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體制的發展方向是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與全國人民大會決定,而實際的規劃與執行則由國務院統籌辦理,負責領導國家的科學技術研究、制訂相關規劃、決定重點研發項目,並協調科學技術進步、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
在國務院的權責區分中,成立於1998年的「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是組織的主導者,組長由國務院總理擔任。領導小組的職掌為下述三項:
- 研究、審議國家科技和教育發展戰略及重大政策;
- 討論、審計科技和教育重要任務及專案;
- 協調國務院各部門及部門與地方之間涉及科技或教育的重大事項。
執行領導小組策略的主要行政機構則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與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總體研究,擬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政策架構,訂定中長期規劃和年度大型計畫,並協調國家發展。
科技部是推動中國科技發展的重要部會,負責管理中國的科學技術事務,提出科技發展的戰略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法規;研究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研究確定科技發展的重大佈局和優先領域;推動國家科技創新體係建設,提高國家科技創新能力;透過轄下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執行科技計畫評估機制。
科技部當前的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目前的重點聚焦於八大領域:
- 掌握一批事關國家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和資訊產業核心技術,製造業和資訊產業技術水準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 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促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有效保障國家食物安全。
- 能源開發、節能技術和清潔能源技術取得突破,促進能源結構優化,主要工業產品單位能耗指標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
- 在重點行業和重點城市建立迴圈經濟的技術發展模式,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科技支援。
- 重大疾病防治水準顯著提高,愛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得到遏制,新藥創制和關鍵醫療器械研製取得突破,具備產業發展的技術能力。
- 國防科技基本滿足現代武器裝備自主研製和資訊化建設的需要,為維護國家安全提供保障。
- 湧現出一批具有世界水準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在科學發展的主流方向上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創新成果,資訊、生物、材料和航太等領域的前沿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
- 建成若干世界一流的科研院所和大學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研究開發機構,形成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與社會科學院則針對科技發展的規劃藍圖進行審查,並提供建議。中國科學院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和全國自然科學與先進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科學院內的學部更是國家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諮詢機構,負責對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計劃和重大科學技術決策提供諮詢。中國工程院是中國工程技術界最高榮譽性、諮詢性學術機構,負責研究國家重要工程科學技術問題、提供決策諮詢,促進中國工程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社會科學院是共產思想的中心機關,在三院中具有最高權威,研究範圍覆蓋哲學、文學、語言學、歷史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
參考資料:
「五年規劃」是涵蓋中國整體發展的重要計畫,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主導的國家級規劃,其中也包含以「科教興國」為核心戰略精神的科技政策之總體藍圖。以下概略說明中國過去十年(2006年至2015年)的科技施政重點、自2016年開始的五年願景,以及關鍵的行動方案。
一、過去十年的發展重點
2006年至2015年間,中國的科技規劃側重於三個面向,分別是產業升級、推動創新與培育科技人才,茲將重點簡述如下。
(一)第十一個五年規劃(2006年至2010年)
- 產業升級: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按照產業集聚、規模發展和擴大國際合作的要求,加快促進高技術產業從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推進自主創新成果產業化,涵蓋:電子資訊製造業、生物產業、航空航太產業,以及新材料產業。振興裝備製造業,包含:重大技術裝備、汽車工業與船舶工業。優化發展能源工業,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煤為基礎、多元發展,優化生產和消費結構,構築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包括:煤炭、電力、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積極推進資訊化,堅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提高經濟社會資訊化水準,主要是:加快製造業資訊化、深度開發資訊資源、完善資訊基礎設施,以及強化資訊安全保障。
- 推動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在資訊、生命、空間、海洋、奈米及新材料等領域超前部署,集中優勢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力爭取得重要突破。並建設科技支撐體系,全面提升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實施知識創新工程,整合研究實驗體系,建設若干世界一流水準的科研機構和研究型大學,構築高水準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基地。
