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府總體科技政策的制定與管理目前是由商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 BEIS)負責,此機構屬於部級部門,為由其前身商業、創新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and Industrial Strategy, BIS)於2016年7月在新任首相上任後改組而成,其負責任務包括商業、產業策略、科學、創新、能源與氣候變遷領域。商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共包括47個下屬機關與公共機構(agencies and public bodies) ,其中目前與科技政策與科技創新較為相關的機構包括:屬於行政性質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Executive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 的創新英國(Innovate UK)、英國的七大研究委員會以及氣候變遷委員會(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屬於諮詢性質非政府部門公共機構(Advisory non-departmental public body)的科技委員會(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與屬於其他類型的科學辦公室(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GOV.UK, 2017a;林海珍, 2016)。
以下將分別介紹科技政策與科技創新較為相關的主要組織。
1.創新英國(Innovate UK)
創新英國為英國創新機構,其前身為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s(簡稱TSB),主要組成為企業人士,約有250名員工,總部在英國Swindon。創新英國的主要角色任務為企業導向,與企業合作來降低風險,以及強化與支持創新來促進成長,因此業務內容包括要決定何種科技發展會驅動未來經濟成長,對於聚焦的領域儘量滿足創新者的偉大創意並資助最有機會者,提供創新者成功所需的合作夥伴,同時也協助創新者啟動、建構以及成長成功的企業。在2016-2017年創新英國的資金中,新興與致能科技約占15%、健康與生命科學約占21%、基礎設施系統佔27%、製造與材料佔24%以及開放式方案佔13%(Technology Strategy Board, 2016)。自2007年開始,創新英國已經承諾18億英鎊在創新上,並且與夥伴或企業進行對等的資金媒合。同時也協助超過7600個組織的計畫並對於英國經濟產生超過115億英鎊的效益,並且創造額外55000個新工作(GOV.UK, 2017b)。
2.英國研究委員會(統稱RCUK)
英國的研究委員會係以研究專案或研究計畫的形式支持大學和公共研究機構的科學研究。根據領域的不同,英國共區分為七個研究委員會,分別是藝術與人文研究委員會(AHRC)、生物科技與生物科學研究委員會(BBSRC)、工程與物理科學研究委員會(EPSRC)、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SRC)、醫學研究委員會(MRC)、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NERC)以及科學與技術設施委員會(STFC)(RCUK, 2016; 林海珍,2016)。英國研究委員會與高等教育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 HEFCE)會經由特定計畫來支持大學與研究機構的科研活動進而執行資源的管理,形成雙軌制資助體系(Dual Support System) (陳明俐,2013)。
3.科學辦公室(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簡稱GO-Science)
