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18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

2018年十大策略科技趨勢

/ 發布日期:2017/11/16/ 瀏覽次數:110
數位企業透過商業設計、產業、市場與企業的轉型,讓現實與虛擬世界的界線變個更模糊,持續性的商業數位化改革利用新興和策略科技整合現實與數位世界,建立全新的商業模式,而未來將取決於智慧裝置提供之無所不在的數位服務。
Gartner將人類、裝置、內容與服務的網格稱為智慧數位網格(Intelligent Digital Mesh),其透過數位商業平台提供一套智慧型服務以協助數位商業運作,若企業與科技創新領導者欲運用智慧化數位網格,則須對下列十項驅動未來創新技術的重要策略趨勢有所回應,前三項以人工智慧(AI)為主軸,中間四項則著重於數位與現實世界間的連結與互動,末三項則為連結人類與商業、裝置與服務提供數位商業的網格。

趨勢一、以AI為基礎(AI Foundation)
至少在2020年以前,科技業者的主要戰場是建立具學習、適應與自主行動潛力的系統。運用AI強化決策制定、重塑商業模式與生態系統、重新打造消費者經驗的能力,在2025年前仍將是主要的方案。

趨勢二、智慧app與分析(Intelligent Apps and Analytics)
企業正運用AI技術建立新的app種類(如虛擬客服)與改善傳統的應用程式(如員工表現分析、銷售與安全性),並著重三個方向應用:分析、處理與使用者經驗。未來幾年內,幾乎所有app、應用程式與服務都將具備一定程度的AI能力。智慧app能建立介於人類與系統間的新介質層,並具備改變工作性質與工作場所之結構的能力。具備AI的分析工具,能自動化整理資料與分析,並分享給更多商業使用者、營運工作者與資料科學家,讓使用者能減少資料搜尋時間,並增加應對準備時間。

趨勢三、智慧物件(Intelligent Things)
智慧物件是指實體物件能運用AI提供更進階的行為,能與周遭人事物以更自然的方式互動,如自駕車、機器人、無人機,以及利用物聯網連結客戶與工業的系統。在智慧物件逐漸增加後,預計未來將由單一智慧物件轉變為群體智慧物件,且多個物件將能同時工作。

趨勢四、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
數位分身是指能代表真實世界物體或系統的數位身分,數位分身是一個軟體物件或模式,能代表特定實體物件。數位分身與過去以數位代表來表示現實物體的差異在於,「數位分身具有更穩健的模型、能與現實世界連結、能應用AI與大數據分析、具有應對與評估能力」。
預估在2020年前,將有超過200億個具連結功能的感測器與終端設備,且將有上億個物件具有數位分身。企業首先將導入簡單型的數位分身,並持續改善其資料蒐集、應用與分析能力。短期內,數位分身可協助資產監測、最適化或與改善使用者經驗,長期而言,數位分身可提供產品使用與服務分析,以及改善建議。此外,數位分身間將能相互溝通並建立數位工廠,且能與其他數位個體,如人類(數位身分)、處理(法令)、空間(數位城市)相互連結。

趨勢五、從雲端到邊緣運算(Cloud to the Edge)
邊緣運算是指運算主體的資料處理與收集更靠近資料來源,試圖運用在地運算方式減緩網路塞車與延遲性。目前邊緣運算發展主要來自物聯網(IoT)系統需求,以將未連結或分散式功能提供給嵌入式物聯網。系統與網路平台管理者將需要強化特定能協助納入邊緣運算的技術能力,包含資料精簡、資料壓縮與保護及就地分析,並應將邊緣運算型態設計至企業的中期至長期的基礎設備結構中。

趨勢六、對話式平台(Conversational Platforms)
對話式平台將在人類與數位世界的互動上帶來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由科技素養人(technology-literate people)轉為人性化科技(people-literate technology),意旨轉譯工作將由使用者轉變為電腦,使用者可用自然語言(natural language)對系統下指令,電腦依據指令執行並提供相關資訊或詢問更多細節。未來幾年內,以自然語言為介面的對話式平台將成為設計目標,預計2019年將有20%使用者透過虛擬個人助理(VPA)與智慧型手機進行互動。至2020年,應用程式供應商在套件應用程式(packaged applications)中,將大幅增加對話式平台,而供應商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持續直接與使用者接觸,而不透過中介的對話式平台廠商,預計未來3-5年內,應用程式廠商與對話式平台廠商將會出現激烈競爭。

