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18年WEF全球競爭力報告

2018年WEF全球競爭力報告

張國鈞、李美慧/ 發布日期:2018/12/12/ 瀏覽次數:131
一、前言
今年已邁入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第十年,社會與經濟都產生莫大的變化,雖然過去兩年經濟穩定成長,但在政治與經濟的變遷脈絡下仍顯得十分脆弱,令人開始擔憂經濟成長與全球化所造成的不平等與兩極化發展。由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緊接著大衰退之後而來,因而重新定義了邁向繁榮之路,對於決策者來說,第四次工業革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涵。
在20世紀後半段,許多低度發展國家企圖以廉價的低階勞動力來發展工業,然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興起後,隨著技術與資本取得的成本越來越低,成功與否取決於成本以外的因素,低階技術與勞力的作法受到質疑。因此未來必須以宏觀的角度面對競爭力,無法再以單一優勢來掩蓋其他的弱勢,取而代之的是不偏頗、全面性的整體競爭力呈現。
GCI 4.0報告亦指出,創新是促進生產力成長與價值創造的主要驅動力,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並提出創新的3個原則:創新仰賴高品質且複雜的生態系統、創新是讓構想能夠成為成功產品的過程、創新無所不在且不侷限在實驗室裡,而且能以各種型態產生效益。有鑑於此,WEF在GCI 4.0中納入許多驅動創新的軟性因子,如創意、創業等。

二、評比方式
有鑑於全球正面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挑戰,WEF今年採用新的指標與評估方式計算全球競爭力指數 4.0 (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4.0),藉以評估各國在第4次工業革命中的發展現況,同時也將評分級距從過去的零和(zero-sum)改為0到100,整體競爭力架構分為四大面向共12項支柱:
(一)環境便利性(Enabling Environment):包括體制、基礎建設、資通訊使用、總體經濟穩定。
(二)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包括健康、技能。
(三)市場(Markets):包括產品市場、勞動市場、金融體系、市場規模。
(四)創新生態體系(Innovation Ecosystem):包括商業活力、創新能力。

三、評比結果
根據GCI 4.0 的總體指數排名,2018年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前5名依序為美國、新加坡、德國、瑞士、日本,臺灣排名第13,以色列為第20名,中國第28名。從世界排名可以看出來,前20名幾乎是北美與歐洲的天下。顯示全球的競爭力差距相當大,不少國家尚未對第4次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準備,因而出現「低技能、低收入」以及「高技能、高收入」兩種極端對比。
WEF強調,這次調查顯示能成為創新中心的國家不多,但卻有4個國家得分高於80分,德國、美國、瑞士和台灣可說是全球4個「超級創新者」(Superinnovators)。創新能力的評估範圍可略分為研發資金、網絡合作、專利發明、學術論文、研究機構的品質等等。創新能力評比的全球中位數為36分(滿分100分),高達3/4的國家得分為50或更低。台灣在「創新能力」上表現傑出,總得分80.8,為亞洲第一、全球第4名。臺灣在創新能力的優勢為「勞動力多樣化」、「產業群聚」、「專利發明」、「研發支出」等;但我國在學術論文的影響力(H Index)相對較弱(第29名),其次,我國在多方利害關係人合作的排名為第23名。
另一方面,強有力的體制是生產力與長期成長的基礎驅動力,從GCI指數分析觀察到,體制弱的國家較難有好的競爭力表現,較開放的國家較容易取得創新資源,因而也較具競爭力。因此決策者應思考的是如何以政策嘉惠弱勢族群,而非採取保護主義,例如讓人力資本與資金取得之機會平等,以減少不平等現象。而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建立社會安全網,協助百姓渡過轉型的就業問題,縮短薪資差距等,皆是拉近差距、促進平等的作法。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