- 培育科技人才:實施黨政人才培養工程,完善培訓制度,加強理論教育、專業培訓和實踐鍛煉,提高黨政人才思想政治素質和執政能力,建設高素質黨政領導人才隊伍。實施企業家培養工程,培養造就一批富有創新意識和能力、適應經濟全球化要求的企業家,推進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職業化、市場化。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戰略高技術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培養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戰略科學家。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強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加強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隊伍建設。鼓勵和引導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積極吸引海外高層次人才。
(二)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年至2015年)
- 產業升級: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根據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中國産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清潔安全、附加值高、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施政措施包含:(A)改造提升製造業,優化結構、改善品種質量、增強産業配套能力、淘汰落後産能,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業,調整優化原材料工業,改造提升消費品工業,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B)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促進新興科技與新興産業深度融合,在繼續做強做大高技術産業基礎上,把戰略性新興産業培育發展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産業。(C)推動能源生産和利用方式變革,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構建安全、穩定、經濟、清潔的現代能源産業體系。(D)全面提高資訊化水準,加快建設寬帶、融合、安全、普及的下一代國家資訊基礎設施,推動資訊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
- 推動創新: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著力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推動經濟發展更多依靠科技創新驅動。主要焦點是:(A)推進重大科學技術突破,促進科技進步與産業升級、民生改善緊密結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在現代農業、裝備製造、生態環保、能源資源、資訊網絡、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領域取得新突破。(B)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重點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資源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使企業真正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C)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增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強化基礎性、前沿性技術和共性技術研究平臺建設,建設和完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加強相互配套、開放共用和高效利用。
- 培育科技人才: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堅持服務發展、人才優先、以用為本、創新機制、高端引領、整體開發的指導方針,加強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各類人才隊伍建設,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科學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以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為重點,造就一批世界水準的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工程師和高水準創新團隊。創新教育方式,突出培養學生科學精神、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加強實踐培養,依託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建設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注重培養一線創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
二、現階段的五年願景
(2016年至2020年)側重於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人才發展為支撐,推動科技創新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機結合,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計畫內容包含下列五項措施:
- 強化科技創新引領作用: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強化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具體施政要點是:推動戰略前沿領域創新突破、優化創新組織體系、提升創新基礎能力,以及打造區域創新高地。
