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面對科技霸權競爭與供應鏈危機、氣候變遷、數位轉型、低出生率與人口高齡化、複合災害等眾多挑戰,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制定科技戰略以鞏固及確保科技領導地位並應對國家挑戰。韓國透過科技發展已成長為世界第十大經濟體,且在國家研發投入、科研人員占比、論文與專利等指標表現優異,但其仍存有因人口減少而導致研究人力及能力下滑、民間研發投資放緩、研發人力與成果與企業需求不符等問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變化及科技發展迅速,韓國科學及資通訊部(Ministry of Science and ICT, MSIT)於2022年12月14日國家科學技術諮詢委員會召開的審議會議上公布「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2023-2027)」。該基本計畫是根據《科學技術基本法》第7條所提出的中長期政策目標與科技發展方向,並反映出尹錫悅政府與科學技術相關的 29 個國政議題。
二、韓國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之三大策略
韓國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將以科技創新引領未來為願景,並以強化國家研發戰略、建立以私部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生態系、以科技為基礎解決國家挑戰為主要方向,推動內容包括設定解決國家面臨之挑戰的具體任務與時程,並建立以任務為導向的創新研發系統及國家戰略科技培育系統;擴大私部門參與政策決策,並打造以私部門為核心的科技創新生態系,為企業提供各項研發支援;聚焦碳中和、數位轉型、醫療與福利、災害與危機、供應鏈與資源、國防與安全、航太與海洋等重點科研領域,以解決國家經濟社會問題。為能貫徹並落實該基本計畫之願景及主要方向,韓國政府提出三大策略及17項任務。該基本計畫推動之三大策略(如圖一),其內容簡述如下。
(一) 提升科技體系以實現質性成長:
為因應科技霸權時代,政府將透過培育與掌握半導體與顯示器、二次電池、尖端移動技術、下世代核能、尖端生物科技、航太與海洋科技、氫能、網路安全、人工智慧、下世代通訊技術、尖端機器人技術與製造、量子科技等12項國家戰略科技以確保科技主權,並採用以任務為導向的創新研發系統,推動高風險且具挑戰性的研究。另亦設立長達十年的韓國掘井計畫,以支援並提供科研人員穩定的研究機會;完善優異科研成果的產出、擴散、應用與保護等相關制度,並促成私部門主動參與研發階段以擴大研發支援規模;培育新產業與新技術領域的關鍵研究人才,並在半導體等高科技領域採用合同定員制及合同學科,擴大海外優質人才引進;強化科研人員與國民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社會文化的科技基礎。
(二) 提升創新主體能力並打造開放生態系:
政府將強化研發與產業化、金融及監管等綜合支援,並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完善企業研發支援系統;培育大學成為研究基地,以累積技術、人才、設備與數據等科研成果與能力,並賦予研究機構與國家核心技術相關的任務;透過跨部門協作支援科技新創企業,建立良性循環的新創生態系;為促進自發性的區域創新,將地區科學技術機構擴增至17個,並設立地區科學技術戰略會議,協調中央與地方之政策及預算;確保以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重點的科技領先地位,並推動國際雙邊及多邊合作,以引領科技與資通訊技術領域的國際議題,強化策略性國際合作與研究等,進而提高科技外交之水準。
(三) 以科技為基礎解決國家挑戰並因應未來發展:
政府將聚焦在碳中和、數位轉型、醫療與福利、災害與危機、供應鏈與資源、國防與安全、航太與海洋等重點科研領域,制定韓國碳中和核心技術戰略推動計畫,以實現2030年二氧化碳減排及2050年碳中和目標,並掌握能源自主核心技術與產業低碳技術;搶占智慧半導體、6G、量子科技等核心技術,並促進全產業數位化及培育新興產業等,以快速因應數位轉型的發展;積極運用智慧技術,應對伴隨少子高齡化而增長的醫療福利需求,並為國民的健康生活,建立以個人健康資訊為基礎的個人化保健醫療服務。
此外,政府亦將建立災害安全管理系統,如開發災害安全資料共享平台及減災技術等,以運用科技應對未來風險,提高社會應變能力與復原能力,進而實現平安社會;加強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確保韓國產業戰略自主,以因應國際供應鏈重組,並透過推動礦產、能源及糧食等資源之國際共同探勘及海外生產研究,強化國際供應鏈的管理能力;加強與人工智慧等戰略防禦技術相關的未來新技術領域投資,掌握先進國防科技能力,並透過靈活多元的軍民合作與國際合作,建設科技強軍及維護網路主權;持續推動下世代運載火箭研製、國家探月計畫等,並致力開發海洋與極地等未探勘區域的探測技術。
三、小結
韓國政府在第五期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提出將半導體與顯示器、二次電池、尖端移動技術、下世代核能、尖端生物科技、航太與海洋科技、氫能、網路安全、人工智慧、下世代通訊技術、尖端機器人技術與製造、量子科技等12項國家戰略科技列為未來五年國家重點培育科技,也將引入以任務為導向的創新研發系統,藉此整合公私部門力量並以確保超級差距技術為目標。此外,韓國政府為強化該基本計畫的執行力,設定三大策略之執行衡量指標及17項推動任務,並於未來將以民間專家為主監督指標的達成情形,以進一步提出改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