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施行總統制,在總統競選政策承諾訴求下,中央集權程度相當高,科技管理亦採取集中協調機制,使得韓國的科技發展能由政府統籌規劃執行。政府先確定國家長期發展目標,規劃前瞻技術發展,選擇所需要的技術領域,並推動相關措施。
在科技政策決策體制與預算分配上,亦採中央集權模式,透過總體協調方式,如盧武鉉總統執政期間(Roh Moo-hyun, 2003至2007年)由副總理兼任科技部長並在該部設置科技創新辦公室(the Office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OSTI),主導整體協調國家科技政策,促進跨部會科技政策協調及研發預算分配。
2008年李明博總統就任後(Lee Myung-bak, 2008至2012年),即廢除科技創新辦公室,強化部會職權,委派策略財務部(the Ministry of Strategy and Finance , MOSF)聽取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the 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意見做為預算分配之參酌基礎。
李明博總統就任後,即進行大幅度的組織改造,重新架構韓國科技生態系統,以綠色為政策主軸帶動國家創新。將已成立多年的科學技術部與教育部結合,合併為教育科學技術部(MEST),並因應今後全球發展趨勢整併相關部門成知識經濟部(MKE)。藉以確立教育科學技術部主導基礎科學,知識經濟部主管國家知識經濟與產業技術發展,並重整公共研究機構,期以科技實力創新國家經濟發展。
2011年3月底,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修改相關法規,提供法定框架,將策略財務部(MOSF)及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原有的研發評估與預算分配角色進行轉換,重建成以研發評估為基礎來決定研發優先順序,由高層掌控的政府研發預算之協調分配。
韓國政府最高管理階層為直屬總統之各單位,如綠色成長總統委員會(PCGG)等。但主要是由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擔任政府研發領域優先順序及預算分配等重要工作,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約掌握約四分之三研發預算的分配權,亦進行研發計畫評估,並管理政府資助研究機構。策略財務部依據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的決策進行預算分配,教育科學技術部負責管理基礎研究所需,知識經濟部負責管理產業技術發展所需。
政府政策研析、計畫管理、技術前瞻與規劃、評估和協調的支援,則交由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The Kore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and Planning, KISTEP),以公共專業機構模式協助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隸屬於國務總理辦公室的科學技術政策研究院(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Institute, STEPI)則以政策研究為基礎,提供科技諮詢服務。
2013年韓國朴謹惠總統上台執政後,再次進行政府組織改造,強調治理未來設立未來創造科學部,並廢除國家科學委員會。在此政府體制中,同時成立資通訊策略委員會由總理擔任主席,並由未來科學部長擔任幹事,負責統合協調政府的ICT政策,另由經濟副總理兼任企劃財政部長,以推動創意經濟並厚植中堅企業,以改善產業競爭力結構。
未來創造科學部為加強韓國政府預算補助研究機構支援與培育的功能,擴大韓國政府預算補助研究機構間的合作,以及提高研究會的運作效率。2014年6月,政府將韓國基礎技術研究會與韓國應用技術研究會合併為韓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會(NST)。因此,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系隸屬韓國國家科學技術研究會下之韓國政府預算補助研究機構。