- 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融入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鼓勵各類主體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打造發展新引擎。具體施政要點是:(A)建設創業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鼓勵發展面向大眾、服務中小微企業的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服務平臺,加強資訊資源整合,向企業開放專利資訊資源和科研基地。(B)全面推進眾創眾包眾扶眾籌,依託互聯網拓寬市場資源、社會需求與創業創新對接通道。推進專業空間、網路平臺和企業內部眾創,加強創新資源分享。推廣研發創意、製造運維、知識內容和生活服務眾包,推動大眾參與線上生產流通分工。
- 構建激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破除束縛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制度障礙,優化創新政策供給,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高效轉化、創新價值充分體現的體制機制。具體施政要點是:(A)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尊重科學研究規律,推動政府職能從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B)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和收益分配機制,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全面下放創新成果處置權、使用權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員兼職和離崗轉化科技成果。(C)構建普惠性創新支持政策體系,營造激勵創新的市場競爭環境,清理妨礙創新的制度規定和行業標準,加快創新薄弱環節和領域立法,強化產業技術政策和標準的執行監管。
- 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和政策創新,構建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提高人才品質,優化人才結構,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體施政要點是:(A)建設規模宏大的人才隊伍,推動人才結構戰略性調整,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實施重大人才工程,著力發現、培養、集聚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社科人才、企業家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隊伍。(B)促進人才優化配置,建立健全人才流動機制,提高社會橫向和縱向流動性,促進人才在不同性質單位和不同地域間有序自由流動。(C)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完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營造有利於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社會環境。發揮政府投入引導作用,鼓勵人才資源開發和人才引進。
- 拓展發展動力新空間:堅持需求引領、供給創新,提高供給品質和效率,啟動和釋放有效需求,形成消費與投資良性互動、需求升級與供給升級協調共進的高效迴圈,增強發展新動能。具體施政要點是:促進消費升級、擴大有效投資與培育出口新優勢。
三、行動方案
就中國的科技體制而言,中長期的行動方案規劃對研發、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影響較大,並形塑了中國未來的國際競爭力。目前關鍵的中長程行動方案為下述兩項,它們的執行期程都橫跨了兩個以上的五年規劃:
- 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
- 中國製造2025(2015-2025年)
參考資料:
- 中國政府網:
-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68766.htm
- http://www.npc.gov.cn/npc/zfjc/kjjbfzfjc/2010-05/12/content_1572635.htm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_8.htm
- http://www.sdpc.gov.cn/gzdt/201603/P020160318576353824805.pdf
一、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年)
(一)2020年的目標:
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5位。
(二)部署措施:
- 立足於中國國情和需求,確定若干重點領域,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
- 瞄準國家目標,實施若干重大專項,實現跨越式發展,填補空白。
- 應對未來挑戰,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提高持續創新能力,引領經濟社會發展。
- 深化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增加科技投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三)重點領域:
- 能源:(A)堅持節能優先,降低能耗,大力提高一次能源利用效率和終端用能效率。(B)推進能源結構多元化,增加能源供應,大力發展核能技術、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C)促進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降低環境污染。(D)加強對能源裝備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E)提高能源區域優化配置的技術能力,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高效率的電力輸配。
- 水和礦產資源:(A)堅持資源節約優先,研究農業高效節水和城市水迴圈利用技術。(B)突破複雜地質條件限制,擴大現有資源儲量,研究地質成礦規律,發展礦山深邊部評價與高效勘探技術、開發礦產資源高效開採和綜合利用技術,提高水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率。(C)積極開發利用非傳統資源,研究煤層氣和海洋礦產等新型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D)加強資源勘探開發裝備的創新,積極開發高精度勘探與鑽井設備、大型礦山機械、海洋開發平臺等技術。
