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年全球風險報告:第14版
2019年全球風險報告:第14版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19: 14th Edition
2019/01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Global_Risks_Report_2019.pdf
世界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危機,全球風險不斷升高,但是各國面對風險挑戰的決心卻在減弱中,甚至紛歧越來越擴大。在2017年的報告中已經指出,世界正邁向以國家為核心的政治格局,這個趨勢不但貫穿2018年,而且「收回控制權 (taking back control)」似乎引起了許多國家的共鳴,並反應在許多事件的處理上,因而削弱了對全球共通性挑戰的應對能力與決心,因此第14版的全球風險報告將以此概念架構進行探討。

從宏觀經濟隱憂來看,2018年的金融市場的波動持續加劇,全球經濟成長趨緩似乎已達高峰,除了先進國家的經濟不樂觀之外,更大部分的因素是來自於中國經濟的疲弱。中國的經濟成長率將從2018年的6.6%到2019年下滑至6.2%,預測到了2022年將更下跌至5.8%。因此國際貨幣市場基金預言,全球經濟將在未來幾年逐漸放緩。另一方面,全球負債約為GDP的22.5%,明顯高於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此現象也格外讓人擔憂。此外,全球金融環境也持續緊縮,使得某些在低利率時代築起高額美元負債的國家更倍感壓力。

過去十多年來,世界經濟論壇每年持續針對未來的潛在風險發表調查結果,同時與過去的風險管理進行比較,以提早對各國政府及組織提出預警,並適時管理危機,將可能的風險降至最低。今天亦不例外,本版報告訪查近千位產官學領袖的看法,將風險依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事件發生後的衝擊影響進行調查,同時也將風險之間的關聯性繪製關聯圖,以瞭解各風險之間的交互影響關係。

全球最可能發生的十大風險分別為:極端氣候事件、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失靈(failure)、天然災害、資訊詐欺與偷竊、網路攻擊、人為環境災難、大規模非自願移民、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瓦解、水資源危機、主要經濟體資產泡沫化。但是萬一危機發生後衝擊最嚴重的十大風險依序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失靈、極端氣候事件、水資源危機、天然災害、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態系瓦解、網路攻擊、關鍵資訊基礎建設的破壞、人為環境災難、傳染性疾病散播。

以風險的可能性與嚴重性為兩軸所繪製的風險矩陣圖來看,最可能發生又最具衝擊性的風險依序為極端氣候事件、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失靈、天然災害以及網路攻擊,特別是前三項,可說是全球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許多風險並非單一事件,常常是彼此牽動而引發一連串更嚴重的危機。以風險關聯圖的核心-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失靈為例,與政府治理失敗有關,也會引發後續極端氣候、糧食危機、非自願性移民等風險,進而造成社會不安定、失業與社會極化現象。反倒是網路攻擊與其他風險的關聯性較小,但是後續引發關鍵資訊基礎建設的破壞則不容小覷。因此報告將風險感知調查(Global Risks Perception Survey, GRPS)分為經濟脆弱、地緣政治緊張、社會與政治緊繃、環境脆弱以及技術不安定等面向,分別加以闡述。

大國之間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關係的緊繃,逐漸成為全球迫切須要解決的風險之一。由於世界逐步走向分裂,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要調整這些劍拔弩張的關係存在相當高的風險。世界經濟論壇總裁也指出,全球經濟在不知不覺中步入危機,面對逐漸放緩的步調,已經沒有彈藥可以面對。過去國與國的競爭常以經濟政策作為經貿關係的互惠手段,現在則成為策略競爭的工具。因此在2018年許多大國之間的投資與貿易往來,也顯示出許多羈絆,其中尤以美國與中國之間的關係為最。在此脈絡下,要各國在因應環境保護、第四次工業革命等挑戰下取得共識,為共同目標而努力,便顯得格外困難。如果國際體系的裂痕進一步擴大,或是新的系統醞釀而生,在面臨新的危機出現時,各國是否能夠以相同等級來相互合作、彼此支持,仍有待質疑。

環境風險一直都是每年風險認知調查的重頭戲,在2019年的發生機率與影響性矩陣中,環境風險也仍是最受到關注的議題,特別是極端氣候更是名列最優先。本次受訪者更憂心的是氣候變遷減緩與調適的失靈這項風險,在巴黎協定後的衝擊又再度回到第2名,顯然氣候政策失靈或不作為所造成的後果越發突顯。而生物多樣性的惡化也同樣令人擔憂,根據Living Planet Index所蒐集追蹤的4,000千餘種物種的資料庫顯示,自1970年以來,物種的多樣性下降60%,在人類的食物鏈當中,生物多樣性的損失意味著不利人類健康與社會經濟發展,進而將波及生活福祉、生產力以及區域安全。