2015年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再次進行組織變革,目的在於ICT研發技術與現有產業之融合、研發創新、促進未來成長動力等。為了有效率的實施未來創造科學部的主要核心議題而整頓、彌補其機能,組織改造之重點如下:
(一) 強化基礎研究、大型研究計畫的支援系統。
(二) 建立研發成果商品化及創業支援系統
(三) 強化國家研究開發政策創新支援系統。
(四) 建立融合ICT與其他產業的支援系統。
(五) 為了強化網路資訊安全而新設專責的組織。
(六) 建立以成果導向且效率的組織文化,推動創新方案「SMART3.3.3」。
2017年7月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再次進行組織變革,依據《政府組織法》修訂案在韓國國會通過,以調整部會的機能與加強部會人力,並將名稱變更為「科學技術情報通信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 MSIT)」。此外,並向下成立主管科技政策的「科學革新本部」,主要在制訂與調整科學技術政策,以及進行研發戰略性的投資。藉由強化司令塔的角色定位與機制,提高科學技術的競爭力,以因應快速變化的科學環境。
韓國政府強調科技創新,並就需求導向訂定科技政策與相關措施,1997年訂定了「科學技術創新五年計畫」;1998年提出「2025科學技術長期發展計畫」以期改變韓國科技現況,提升國內科技實力並在部分領域居主導地位。
韓國「科技技術基本法」於2001年制訂,確立科技創新目標及科技政策形成的相關機制。2011年初,韓國政府實施「國家跨部會聯合研發計畫」,以整合不同領域技術、強化部會間研發連結之需求,以強化國家研發投資系統之效率。
在「國家研發系統先進計畫」及「科技未來遠景策略」下,以「開放創新、績效導向的研發創新」為目標,設定科技政策優先順序。韓國政府就此確定科技政策調整策略,以科技發展走向創新,研發管理機制走向整合協調,研發投入強調聚焦與研究成果產業化,並確立科技研究的主要發展領域,尤其強調綠色成長並擴大國際合作。
韓國的國家科技發展規劃,係依循2001年所頒布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依照科學技術基本法的規定,韓國政府應依國家中長期發展方向與目標研擬制定每五年為一期程的科學技術基本計畫,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審議後發佈,作為各部會制定科技發展之圭臬。
第一期科技基本計畫(2003年至2007年)係根據「邁向2025年科技長期發展願景」及「科學技術創新五年計畫」所訂定。其目標在於以科技支持產業發展,強化科技政策與產業經濟之關聯性,並提出以在2006年達到世界前10強的科技競爭力為目標。為達成上述目標,韓國以六大技術作為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一) 資訊技術;(二) 生物技術;(三) 奈米技術;(四) 航太技術;(五) 環境與能源技術;(六) 文化技術。
第二期科技基本計畫(2008年至2012年),以提升國民福祉提升至與科技創新及經濟發展並重的地位。因此,第二期科技基本計畫是以建設韓國成為世界一流的科技與富裕強國,並提升國民的生活品質為願景。同時,以成為全球科技強國、提高創意與挑戰精神、擴充成長潛力、強化社會福利之能力作為具體目標。
第二期科技基本計畫之基本架構以兩大國家目標及四項基本策略與計畫為基礎而進行擘劃。兩大國家目標分別是:(一) 人才大國;(二) 創建科學韓國。四項基本策略與計畫分別是:(一) 國家研發投資策略;(二) 產業研究開發策略;(三) 保健醫療研發中長期推動策略;(四) 第二次環境技術開發總合計畫。
依上述架構設定第二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之三大主軸為:(一) 提升國家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額之比例,並於2012年提高到5%;(二) 制定國家中長期研發策略的重點投入領域,以七大技術領域中的關鍵技術為主;(三) 促進研發體系進步與效率,推動人才培育、基礎研究、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區域群聚發展、基礎建設、普及科技文化等七大體系改革。綜合而論,第二期基本計畫係以擴大研發總投資占國內總生產毛額達5%、重點投入七項研發領域及推動七大體系改革。因此,一般簡稱為「577開創計畫」。