科學辦公室是由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Chief Scientific Adviser, CSA)所領導,全職員工約有80位。科學辦公室對於改進英國的科學品質具有領導地位,並要確保政府的政策和決策得到最好的科學證據和戰略長期的思,科學辦公室會與商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共同合作,而首席科學顧問並會向首相與內閣直接報告。科學辦公室掌管業務包括英國科學和技術委員會(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簡稱CST)以及前瞻與水平掃瞄(Foresight & Horizon Scanning)等業務(GOV.UK, 2017d)。首席科學顧問會擔任英國科學和技術委員會的主席。此委員會為主要高層國家決策和協調機構,主要從政府部門內外不同組織收集意見給予政策建議,包括上下議院的各種專門委員會 (Cunningham, 2015; Cunningham and Mitchell, 2016 )。
4.科技政策治理體制之未來變動
英國在科學技術的治理結構將在2018年4月將產生轉型,將合併原本的創新英國、RCUK下轄的7個研究委員會,以及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 for England,簡稱HEFCE)下的R (名稱將變成Research England)成為單一研究資助機構UK Research and Innovation(簡稱UKRI)來管理英國研究與創新大型計畫 (UKRI, 2017)。整合後的UKRI將總管將近60億英鎊的預算。而Mark Walport爵士將成為首席執行長(Newelectronics, 2017)。英國預期這樣的集權做法比較容易資助跨領域的研究,並創造出一個整合性的研究與創新系統,也希望確保UKRI在科學投資上獲得更佳的統籌效果,希望讓UKRI成為世界領先的研究與創新公共資助機構。根據大學、科學、研究與創新部部長的說法,UKRI的創立代表英國從1965年來對於科學系統,同時也是對於研究委員會最大的改造。但也有一些人擔心這樣集中的模式會給予決策者在研究優先設定上會受到更大的影響。也就是未來,部長可以設定給予UKRI的預算,並保留提供高層次方向以及配置研究與創新資金的能力,但是這樣賦予UKRI優先排序及直接資助權力模式,與目前英國研發發展資金根據霍爾丹原則(Haldane principle)政府係提供固定預算但研究委員會可以自主決定要如何使用預算之模式有所牴觸,引發可能受到政治干擾的討論(Science Business, 2017)。
(撰稿:林海珍)
參考文獻
英國人口占全球的1%,投入的研究資金占全球的3%,但是卻生產出全球6%的論文,並在文獻引用上占全球的12%,甚至在高被引文獻比例已達全球的16%(林海珍,2016;HM Treasury and BIS,2014; Elsevier, 2013),因此英國一直被認為在研究創新上具有卓越的地位。
在2016年的脫歐公投之前,英國曾經於2014年12月由英國財政部與商業、創新與技能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 Skills, 簡稱BIS)共同公布「我們成長的計畫:科學與創新」(Our Plan for Growth: science and innovation)報告,說明英國科學與創新長期投資政策方針。在該份報告中,提及對於未來,英國要成為在世界上科學與企業的最佳基地,需包含下列六項要素:決定優先順位、培育科學人才、投資於科學基礎設施、支持研究、催化創新與參與全球科學與創新(林海珍,2016;HM Treasury and BIS, 2014;科技導報,2016)。
此外,為有利於策略性地轉譯學研成果,並針對選定的產業和技術建立促進學研成果商業化的平台及科研基礎設施(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 2014),英國在2010年3月,在英國爵士赫爾曼·豪瑟的推動之下,提出建立技術創新中心(Catapult Center)的構想並加以落實,並於2011年開始成立7個產業的Catapult Center,多半是選擇在產業具有發展優勢的城市設立實體中心。當初Catapult Center主題包括基因與細胞治療(Cell Therapy)、數位(Digital)、未來城市(Future Cities)、高價值製造(High Value Manufacturing)、離岸再生能源(Offshore Renewable Energy)、衛星應用(Satellite Applications)與運輸系統(Transport Systems),後來又增加藥物探索(Medicines Discovery)、精準醫療(Precision Medicine)、能源系統(Energy Systems)、與複合材料半導體應用(Compound Semiconductor Applications)而成為11個產業(Catapult, 2016)。
