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以循環經濟模式發展永續城市

以循環經濟模式發展永續城市

/ 發布日期:2018/08/06/ 瀏覽次數:186
城市是經濟成長的動力來源,全球將近85%的GDP產生於都會區內,城市也是人們生活、工作、創新與聚集之重要場所。但是,都會區也消耗了全球三分之二的能源、占70%之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是廢棄物產生最多之地方。依據世界銀行資料顯示,2012年都會區製造出13億公噸的固體廢棄物,相當於每人每天產生1.2公斤之廢棄物,到2025年廢棄物產生之速度將上升至22億公噸。此趨勢除了造成資源浪費與環境汙染外,也直接影響城市之永續發展。
世界經濟論壇(WEF)出版之城市循環經濟白皮書,目的在倡導循環經濟之觀念與願景,期望都會區管理當局能逐漸將過去線性發展之經濟模式,調整為循環經濟之架構。依據運用創新科技與循環經濟回收再利用之原則,WEF指出都會循環經濟的機會包括:新舊建材之間的通路建構、水資源的集存與再利用、城市中的電子廢棄物處理、能源使用的減少、包含食物的有機廢棄物、城市衛生保健、塑料廢棄物,以及循環採購等。
循環經濟之定義在描述一個以商業模式為基礎的經濟體系,此模式主要在取代原物料於生產、運輸與消費過程中之終端應用觀念,並以降低浪費、再利用、回收與復原等機制,延長原物料之生命週期。因此,循環經濟須同時在不同階層一起推動,方可有具體成效,例如:在微觀階層之產品、企業與消費者之調整,中間階層之產業鍊配合,巨觀階層之城市、政府與國際間之政策等。循環經濟主要目的在維護環境品質、促進經濟發展與社會繁榮,為現在與下一代建立永續發展環境。
WEF指出,以建築與拆除廢棄物回收應用為例,丹麥洛蘭島即有效的推動舊建物回收原物料專案,在丹麥境內有許多已廢棄之住宅與商業建物,這些建物尚保有許多可再利用之建材未被妥善回收與利用。在人口外移的洛蘭島上,市政府與民間企業合作,對待拆除之建物進行物料標示、拆除與資源回收。此舉將回收之物料重新用於新建物上,不但可降低70%之二氧化碳足跡,也可為偏遠社區創造工作機會。因為此次舊建物資源回收,承包公司也研發出舊磚牆之改造技術,改造之磚牆亦被用於新住宅區建設之中。
城市轉型至循環經濟發展需要運用系統性的整體思考,將原有之線性生產至消費的一次性架構,轉換至循環再利用之模式,讓原物料能發揮其最大效用以創造更多經濟價值。此轉型也需要從個人、民間企業、各級政府與團體之參與。個人需要建立對循環產品之接受與回收需求、企業應將循環觀念深植於產品設計、生產與回收流程中,而政府則應從政策法規、基礎設施及獎勵措施等方面,積極鼓勵企業之投入與創新。
城市管理當局是領導都會區轉型至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之關鍵角色,從都會區之廢棄物管理工作來看,管理當局即應標示可回收之資源,與企業及住民共同合作,共同完成原物料之回收循環,並利用科學技術或生態方法將資源再投入生產循環,以促使城市向永續發展方向邁進。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