2013年韓國政府發布第三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13年至2017年)作為規劃韓國科技發展之藍圖,為提升國民幸福及促進經濟復甦,因此以「利用創新科學技術開啟希望的新紀元」做為計畫整體之願景,設定三大目標:
(一) R&D經濟成長貢獻度達40%;
(二) 創造64萬個就業機會;
(三) 科技創新達到世界第七強。
此外並詳列出執行策略及措施:
(一) 擴大國家R&D投資及提高效率;
(二) 開發國家策略技術,包括創造融合資訊之新產業、擴增未來成長動力、建構乾淨又便利的環境、實現健康長壽時代、建構安全社會;
(三) 強化中長期創新能力,包括振興創造性基礎研究、人才融合、培育與運用、出資培育研究團隊、科學技術全球化、建構新型區域創新體系、組成創造性科學文化;
(四) 支援新產業發展,包括中小型風險企業之技術革新支援、建構智慧財產生態系統、促進技術移轉之事業化、支援新市場開拓;
(五) 創造就業機會,包括創業主題別、建構支援體系、建構技術創業生態系統、創造新型科學技術就業機會。
行動方案如下:
(一) 2009年綠色新政推動方案
(二) 創造經濟行動方案(Creative Economy Action Plan)
第四期科技基本計畫(2018年至2022年)新政府為促使國民能積極參與科技政策的制訂過程,目前在透過線上公開募集的方式,蒐集彙整產官學界的意見,預計在2017年底提出計畫方案。
一、綠色新政推動方案
李明博總統在2008年提出「低碳與綠色成長」作為國家發展的新願景,綠色成長係指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亦同時達到環境保護的目標。為推動綠色成長之願景,韓國於2009年1月公告「綠色技術研發總合對策」,其願景為以先進綠色技術建設綠色強國,並提出2020年需實現的三大目標:(一) 綠色科技的技術水準提升至先進國的90%;(二) 綠色產業競爭力在全球綠色產業市佔率達10%以上;(三) 環境永續指數提升至前10名。
2009年6月韓國正式推出「綠色新政計畫」,以推動綠色經濟,創造就業機會(Green Growth for Green Job)為目標,一方面尋求改善經濟不景氣,並創造就業;另一方面可確保中長期的成長動力,並為永續發展開創契機。「綠色新政計畫」預定於2009至2012年間投入50兆韓元(381億美元),以推動九項核心事業與27項相關計畫,預計可創造96萬個就業機會。九項核心事業包括:
(一) 整治四大河川:目的在於預防水災、確保水資源、改善水質及創造綠色生活空間等,以靈活運用四大河川作為活絡區域經濟及國家發展的據點。
(二) 建構綠色交通網:目的在於擴大對自行車、鐵路等低碳交通方式的投資,促使大眾交通與大眾利用設施相互連結、發展,活絡大眾交通的利用。
(三) 綠色國家資訊基礎建設:目的在於將構成未來實現綠色國家之國土、能源、水資源、建築物等各種基本資訊,建置為系統化的資料庫。
(四) 確保水資源及建構新環境中小水閘:目的在於優先確保雨水等替代水資源,並在考量區域特性後,透過興建環保型中小水庫,以預先因應氣候變遷及用水不足的時代。
(五)普及綠化汽車與乾淨能源:目的在於主導推動低碳、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事業,確保汽車及能源產業之競爭力。
(六) 擴大資源再活用:目的在於擴大廢棄物資源、生物質、家畜糞尿等廢資源的能源化投資,以因應氣候變遷與資源危機。
(七) 活性化山林生質能源活用:目的在於透過擴大建置二氧化碳之吸收能力,並因應氣候變遷,以創造綠色工作機會及增進森林價值,謀求雙贏(Win-Win)。
(八) 擴大節能綠色房屋、辦公室及綠色學校:目的在於以公共部門為中心,擴大普及能源效率高及具環保概念之建物,並為利他日推廣到民間預做準備。
(九) 形成綠色生活空間:目的在於將國土與都市空間結構改造為節能減碳型,並發掘可節省開發及營運成本的都市更新事業等。
二、創造經濟行動方案(Creative Economy Action Plan)