2016年英國在脫歐影響之下,引發英鎊崩盤觸發經濟的再平衡,失業率上升和消費支出受到擠壓,英國的經濟結構因此可能受到影響而改變(黃敬哲,2017),當時新上任的首相Teresa May,決定將以國家力量對關鍵產業部門提供支持,期望能藉此改善國家經濟結構,因此在2017年1月23日提出英國的產業策略綠皮書(Building Our Industrial Strategy Green Paper),提出介入式的產業發展策略規劃。在此綠皮書中,共提出10項重點支柱項目,並且會針對每一項提出新的政策方案(HM Government, 2017a;BBC news, 2017):
一、持續投資科學、研究與創新:希望能夠成為更創新的經濟體,並且將更多領先的科學基礎進行商業化來驅動英國的成長;
二、發展技能:協助人民和企業茁壯成長,確保每人都具備現代經濟所需的基本技能;建立新的技職教育體系以讓一半未上大學的年輕人受益;提升STEM9(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技能,數位技能和計算能力;在落後地區提升技能水準;
三、升級基礎建設:必須提升數位、能源、交通、水資源和防洪基礎建設的效能標準,讓中央政府的基礎建設投資能與在地成長之優先排序進行校準;
四、支持創業與成長:必須確保英國各地的企業可以獲得成長所需的資金和管理技能;必須創造良好環境以讓企業可以進行長期投資;
五、改善政府採購:必須利用策略性政府採購來趨動創新,並且實現英國供應鏈的發展;
六、鼓勵貿易和對內投資:政府政策有助於提升生產率以及經濟增長,包括增加競爭性,並協助英國以新模式來進行;
七、提供可負擔的能源並且達成潔淨成長(clean growth):需要讓企業能夠持續降低成本,並確保轉型低碳經濟社會的經濟利益;
八、培育世界領先的部門:必須建構自己的競爭優勢領域,協助新部門的蓬勃發展,並在許多情形下需要挑戰現有體制和人員;
九、促進全國性的經濟增長:將會創建一個框架來建構不同地區的特別優勢並解決造成地區問題的因素,可能是投資在關鍵基礎設施計畫來鼓勵成長,提高技能水準或支持地方創新優勢;
十、建立適當的機構來聯合所有的部門和地區:思考如何以最佳的結構來支援人員、產業以及地方。在某些地區或是部門,可能缺乏體制上的支持,因此可以創建新的體制或是對既有的體制加以強化,包括地區性公民或是教育機構、貿易機構或是資金網絡。
在這本產業策略綠皮書公告徵求意見的同一天,英國科學辦公室(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也公布了2017年版技術預測報告「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utures 2017」(張小玫、杜君妮,2017),當中提及除了原本的八大科技之外,也將投資研發量子技術與物聯網(Government Office for Science, 2017)。
目前英國已完成綠皮書對外公眾諮詢程序,並於2017年11月公布產業策略白皮書─Industrial Strategy-Building a Britain fit for the future,提出生產力的五項基礎,包括創意、人才、基礎設施、企業環境及地區(HM Government, 2017b)。在創意的部分,希望到十年後也就是2027年,研究發展占GDP的比例要達到2.7%;增加研發稅收抵減至12%;投資7億2500萬英鎊於新的產業策略挑戰基金計畫中。在人才部分,除了建立技職教育體系並伴隨世界級的高等教育系統,並要額外投資4億600萬英鎊於數位及技術教育,協助著重在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領域的人才短缺。創建一個新的國家再培訓方案,支持人們重新獲得技能,並以6,400萬英鎊的投資在數位與建設的訓練上作為起頭。在基礎設施部分,則是要增加國家生產力投資基金至310億英鎊,作為支持在運輸、住屋與數位基礎設施之投資;此外透過4億英鎊的充電基礎設施投資以及額外的1億英鎊來延長充電車的補助以支持電動車研發;以超過10億英鎊的公共投資刺激數位基礎設施,包括1億7,600萬用於5G,以及2億英鎊用於地區,鼓勵推出全光纖網路。在企業環境部分,啟動與推出產業契約,促進政府與企業間的伙伴關係來增進產業的生產力。第一份產業契約包括生命科學、建築、人工智慧以及汽車產業。此外,也有超過200億英鎊的投資在創新與高潛力企業上,包括建立一個由英國商業銀行管理的新型25億英鎊投資基金;開始檢視哪些既有行動對於改善生產力以及中小企業成長最為有效,包括要如何強化較低生產力企業之長尾效應。在地區部分,首先為認同地方的產業策略要建立於在地的優勢上並且加以實現經濟機會;形成新的城市轉型基金,可以提供17億英鎊基金作為城市內交通用途。透過資助計畫的方式改善城市區域間的連結以驅動生產力;以及提供4,200萬英鎊的教師發展補助費(Teacher Development Premium)試驗計畫,以1,000英鎊預算用於落後地區工作教師高品質專業發展作為影響之測試。而在此份白皮書中,設定要讓英國產業位於尖端的大挑戰項目則是設定為:人工智慧與數據經濟、潔淨成長、未來移動以及高齡化社會。