- 環境:(A)引導和支撐迴圈經濟發展,開發重污染行業清潔生產集成技術。(B)實施區域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流域水環境和區域大氣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以及生態和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C)促進環保產業發展,提高環保裝備技術水準。(D)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合作,加強全球環境公約履約對策與氣候變化科學不確定性及其影響研究,開發全球環境變化監測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
- 農業:(A)以先進技術帶動常規農業技術升級,持續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開展生物技術應用研究。(B)延長農業產業鏈,帶動農業產業化水準和農業綜合效益的全面提高,發展農產品加工先進技術裝備及安全監測技術。(C)綜合開發農林生態技術,保障農林生態安全,開發環保型肥料、農藥創制技術及精准作業技術裝備。(D)積極發展工廠化農業,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開發現代多功能複式農業機械,加快農業資訊技術集成應用
- 製造業:(A)提高裝備設計、製造和集成能力,關鍵材料與關鍵零部件的自主設計製造。(B)積極發展綠色製造,形成高效、節能、環保和可迴圈的新型製造工藝。(C)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製造業,大力推進製造業資訊化,全面提升製造業整體技術水準。
- 交通運輸業:(A)提高飛機、汽車、船舶、軌道交通裝備等的自主創新能力。(B)提供順暢、便捷的人性化交通運輸服務為核心,發展交通系統資訊化和智慧化技術,安全高速的交通運輸技術,提高運網能力和運輸效率,實現交通資訊共用和各種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C)促進交通運輸向節能、環保和更加安全的方向發展。(D)圍繞國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破建設和養護關鍵技術。
- 資訊產業及現代服務業:(A)掌握積體電路及關鍵元器件、大型軟體、高性能計算、寬頻無線移動通信、下一代網路等核心技術,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和整體技術水準。(B)加強資訊技術產品的集成創新,提高設計製造水準。(C)以應用需求為導向,重視和加強集成創新。(D)以發展高可信網路為重點,建立資訊安全技術保障體系,具備防範各種資訊安全突發事件的技術能力。
- 人口與健康:(A)控制人口出生數量,提高出生人口品質。(B)疾病防治重心前移,堅持預防為主、促進健康和防治疾病結合。(C)加強中醫藥繼承和創新,推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D)研製重大新藥和先進醫療設備。
- 城鎮化與城市發展:(A)以城鎮區域科學規劃為重點,促進城鄉合理佈局和科學發展,發展現代城鎮區域規劃關鍵技術及動態監控技術。(B)以節能和節水為先導,發展資源節約型城市。(C)加強資訊技術應用,提高城市綜合管理水準,開發城市數位一體化管理技術,建立城市高效、多功能、一體化綜合管理技術體系。(D)發展城市生態人居環境和綠色建築。。
- 公共安全:(A)加強對突發公共事件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置的技術支援,以資訊、智慧化技術應用為先導,發展國家公共安全多功能。(B)提高早期發現與防範能力。(C)增強應急救護綜合能力,研究煤礦災害、重大火災、突發性重大自然災害、危險化學品洩漏、群體性中毒等應急救援技術。(D)加快公共安全裝備現代化。
二、中國製造2025(2015-2025年)
(一)計畫目標:自2010年以來,中國製造業連續五年成長,已成為製造大國,一些優勢領域已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準。然而,與先進國家相比,中國製造業創新能力、整體素質和競爭力仍有明顯差距。因此,實現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是新時期中國製造業應著力實現的重大戰略目標。為了推進此一轉變,國務院於2015年正式發佈了《中國製造2025》,對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作了整體部署,提出了戰略目標,明確了建設製造強國的戰略任務和重點,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
(二)重點領域:
1. 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
- 積體電路及專用設備:積體電路是指通過半導體工藝將大量電子元器件集成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電路。本路線圖主要包括積體電路設計、積體電路製造、積體電路測試封裝、關鍵裝備和材料等內容。
- 資訊通信設備:資訊通信設備產業是指利用電子電腦、現代通信技術等獲取、傳遞、存儲、處理和應用資訊的系統和裝置。本路線圖主要包括無線移動通信設備、新一代網路設備、高性能電腦與服務器(含通用中央處理器(CPU)、存放裝置)等,不包括其它資訊通信產品和服務。
- 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作業系統與工業軟體是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基石,是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發展即時工業作業系統及高端制造業嵌入式系統、以工業大資料平臺與製造業核心軟體為代表的基礎工業軟體、面向先進軌道交通裝備、電力裝備、農業裝備、高檔數控機床與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等重點領域的工業應用軟體,對中國工業領域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義。
- 智慧製造核心資訊設備:智慧製造核心資訊設備是製造過程各個環節實現資訊獲取、即時通信和動態交互及決策分析和控制的關鍵基礎設備。智慧製造核心資訊設備主要包括智慧製造基礎通信設備、智能製造控制系統、新型工業感測器、制造物聯設備、儀器儀錶和檢測設備、製造資訊安全保障產品。
2. 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
-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是指具有高速、精密、智慧、複合、多軸聯動、網路通信等功能的數控機床,基礎製造裝備是製造各種機器和設備的裝備之總稱。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製造裝備包括金屬切削加工機床、特種加工機床、鑄、鍛、焊、熱處理等熱加工工藝裝備、增材製造裝備等,具有基礎性、通用性、和戰略性的特徵。
- 機器人:機器人是一種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機器,集現代製造技術、新型材料技術和資訊控制技術為一體,是智慧製造的代表性產品。機器人包括在製造環境下應用的工業機器人和非製造環境下應用的服務機器人兩大類。其中,服務機器人根據應用環境不同又分為應用於家庭或直接服務於人的個人/家用服務機器人和應用於特殊環境的專業服務機器人。