韓國總統朴槿惠於2013年提出「創造經濟行動方案」,預計在2013年至2017年間以ICT融入各產業打造成為韓國創造經濟的核心產業,並於2013年至2014年共投資將近3,000萬美元在軟體專業人才培育,預期至2017年可培養出10萬名軟體人才。最終願景為「創造經濟實現韓國人民幸福新紀元」。
創造經濟行動方案設定三個目標以及六個策略。
三個目標分別是:
(一) 透過創造力和創新以開創新的就業和市場。
(二) 透過創造經濟強化韓國的全球領導地位。
(三) 創造一個創造力能被尊重和得以體現的社會。
提出六個策略以配合目標與願景的推動:
(一) 適度地獎勵創造力和創造以推廣創業為主的生態系統。
(二) 強化企業和中小企業在創造經濟中的角色,並加強其進入全球市場的能力。
(三) 創造成長引擎以開拓新市場和新產業。
(四) 培育擁有迎接挑戰和追求夢想的全球創意人才。
(五) 強化科技和資通訊(ICT)的創新能量,已形成創造經濟的基礎。
(六) 與韓國人民共同促進創意經濟的文化。
而每個策略底下又搭配3至5個專案任務以求具體執行並達成目標。
三、KGlobal Project:
韓國未來創造科學部於2015年宣布,為實現政府發展「創意經濟」的國家政策目標,提出「KICT策略」,希望將政府分散的ICT新創企業的扶植力量集結,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綜效。因此,未來創造科學部提出「KGlobal Project」,把先前各政府機構自行進行的新創企業輔導、諮詢等全都統整為一,試圖將先前分散的力量集結後創造更大的效益,未來創造科學部將統合旗下的9間機構和23個新創計畫成立「KGlobal Project」,並根據國家訂定的ICT創業、投資政策去加強對ICT新創企業的支援,目標是在2017年時,進軍海外市場的企業要達到1,000家(每年300家企業)且投資金額為2千億韓圓以上。
由未來創造科學部所成立的「KGlobal Project」的主要策略為「統籌營運」、「以民間和市場為主」以及「選擇和集中」。所以,未來將統一以「KGlobal」名稱進行宣導與育成ICT產業的新創企業,並根據「創業-成長-進軍海外-再挑戰」的創業週期提供相對應的協助和輔導。再者,所有的對外接洽都將由KGlobal一併統籌回應,換言之,未來僅由「KGlobal」此單一管道提供ICT新創企業所需的一切支援。
另一方面,KGlobal也將改善ICT的R&D評分選擇流程,使其能更符合以民間、市場為主的策略目標,當新創中小型R&D企業獲得民間特定金額以上的資本時,相關評估時程將由現行的3個月縮短為3周,讓企業得以更快速地取得民間挹注的資金。
除此之外,KGlobal還會挑選出具有進軍海外市場潛力的100家新興企業,並保障這100家企業有入駐韓國創新科技谷的資格。同時,未來也會陸續引進創業過程中所需的諮詢、顧問和資本機構等入駐科技谷,協助具有潛力的企業能夠成功拓展事業版圖至海外。另外,政府所持有的ICT產業基金-Korea IT Fund(3,800億韓元規模)的到期日將往後延展且擴大基金的規模;預計2015年針對ICT產業的創業、融資的基金規模將由2014年的1,070億韓元提高到5,000億韓元。
四、經濟創新三年計畫(3-Year Plan For Economic Innovation)
朴槿惠總統上任後持續推動一系列經濟改革方案,於2014年1月 15日宣布,為有效改革韓國經濟,將推動「經濟創新3年計畫」,並設定三大目標:(一) 在2017年將經濟潛在成長率拉高至 4%;(二) 就業率達 70%;(三) 人均國民所得自3萬美元邁向4萬美元,並準備跨入「南北韓統一時代」。從2014年至2017年推動「經濟革新3年計畫」,其重點涵蓋三大核心策略及九大課題,主要內容如下:
(一) 鞏固經濟基礎:進行公共部門之改革、建立公平有原則之市場經 濟及擴增社會安全網。
1. 進行公共部門之改革:擴大公開公共機關之資訊、執行依不同公共機關別之會計制度、執行公司債發行總量管理制度、 清除公共機關招標貪污及不公平交易。
2. 建立公平有原則之市場經濟:統合及廢除類似或重覆之事業、 引進下(分)包商檢舉犒賞金制度、引進商店權利金之保護制度。
3. 擴增社會安全網:擴大僱用保險之對象、改善失業津貼之體制及擴大低所得層申辦「希望帳戶(政府補助儲蓄者存款方案)」之對象。
(二) 創造有活力之革新經濟:實現創造經濟、進行因應未來之投資及 倡導進軍海外市場。