其實,在2017年春天,英國就已經公布產業策略挑戰基金(Industrial Strategy challenge fund, ISCF)以及人才培育計畫。產業策略挑戰基金主要是由Innovate UK與商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Department for Business, Energy & Industrial Strategy, BEIS)共同負責,關鍵挑戰的選擇主要是由企業與學界共同合作鑑別,包括考量英國具有世界領先的研究基礎而有能力進行創新,以及具有快速成長且永續的全球市場。目前已經被公布的挑戰基金主題包括(GOV.UK, 2017a):
一、從數據到早期診斷和精準醫療;
二、健康老化;
三、能源革命的蓬勃發展;
四、建築轉型;
五、糧食生產轉型:從農場到餐桌;
六、下世代服務;
七、未來的觀眾;
八、量子科技;
九、在極限環境中的機器人和人工智慧;
十、加速創新之醫療保健和藥物;
十一、法拉第電池挑戰:清潔和彈性的能源;
十二、無人駕駛車輛;
十三、未來的製造和材料;
十四、衛星和太空科技;
此外,在人才培育上面,主要是要建構出對於成長與創新經濟所需要的高技能研究人才的管道。當時此項投資規劃為期四年,金額達到2億5千萬英鎊;其中9千萬英鎊是要投資在與產業策略領域相關之額外1,000名博士身上,約85%會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學門相關,而其中40%會是藉由產業夥伴關係直接強化企業與學術界間的合作;另外1億6千英鎊則是要支持與產業策略有關領域之前期與中期職涯研究者之獎學金(GOV.UK, 2017b)。
(林海珍2018.01.08更新)
1.政策設計原則與目標、計畫投入金額與權責政府機關
英國當代的科技政策與創新政策,與產業政策緊密結合在一起,創新政策則是完全整合在科技政策中,英國全面性的創新政策並不獨立存在。2017年11月生效的「產業發展戰略(Industrial Strategy)」可以視為此發展趨勢的完整展現。英國當代科技政策、創新政策與產業政策緊密結合的發展,亦明確顯現在英國政府透過「產業發展戰略」加強對研究與發展的投資。在英國2016年的秋季預算書中,英國政府宣佈將自2017年開始的四年內,增加47億英鎊對研究與發展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的投資。此項資金將會是額外的資源投入,而非重複計算既有計畫的資源投入,其終極目標是大幅提昇英國的生產力。
在2017年11月「產業發展戰略(Industrial Strategy)」生效之際,英國政府同時公佈將在2020年會計年度增加23億英鎊對研究與發展的投資,此筆投資是前述47億英鎊的一部份,亦是為了落實在「產業發展戰略」中明訂的目標,即在2027年前將研究與發展投資的GDP佔比提升至2.4%,若此目標能夠實現,表示在2018年開始的未來十年,英國公私部門對研究與發展投資的總增額將達800億英鎊 ;此外,「產業發展戰略」亦明確訂定,英國的長期目標是將研究與發展投資的GDP佔比提高至3%。2020年會計年度新增23億英鎊對研究與發展的投資,意味著僅2020年會計年度,僅英國公部門對研究與發展的投資,將提高至125億英鎊。
在權責政府機關方面,英國當代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多由「企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BEIS)」所負責,部分政策由「數位、文化、媒體與運動部(DCMS)」,或是由BEIS與DCMS共同負責。但實際上,整個英國政府科技發展的投資,僅有三分之二由「企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負責,其餘三分之一的投資分散在各部會 。
因此,欲瞭解英國目前整體性的科技政策與創新政策,必須從其「產業發展戰略」開始。該戰略始自於2017年1月發佈的「產業發展戰略(Industrial Strategy)」綠皮書,該綠皮書在同年11月經過國會通過後,正式成為英國長期的產業與科技政策架構。其終極目標,是促進英國生產力的提升。在「產業發展戰略」的相關系列政策文件中,幾乎都說明了各大學與研究單位所扮演的角色,英國當前的科技政策,固然鼓勵基礎研究,但有相當的比重在推動研究成果的商業化與商品化。此外,英國目前的科技政策與產業政策,是希望透過政策引導的方式或是研究資金與資源提供的方式,加強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合作;其方式,是提供多個平台,促使大學將研究成果輸出成為商品,或是讓企業能夠找到專業對口的研究單位或研究人員,以助其解決遇到的難題。