技術在全球風險仍扮演重要角色,特別是資料詐欺以及網路攻擊仍舊存在,同時也在2019年GRPS報告中強調技術漏洞(technological vulnerabilities)。有2/3受訪者表示假新聞及身份遭盜用的風險增加,3/5受訪者認同企業和政府竊取個人隱私的風險。特別是在2018年發生數起大規模數據洩露事件,曝露出新的硬體缺陷。較受矚目的案例是印度政府ID數據資料庫被駭,超過10億註冊公民的個資訊息被曝光。雖然有人認為人工智慧將成為催生網路攻擊的手段,但事實也證明了網路攻擊對關鍵基礎建設的威脅,更促使各國以國家安全理由,增加對跨國合作的篩檢。

世界的結構正在進行改變,全球風險對於人類心理或多或少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對許多人而言,世界正走向焦慮、不幸、孤獨。目前全球約7億人有心理健康問題,社會、技術、工作相關的轉型與變革,正在顛覆人們的生活經驗,面對不確定因素造成的無力感與心理壓力,成為國際共通的問題。更加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心理與精神層面的幸福感日漸消失,這件事本身就足以構成一項風險,還可能引發對社會凝聚力和政治的影響,進而改變全球風險樣貌。

生物病原的風險在全球轉型過程中被突顯出來,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雖然在技術上能夠克服生物威脅的風險,但是無論是有意或無意的製造或釋出,都足造成對個人生活、社會福祉、經濟活動或國家安全造成重大的傷害。特別是2018年第一個基因編輯嬰兒的誕生,除了證明生物技術的革命性進展以外,也對監管形成嚴峻的挑戰。

隨著都市化的發展以及氣候變遷持續進行,越來越多脆弱族群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威脅。預計到了2050年,預計全球2/3的人將生活在都市中,屆時將有570多座沿海城市的海平面上升1.5公尺,而其中的居住人口現在已高達8億之多。都市化的發展使得人口及財力集中到易破壞的脆弱區域,還會增加沿海紅樹林區等天然資源的負擔,同時也加重地下水的儲備壓力,進而增加環境的風險。隨著環境的惡化,越來越多土地將不再適合居住,如此一來將形成惡性循環。因應海平面上升可以採取的策略包括:實施擋水工程、建立天然防護屏障、以人為本將居民與企業轉移到安全地帶,或增加資本投入,提升洪汎地區的復原能力。

2019年的報告特別增加未來衝擊事件(future shocks)的預警,包括:操縱天氣作為武器來擴張地緣政治勢力、量子電腦使加密貨幣成為公開的秘密、城鄉價值差異擴大達到轉折點、食物供應系統崩潰造成地緣經濟關係緊張、無所不在的生物訊息監控形成數位監獄、主要城市面臨無水可用的窘境、太空成為新的戰場、人工智慧成為情感計算工具而引發另類暴力、價值紛歧而導致人權消亡、貨幣政策成為以牙還牙的民粹主義。這十大未來衝擊並非預測,而是希望萬一發生時能有較好的對應措施。

報告同時也檢視過去曾報導的全球風險,提出三項後見之明(hindsight):
一、糧食安全:氣候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大面向,一方面是溫度對作物的直接衝擊,另一方面是對系統的衝擊,例如市場波動、運輸網路的干擾以及人道主義的興起。
二、公民社會:由於公民社會組織營運的壓力上升,造成許多副作用,如社會信任不足、貪腐增加、極化現象及不安定,進而影響市民自由。
三、包括低碳基礎建設在內的基礎建設投資:根據全球基礎建設中心(Global Infrastructure Hub, GIH)的預估,到了2040年57國的基礎建設投資應該達到97兆美元,但是目前只有79兆美元,存有18兆的落差,但是目前無論先進國家或新興國家都仍未能維持或擴充基礎建設資產。
報告最後在風險評估的章節分享專家對於風險管理的見解,以及如何在不同風險中權衡與取捨,包括建議與指導組織管理者如何將系統失靈的風險降到最低,值得進一步參考。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