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全球減少災害風險評估報告
2019全球減少災害風險評估報告 GAR: 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9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DRR)
2019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UNDRR)
https://www.unisdr.org/we/inform/publications/65399
繼2015-2030年仙台減災綱領之後,聯合國陸續發表全球減災評估(Global Assessment Report on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GAR)報告,期以集合式行動來減少災害風險,建立復原彈性,以達成更遠大的永續發展目標。經歷人類歷史中各種熟悉的災害以及新興起、不熟悉的災害,隨著環境快速變遷,風險類型益趨複雜化。且風險來得遠比過去所做的預測更為迅速,加上更多新的風險不斷興起且越來越密集,全球減災行動迫在眉睫。雖然仙台減災綱領(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 Sendai Framework )已為政府與市民描繪出面對天然與人為災害的預防與減損政策路徑,但強調的是較廣義的災害與風險,警告世人:風險人人有責,災害並非全部來自大自然,而是與人類消費模式習息息相關。GAR則是提供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與仙台綱領在效益、目標與優先項目的執行進展,呈現出風險科學的變化、須要加強的地方,以開發系統性風險的管理方法,協助風險告知(risk-informed)的永續發展作業方式與創新研究,以將災害與相關風險納入考量。

報告首先介紹歷年來全球減災政策議程,特別是在2015年後陸續推出的仙台綱領、2030永續發展議程、巴黎協議、addis ababa行動議程、新都會議程以及人道議程等。由於20世紀中由萬物相聯引起的系統變化,導致典範的轉移,必須以系統思考來評估風險,包括結合空間與時間序列分析的系統性風險評估。以產糧地區多重失靈(multiple breadbasket failure)為例,由極端氣候導致糧食供應的風險,可能引發全球糧食安全的情境推演,必須將地區性的參數納入考量,成為全球糧食生產的變數,而全球國際貿易流與貿易網絡的複雜性,將使得系統更為脆弱而導致系統崩壞失靈,藉以描繪出全球災損的情境分析。

因此藉由系統風險建立出導致壓力的因素(stressor),能夠進一步建構出減緩因子,進而治理風險。此時跨領域的知識交流以產生集合智慧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導入全球風險評估架構Global Risk Assessment Framework),亦即全球風險衡量是各類型天災、曝露量(不同的領域)、脆弱度(社會或經濟等)、規模(國際或區域性等)以及系統(人類或生態、文化、金融等)的整體評估。幸而在數據科學技術的進步下,災害知識得以系統性建置,透過公開數據以及開源軟體的支援,得以為系統風險建立模型。雖然新的機會不斷開發,但是也帶來思維面、政治面、技術面以及資源面的挑戰。因此報告提出特別注意以及必須加強行動之處,包括意識提升、風險治理、法規基礎建設、風險溝通、風險評估、資料蒐集、合作與夥伴關係建立等。

隨著氣候變遷越來越劇烈,乾旱的風險也隨之提高,也可能越來越頻繁,因此報告以乾旱為例進行特別報導。乾旱的風險包括水文學、氣候變遷、農業、電力政策、糧食安全、商品市場、土壤科學、水力學等,因此在乾旱的風險管理包含3大支柱:脆弱與衝擊評估、減緩準備與因應、監控與早期預警,更重要的是設定2020乾旱特別報導的脈絡。報告建議透過聯繫與合作,投資在運算能力、減緩工具、法規強制力以及安全網方面,以減少不平等、促進參與及取得管道,槓桿運用資料共享來調和不確定性。

報告的第2大部分主要在介紹仙台綱領的全球協議目標、標的,以及與2030永續發展議程的整合、目前的進展以及各會員國的努力成果。仙台綱領的四大優先推動項目包括:1.瞭解災害風險;2.利用災害風險治理來強化災害風險的管理;3.投資減災工作以改善災害承受能耐;4.增強防災整備以強化應變工作,並在重建過程中達成更能承受災害的重建目標。全球7大目標包括:
1. 大幅減少全球災害死亡率。