英國的「產業發展戰略」,是在分析了英國既有的優勢與劣勢,同時理解科技發展的重點方向,在與產學界的專家研商後的成果。其方法是在英國既有優勢上,順應著科技發展趨勢而設計政策。在「產業發展戰略」中,英國政府訂定了英國需要積極處理的四大發展方向(Grand Challenges):「人工智慧與資料推動的經濟成長」、「低碳排放成長」、「前瞻性的人員與貨物移動」、「高齡化社會」。此四大發展方向,皆依照五大基礎來設計,此五大基礎為:前瞻性思考、人才、基礎建設、商業環境、均衡發展。「產業發展戰略」認為上述五大基礎,是推升生產力的重要力量。「產業發展戰略」的另一特色,是政府積極鼓勵跨領域的合作,例如「人工智慧與資料」的技術便經常被運用在「前瞻性人員與貨物移動」,讓無人駕駛的自動汽車更加安全;「前瞻性的人員與貨物移動」的相關研究與技術也經常運在「高齡化社會」的範疇內,透過新興科技讓長者的移動更便利也更安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英國政府在設計上述四大重點發展方向時,其方法並不是扶助某特定產業部門,而是鼓勵上述重點發展方向的基礎研究,且甚為強調研究成果的商業化。此外,英國政府固然鼓勵企業在該四大方展方向的研究與發展,但英國政府的作法是創造並擴大市場,且維持良好的市場運作環境,至於產業內企業的生存,仍是透過市場的競爭機制決定。英國擴大市場規模的方法之一,是積極鼓勵各產業部門採用適合的最新技術,同時藉此引導並協助中小企業採用新興科技,以加強中小企業的生產力。
2.緊密結合的科技政策、產業政策與人才培育政策
在「產業發展戰略」的大架構下,英國發佈了「低碳成長策略 (Clean Growth Strategy)」、「數位發展策略 (Digital Strategy)」、「生物經濟發展策略-2018年到2030年(Bioeconomy strategy: 2018 to 2030)」、「道路零碳排放發展策略(Road to Zero Strategy)」、「文化即數位發展策略(Culture is Digital)」、「潔淨空氣策略(Clean Air Strategy)」較為細緻的說明各政策的目標與執行方式。在「產業發展戰略」設計之際,英國的「網路安全發展策略(Cyber Security Skills Strategy)」也據以更新,目前「數位、文化、媒體與運動部(DCMS)」正在設計「國家資料科技發展策略(National Data Strategy)」。
除了「產業發展戰略」與各發展策略外,英國政府尚在多個產業部門與產業達成成長推動協議。其主要方法,是政府與產業合作,推動產業部門的成長;政府承諾投入資金並完成某些任務,產業亦做出承諾,並完成某些任務。這些協議,大多依照前述五大支柱而設計。相關的科技政策發展推動與人才培育,大多整合在「前瞻性思考」、「人才」與「均衡發展」內。
此類協議包含「航空太空發展協議(Aerospace Sector Deal)」、「人工智慧發展協議(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ctor Deal)」、「自動汽車發展協議(Automotive Sector Deal)」、「建築發展協議(Construction Sector Deal)」、「創意產業發展協議(Creative industries Sector Deal)」、「生命科學發展協議(Life sciences Sector Deal)」、「核能發展協議(Nuclear Sector Deal)」、「鐵路發展協議(Rail Sector Deal)」、「觀光發展協議(Tourism Sector Deal)」、「核能產業發展計畫 (Nuclear Sector Deal)」。
除了上述英國中央政府所制訂的政策,以及中央政府與各產業部門達成的協議外,英國各區域政府亦在中央的「產業發展戰略」架構下,依據五大支柱設計出共計41份「區域產業發展策略 (Local Industrial Strategy)」。各區域產業策略,皆是依照各區域的優勢與劣勢進行設計,且各區域內的大學皆扮演重要角色,若區域內有「研究發展加速中心 (Catapult)」,則該加速中心亦會被包含在區域產業策略的規劃之中。
在人才政策方面,各研究委員會將針對「產業發展戰略」所關注的領域提供獎學金,供各大學吸引人才,培養碩士與博士。在人工智慧領域,預計培養總計1,000位博士,以及200位碩士。且此政策將邀請產業界參加,共同培養專才。
