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17年OECD科學技術與產業計分板-數位轉型

2017年OECD科學技術與產業計分板-數位轉型

/ 發布日期:2018/01/08/ 瀏覽次數:35
  OECD提出2017年「科學技術與產業計分板(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dustry Scoreboard, STI Scoreboard)」研究報告,指出數位轉型對科學、創新、經濟、工作機會以及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報告也提供科學、技術、創新及工業領域發展狀況的指標觀測,並以試驗性指標作為互補,以提供政策領域新的洞見。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其目的旨在協助政府設計出更有效地科學、創新與產業政策。STI 計分板之目的不在於對各國進行排名評比或創立綜合指標,而是提供政策制定者或分析師對規模或結構相似的經濟體進行比較,並用以監控國家政策目標的達成進度。
  此外,STI 計分板也指出行動技術、雲端運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堪稱今日數位經濟最重要的技術。這些技術的整合使得未來的社會將變得「處處智慧(Smart Everything)」,並活化企業、消費者及整個社會。  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本報告目的為協助政府設計出更有效地科學、創新與產業政策。以下將摘錄報告內重要洞見,並特別著重於數位趨勢

一、 數位轉型快速地發展
  2012年至2015年間,在前20種尖端ICT技術中,每種技術至少有70%甚至達到100%是由中國大陸、臺灣、韓國、日本及美國所研發的,其中,日本與韓國在所有ICT技術領域皆有創新成果。
  根據世界五大智慧財產局(IP5)資料顯示,2010年至2015 年間人工智慧專利件數平均年成長高達6%,是所有專利平均年成長率的兩倍。2015年全球人工智慧發明專利申請高達18,000件,其中,日本、韓國及美國在上述專利申請中占比超過62%。此外,醫學診斷專利中近30%皆涉及人工智慧技術。

二、 科研強國推動數位創新
  2002年至2017年間,中國大陸的高度成長使科研成果成長了三倍,在最常引用的前10%的出版物中占比達14%,成為僅次於美國(25%)的第二大科研強國。另外,美國在機器學習研究上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大陸、英國及印度緊隨其後,印度雖在機器學習領域總論文數量占三分之一,但論文品質則位居第四位。機器對機器通訊(Machine to Machine, M2M)是實踐物聯網的關鍵技術,截至2017年6月中國大陸占全世界機器對機器(M2M)通訊SIM卡使用者的44%,已是美國的三倍。

三、 前瞻技術(Frontier Technology)研發活動高度集中
  在各大經濟體中,研發活動呈現高度集中狀態,大部分商業研發活動都是由少數公司主導,例如:在加拿大和美國,國內研發投入最多的50家企業,其研發資金占全國總研發投入的40%;在德國和日本,這一比例更高達55%。數據顯示,世界研發前2,000名的公司總部多集中在美國、日本和中國等少數幾個經濟體中,而前述三國的研發支出總額約有70%集中在排名前200名的公司。同時,研發排名前2000名的公司也是數位技術研發的領導者,擁有全球約75%的ICT專利、55%的ICT外觀設計,以及75%的世界五大智慧財產局(IP5)人工智慧專利。

四、 數位轉型對各產業的影響並不均等
  ICT的發展促進經濟成長,其中一大部分的附加價值,是來自與ICT產品的其他經濟部門。在全球對ICT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中,來自其他經濟部門的非ICT產業附加價值占總附加價值的19%‑34%,中國的比例更達到41%。
  數位轉型正影響著經濟體系內的各個產業,研究發現電信和IT服務的數位密集度一直居於首位,而農業、礦業和房地產業一直處於末位,其他產業的各個指數表現出更強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顯示數位轉型在各產業的進展速度不盡相同。儘管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營運都離不開ICT技術,但其效果卻取決於整合至商業流程的ICT工具類型和精緻度。例如,儘管OECD國家的大部分公司都有寬頻網路,但2016年數據顯示只有25%公司使用雲端運算服務,其中約有22%是小公司,47%是大公司。

五、 需要更為廣泛的技能
  創造(Creation)、採用(Adoption)並有效運用新技術需要一定的技能。員工在工作中運用ICT技術越頻繁的經濟體,例如:在荷蘭、挪威和紐西蘭,員工涉及較複雜任務的非例行性工作(Non‑Routine Jobs)的比例就越高。統計顯示,若工作的ICT技術密集程度超出一般工作10%,員工時薪最高者可比最低者高出4%。然而,在數位經濟中,僅靠ICT技能是不夠的,員工若同時具備ICT技能,以及必要的管理和溝通技能,將可獲得額外的獎勵。數位密集型產業的員工不僅在認知技能(例如:讀寫、運算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表現出色,在非認知技能和社交技能(例如:溝通和創造力)上亦是如此。

六、 網路逐漸普及,但仍存在落差
  網際網路和連網裝置已成為大部分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OECD國家中幾乎所有人都能使用網路。現今在巴西、中國和南非,年齡層介於16‑74歲的人民,能使用網路者已超過50%,與OECD國家的差距逐漸縮小。隨著連網技術所需成本日益低廉,在今日的「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長大成人後,這一差距將繼續縮小。
  在OECD國家裡有17%的學生在6歲以前就已接觸過網際網路,在丹麥這一比例達到30%。然而,在大部分OECD國家中,老一代和青壯一代、教育背景不同的人群、城市、鄉下農村人群,以及不同規模的企業,對於數位技術的理解與運用仍然存在較大差距。

七、 提升女性研究員數量
  在OECD國家裡僅有約30%的自然科學、工程和資訊通訊技術畢業生,其中,只有22%研究員為女性。若進一步細分,例如:在參與評審、編輯活動、或全職從事研究工作中的女性占比則更低。另外,女性發明家的專利占比差距也很大,例如:奧地利僅有4%,葡萄牙卻有15%以上。
  在工作中,女性的收入通常低於男性,即使已將個體差異和工作特性納入考量,仍然低於男性收入。尤其是在ICT領域的相關技能,可以解釋各國性別收入差異的部份原因,但在其他條件相同時,女性從ICT相關任務中獲得的回報預計將比男性高。因此,培訓女性研究員學習得更多的ICT的技能,有助於提升女性收入,並縮小性別間的收入差距。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