1. 實現創造經濟:成立及運作創造經濟革新中心、設立技術銀 行、活絡設立創投公司及擴大創造經濟之「維他命專案」。
2. 進行因應未來之投資:設立「Korea Research Fellowship」,以挽留優秀人才、將專利課稅優惠之對象自中小企業擴大至中堅企業及建立環保能源小鎮。
3. 倡導進軍海外市場:引進100億美元外匯之融資(on-lending)制度。
(三) 達成內需出口均衡之經濟系統:擴大投資環境、擴增內需(消費) 基礎及提高青年及女性就業率。
1. 擴大投資環境:修改相關之規定限制及推動租賃市場先進化 方案。
2. 擴增內需(消費)基磐:推動家庭負債管理方案。
3. 提高青年及女性就業率:擴大推動工作能力考核制度、建立先就業後就學環境、擴大時間制托兒保育班等以創造女性就業機會。
四、「國政運營五年規劃」落實「國政百大課題」與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
韓國文在寅政府為積極推動5年任期內之施政計畫,公布未來五年施政方向和工作計畫在內的「國政運營五年計畫」,提出具體包括五大國政目標、二十大國政戰略和百大國政課題,成為新韓國發展藍圖的設計圖和指南針。
擬定「國政百大課題」,提出國家發展願景與政策方向,以實踐「人民做主的政府」、「共同富裕的經濟」、「普濟民生的國家」、「地區均衡地發展」以及「和平與繁榮的朝鮮半島」之五大施政目標,並詳細羅列了施政課題及具體方案。並每兩年訂定一個目標階段,將2017年至2018年兩年定為韓國大力革除積弊、調整權力結構的「攻堅期」,爾後分別訂為2019年-2020年的「跨越期」,以及2021年-2022年的「穩定期」。
在一百項國政課題中,進行政治改革,如:調整公務員選舉制度、阻止財閥變相強化的支配力、創造公共部門的工作機會、實施兒童津貼制度、縮短工作時間等各類福利和勞動政策。另外,國政企劃諮詢委員會還將「就業經濟」、「創新創業國家」、「避免人口懸崖」、「地方自治與平衡發展」作為凸顯新政府國政願景。
「第四次工業革命」將有人工智慧(AI)、物聯網(IoT)、無人自動化生產,及無人自駕車。技術的創新可讓增加產量、提高生產力,應用在製造業與服務業,可提高國民所得。為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韓國政府成立第四次工業革命委員會,並針對技術、產業、社會、公共等各方面,發揮塔台的引導功能。同時,並聚焦軟體業、擴大教育、終身教育領域。
在百大課題中也有五項課題,是針對第四次工業革命而制訂,以利主導科學技術的發展,(33)建構軟體工業強國,鞏固主導第四次工業革命之基礎(未來科學發展部)、(34)發掘及輔導開創高附加價值之未來型新產業(產業通商資源部、未來科學發展部、國土交通部)、(35)建立自律及負責之科學技術生態調查(未來科學發展部)、(36)擴大支援青年科學家及基礎研究,提升科學技術之未來願景(未來科學發展部),針對第四次工業革命韓國政府正積極因應中。
五、「智慧資訊社會中長期綜合對策」因應第四次工業革命
智慧資訊新技術的登場、產業面臨創新,以及伴隨著經濟、社會的詭譎多變,觸發了人工智慧、 ICT等智慧資訊技術,全球形成第4次工業革命,將帶給社會巨大的改變,故因應未來創新性變化之中長期觀點的因應策略刻不容緩。
韓國政府為因應第四次產業革命推出的智慧資訊社會戰略,融合人工智慧及ICBM技術(包含:物聯網(IoT)、雲端(Cloud)、大數據(Big Data)、行動裝置(Mobile)作為核心骨架,而人工智慧可被視為現階段最重要的發展策略之一。
韓國政府規劃投資9項國家級研發專案,預計至2025年韓國政府將投入1.63兆韓元(約14.6億美金)加速開發9項國家級科技專案。同時,將由私人企業投入6,150億韓元(約9千萬美金)的資金進行協同開發,希望能找出新的經濟成長動力。其中,9項國家級科技專案包含:(一) 人工智慧、(二) AR/VR、(三) 自駕車、(四) 輕量化材料、(五) 智慧城市、(六) 精密醫療、(七) 生物新藥、(八 )碳回收與資源化、(九) 解決霧霾問題。
此外,韓國政府設定人工智慧的階段性目標:2017年達到語音與視覺辨識;2019年整合AI、語音與視覺辨識;2022年具備推論與決策能力的AI,並於2019年育成出100家專門從事AI研發的企業,2026年則可望培育出超過1000家專門從事AI研發的企業,希冀透過智慧資訊技術為整體經濟、社會、生活帶來根本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