趨勢七、沉浸式體驗(Immersive Experience)
虛擬實境(VR)、擴充實境(AR)與混合實境(MR)正改變人類對待數位世界的方式。目前虛擬實境與擴增實境除了電玩與360度環景影片等先進娛樂功能以外,尚無法提供太多實質商業價值。Gartner認為,企業可透過VR與AR的方式強化設計、訓練並以視覺化方式呈現所需資訊,提高員工生產力。頭戴型顯示器(HMD)技術至2021年將大幅改善,沉浸式的消費與商務模式將快速滲透市場,消費者對頭戴型顯示器的接受度將提升,並出現虛擬實境與擴充實境的商業應用方案,行動式擴充實境將被廣為應用。整合虛擬實境與擴充實境的手機、穿戴式裝置、物聯網與環境感測、對話式平台將可進一步延伸沉浸式設備應用,將透過網格(mesh)連結並在沉浸式虛擬世界中共同工作。

趨勢八、區塊鏈
區塊鏈是由數位貨幣基礎架構演化而來的數位轉型平台,其技術徹底脫離了現有的集中化交易與記錄保存機制,且分散式、去中心化的特性,讓合約兩造不需將商業條件建立在已知的信任基礎上。雖然區塊鏈多聚焦於金融服務業,但其亦具有應用於各產業的潛力,包括政府機關、醫療照護、製造業、媒體、身分確認、所有權登記以及供應鏈。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點是不受管制的資金創造和轉移能力,雖然為區塊鏈開發提供了大量資金,但也涉及到監管機構的問題,不論是核准、未經核准、或與私人機構混合的生態系統的管理問題,將迫使各界對區塊鏈進行更健全的分析,預計2021年將可能出現具可行性的解決方案。

趨勢九、事件驅動模式(Event-Driven Model)
新數位商業時代的重點,意指商機是可以被感測且隨時可應用的。商業事件可反映出重要的情況被發現或狀態的改變,例如採購訂單完成。而某些事件或多個事件的結合將構成商業契機,並偵測到需要特定的商業行動,這些商業契機也將產生多方的影響。透過事件代理、物聯網、雲端運算、區塊鏈、資料儲存管理與AI,能更快速地偵測到更多商業事件並進行更詳細的分析,但仍需文化與領導能力,才能提供事件驅動模式的價值。到2020年,80%的數位化解決方案都需要具有事件源(eventsourced)、即時情事感知的特性,且八成的新商業生態將需要支援事件處理(event processing)。
在智慧數位網格中,事件將變得更為重要,但多數企業仍在獨立的應用程式環境中,以狹隘的目的進行事件處理,並不認為這將會是一個普遍的應用程式設計模式,如同需求驅動之服務導向的架構一樣。

趨勢十、持續適應風險與信任(Continuous Adaptive Risk and Trust)
駭客產業及其使用工具的成熟,將大幅提升潛在的威脅性,且在更多移動式設備、雲端服務與開放式應用程式介面(API)情況下,IT領導者必須專注於偵測與回應這些危脅。為了在先進且具針對性攻擊的世界裡安全地推動數位商業計畫,安全與風險管理主管必須採行持續適應風險與信任評估法(Continuous Adaptive Risk and Trust Assessment, CARTA)。
執行 CARTA 評估法時,企業組織必須克服安全與應用團隊之間的障礙,如同開發營運(DevOps)工具和程序打破了開發與營運之間的隔閡。安全性要求必須溝通清楚,且能輕易被整合至開發程序,資訊安全架構者必須將安全性測試整合至多個開發營運流程,並保留團隊合作模式,達到所謂的「開發、資安與營運」(DevSecOps)。CARTA 還能應用於誘騙技術(deception technology),且在虛擬化與軟體定義網路(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等科技的進展下,部署、管理與監測適應性誘捕系統(adaptive honeypot)的網路誘騙將變得更加容易。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