2. 大幅降低受災害衝擊的民眾人數。

3. 減少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

4. 實質減少對關鍵基礎設施的破壞,以及造成服務的中斷,並發展災害承受的能力。

5. 在2020年以前增加制定國家和地方減災對策的數目。

6. 促進國際合作,透過彼此間的聯繫與支援,大幅強化開發中國家的能耐建立,以落實此減災綱領。

7. 實質改善民眾對於複合型災害的早期預警系統,以及災害風險資訊與評估的瞭解。

利用仙台綱領監測 (UNDRR Sendai Framework Monitor, SFM) 資料庫,掌握各會員國在達成以上目標的進度,以及災害損失資料庫瞭解各國對災害防治的能耐。在整個過程當中須要協調者、貢獻者、確認者及觀察者等各種角色的合作。目前面臨最大的挑戰在於資料的可用性、資料的品質、資料的可及性以及資料的應用能力。因此給會員國的建議包括:資料必須連結官方資料與各會員國的國家統計局資料,建立客製化報告的機制,扣合各國的目標與指標,槓桿運用數據科學的研究,投資實體基礎建設,發揮各會員國的協力效果,建構不同利害關係人的夥伴關係,以促進資料系統能力符合監測的需求,使得管理與治理更具效率。

報告的第3大部分主要介紹各國以及各地管理風險的狀況。由於仙台綱領第6目標在於掌握各國制定減災對策的數量,以於2030年達成仙台綱領的終極目標,同時以系統方法學扣合2030永續發展議程,以治理更廣義的風險。這些工作須要不同部門與政府層級共同合作,以及社會大眾的共同參與,在不同的時間架構強調近期與新興的風險。報告先以歐、美、亞、非洲等洲際層級介紹在整合式減災致能環境的支持。在國家層級的致能環境介紹方面,則特別強調體制架構上的包容與平等,特別是在性別平等、幼兒保護、青年參與、弱勢與邊緣族群的資訊可及性等議題的著墨。

國家層級的策略性減災計畫則分別歸屬在不同部門計畫中,例如:
1. 挪威的國家減災策略列於人民保護及緊急規劃白皮書之中。

2. 蘇俄的國家減災策略是國家安全策略的一部分。

3. 盧森堡雖然沒有單獨的國家策略,而是整併在特定領域的策略中,如水災風險管理等。

4. 肯亞的國家減災管理政策則與肯亞2030願景計畫互補。

無論是在國家或地方層及的良好作業都必須包含:啟動回顧與發展策略、建立評估基礎、廣邀利害關係人參與、政策一致性、克服執行面的挑戰、地方層級的規劃與執行、監測等項目,更重要的是整合發展規劃與預算分配。例如:
1. 由政策或立法作為切入點:以法規架構來扮演互補角色,以系統究責讓減災成為優先選項並配置執行預算。

2. 由組織文化切入:讓減災成為主流文化且生根,搭配災害管制流程、工具及計畫管理循環的體制化。

3. 由知識作為切入點:連結災害風險提供風險發展的證據基礎讓決策者買單,並透過利害關係人配置資源及建立能耐。

4. 由利害關係人作為切入點:雖然政府已經協議配合仙台綱領的目標,但是減災須要整體社會的參與,發掘各利害關係人參與的意義極為重要。

5. 由財務作為切入點:對於許多國家來說,財務困難是執行上的重大挑戰,在部門預算中規劃專用預算基準或許是可行方式,建立減災的專用基金(dedicated fund)或撥付部分基金給減災或許可作為折衷辦法。

在整合減少災害風險與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策略方面,主要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的氣候升溫特別報告,強調氣候暖化上升1.5O時的調適。兩者之間有許多重疊之處,如何利用政策協調以促使兩者之間的協力作用,成為當務之急。有鑒於都會區人口集中的特性,建立都會區減災策略更是刻不容緩,以全球都市韌性運動(Making Cities Resilient Campaign)計畫為例,發展出10大減災策略規劃的基本要素包括:組織災害恢復,鑑別與理解近期與未來的風險情境,強化恢復的財務能力,追求彈性的都市發展與設計,保障天然緩衝區以確保天然資產的防護功能,強化復原的體制能耐,強化復原的社會能耐,提高基礎建設復原能力,確保有效的災害應變能力,促進復原與重建更為良好。

透過災害風險告知的城市願景及永續成長策略,得以設計出地方減災策略規劃,並加以發展、推動,在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挑戰與機會,利用參與式發展策略,能夠促進氣候恢復與包容性的都會發展。隨著風險由複雜演變成複合性,決策者必須以實證數據為基礎,提升風險治理能耐,處理複合性風險議題,並確保雨露均霑、無一人落後。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