這套政策並非新創一套方法培養人才。英國各大學本就會每年向各研究委員會爭取獎學金,藉以吸引學生,各研究委員會也會就其判斷,重點提供獎學金給某些領域。各研究委員會與「英國創新」整合在「英國研究與創新」之內後,研究委員會的部分獎學金設置領域,會配合「產業發展戰略」所關注的領域,從而培養「產業發展戰略」所需人才,特別是在人工智慧與資料科學領域。
產業界亦本就會參與大學的碩博士培育,在「產業發展戰略」發佈後,各研究委員會配合「產業發展戰略」關注領域所設置的獎學金,以及獎學金爭取的條件,成為各大學與產業合作的誘因,繼而加強在「產業發展戰略」關注領域的產學合作人才培育。產業界參與的方式,是額外提供相對應的獎學金給學生,視各聯合培養的規劃不同,合作企業尚須提供企業員工,與學校共同指導計畫內的碩博士生,同樣依聯合培養的規劃不同,某些類型的規劃會要求學生在學期間至企業工作,以做為獎學金規劃的一部份。
3.以「產業發展戰略」五大生產力基礎為核心的重大政策與投資
「產業發展戰略」明訂,五項生產力提升的基礎為:前瞻性思考、人才、基礎建設、商業環境、均衡發展。依據「企業、能源與產業策略部」的文件,這五項基礎的內涵為:
前瞻性思考(idea):促使英國成為最具創意的經濟體
(1)人才(people):優良且高薪的工作
(2)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提升英國的基礎建設
(3)商業環境(business environment):優良的商業環境
(4)均衡發展(places):英國各區域均繁榮發展
為加強這五項基礎,其相應的政策如下:
(a)前瞻性思考
•在2027年之前,研究與發展的GDP佔比達2.4%
•提高研究與發展的稅收抵免達12%
•投資成立7億2,500萬英鎊的「產業發展戰略挑戰基金(Industrial Strategy Challenge Fund, ISCF)」,以捕捉創新所帶來的價值
(b)人才
•建立技術性人才教育系統
•投資4億600萬英鎊,加強數學、數位與技術教育,以修正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s, STEM)領域人才短缺的問題
•成立「國家再培訓計畫(National Retraining Scheme)」,協助人民的技能提升與技能轉型,初步將先投資6,400萬英鎊加強數位與建築的技能訓練
•與產業界共同培養「產業發展戰略」關注領域的碩士。在人工智慧領域,大學透過各研究委員會與產業將合作每年培養200位碩士
•投資3億英鎊,培養「產業發展戰略」關注領域的博士,特別是產業行博士。在人工智慧領域,培養1,000位博士
(c)基礎建設
•增加2016年設立的「國家生產力投資基金(National Productivity Investment Fund)」至310億英鎊,以支持交通、住宅與數位基礎建設
•從基礎建設的政府投資中,撥出4億英鎊,從事電動汽車充電樁的建設;另外投入1億英鎊擴張「低碳排放購車補助 (Plug-in Car Grant)」,以支持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投資10億英鎊,加強全英的數位基礎建設,其中包含1億7,600萬英鎊投資於第五代行動通訊(5G)的相關發展,以及2億英鎊投資於區域全光纖網路的鋪設誘因提供
(d)商業環境
•與產業合作推出產業的「發展協議(Sector Deal)」,促使產業與政府共同推生產業生產力
•催生出200億英鎊以上的投資,促進創新與高潛力企業的發展,其中包含「英國商業銀行(British Business Bank)」投資25億英鎊所成立的「英國創新投資基金(UK Innovation Investment Fund)」
•研究可以提升中小企業生產力的方法,尤其是協助生產力特別低落的中小企業的方法
(e)均衡發展
•各地區以自身的優勢為基礎,發佈「區域產業發展策略 (Local Industrial Strategies)」
•設立17億英鎊的「城市轉換基金(Transforming Cities Fund)」,改善城際運輸,其目的是提升城市生產力
•設立4,200萬英鎊的「教師發展津貼(Teacher Development Premium)」。此計畫是測試性計畫,將發放給任教於落後領域的教師1,000英鎊,以瞭解津貼所能帶來的影響。
4.創新政策的大方向
英國沒有提出明確的全面性創新政策。其鼓勵創新的政策散見於多個政策中,包含前述的「產業發展戰略」。以英國科技與產業政策主管機關「英國研究與創新」的研發資金補助規劃內而言,英國鼓勵研究與發展的重點有七:數位經濟、能源、全球糧食安全、微生物抗藥性問題、生命科學與健康科學、動植物健康科學、城市與環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