3.航空航太裝備:
- 飛機:飛機是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交通出行服務的空中運載工具,主要包括幹線飛機、支線飛機、通用飛機、直升機和無人機等。
- 航空發動機:航空發動機產業是指渦扇/渦噴發動機、渦軸/渦槳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以及航空活塞發動機的集研發、生產、維修保障服務的一體化產業集群。航空發動機產業鏈長,覆蓋面廣,對國民經濟和科技發展有著巨大帶動作用。
- 航空機載設備與系統:航空機載設備與系統及配套包括航空電子、飛行控制和航空機電系統以及航空材料和元器件等配套產業。航空機載設備與系統及配套是提高國產飛機性能、實現航空工業自主創新、形成航空產業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 航太裝備:航太裝備主要指運載火箭,衛星、飛船、深空探測器等空間飛行器,以及相關地面設備等。航太裝備水準是代表一國航太能力的核心標誌,也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誌之一。
4.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
- 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是人類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礦產資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和海洋空間資源等海洋資源以及海上運輸活動的主要載體和手段。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製造業是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海洋經濟的先導性產業。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
- 軌道交通裝備是國家公共交通和大宗運輸的主要載體,屬高端裝備製造業,也是中國高端裝備“走出去”的重要代表。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包含現代技術的幹線軌道交通、區域軌道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的運載裝備、通號裝備、運控裝備與路網裝備。軌道交通製造業將重點研製安全可靠、先進成熟、節能環保的綠色智能譜系化產品,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體系,實現全球化運營發展。
6. 節能與新能源汽車:
- 節能汽車:傳統汽車在未來三十年內仍將在消費中占絕對主體地位,因此節能汽車的大量普及對緩解中國能源與環境壓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傳統動力汽車技術的持續優化也是中國汽車工業縮短差距並有利於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市場導入的重要舉措。
- 新能源汽車:新能源汽車的大規模發展是有效緩解中國能源與環境壓力,推動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舉措。新能源汽車是指採用新型動力系統,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驅動的汽車,主要包括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
- 智能網聯汽車:智慧網聯汽車是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的新興產業,可顯著改善交通安全、實現節能減排、消除擁堵、提升社會效率,並拉動汽車、電子、通訊、服務、社會管理等協同發展,對促進中國產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7. 電力裝備:
- 發電裝備:發電裝備是將化石能源、核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一次能源轉換為電能的裝備,包括大型先進煤電、核電、水電、氣電和可再生能源裝備,是國家實現能源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戰略的重要保障。
- 輸變電裝備:輸變電裝備是實現電能傳輸、轉換的及保障電力系統安全、可靠、穩定運行的設備。包括特高壓輸變電設備、智慧輸變電設備、智慧電網使用者端設備。
8. 農業裝備:
- 農業裝備是融合生物和農藝技術,集成機械、電子、液壓、資訊等高新技術的自動化、資訊化、智慧化的先進裝備,發展重點是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裝備。農業裝備是不斷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實現農業現代化最基本的物質保證和核心支撐。
9. 新材料:
- 先進基礎材料:先進基礎材料是指具有優異性能、量大面廣且“一材多用”的新材料,主要包括鋼鐵、有色、石化、建材、輕工、紡織等基礎材料中的高端材料,對國民經濟、國防軍工建設起著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
- 關鍵戰略材料:關鍵戰略材料主要包括高端裝備用特種合金、高性能分離膜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其複合材料、新型能源材料、電子陶瓷和人工晶體、生物醫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進半導體材料、新型顯示材料等高性能新材料,是實現戰略新興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物質基礎。
- 前沿新材料:革命性新材料的發明、應用一直引領著全球的技術革新,推動著高新技術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同時催生了諸多新興產業。在發揮前沿新材料引領產業發展方面,中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迫切需要在3D列印材料、超導材料、智能仿生與超材料、石墨烯等新材料前沿方向加大創新力度,加快佈局自主知識產權,搶佔發展先機和戰略制高點。
10. 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
- 生物醫藥:生物醫藥是基於生物技術的用於防治疾病及衛生保健的制品和系統技術總稱,包括基因藥物、單抗/蛋白藥物、疫苗、小分子化學藥物和中藥等。
- 高性能醫療器械:醫療器械是應用于全生命週期衛生、健康保障過程中的設備、裝置、材料、製品。高性能醫療器械泛指在同類醫療器械中能夠在功能和性能上滿足臨床更高要求的醫療器械,其發展對滿足臨床需求,帶動整個醫療器械產業發展具有戰略意義。
參考資料:
- 中國政府網
- 《中國製造 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