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消費性電子產品之循環利用

消費性電子產品之循環利用

林永修、賴允政/ 發布日期:2018/10/12/ 瀏覽次數:87
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手機、平板、相機等通常都使用耐久性材料如塑膠或金屬等製造,但一般消費者都將其視為一次性之消費商品,而且使用週期都相對短暫。在替換過程中,這些產品往往都還保持其可用狀態,但多被當成廢棄物處理,此現象也造成龐大的環境污染。因此,如能重新設計這些消費性產品的製造、使用、拋棄與回收流程,將有助於提升產品的利用率,避免資源浪費並降低對環境之衝擊。該研究是Google公司資助,由英國之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進行之研究報告,以循環經濟架構探討消費性電子產業轉型之挑戰與機會,建立消費性電子產品循環利用之願景並提供產業轉型之建議。

該研究對消費型電子產業如何轉型至循環經濟架構,提出下列五點建議。
(一) 將循環利用概念導入產品之設計與利用生命週期中:設計循環利用策略時,應將企業商業模式、相關產業關係與產品使用周期等因素納入整體規劃。例如產品之耐用度、調適性與可重整回收程度等增加價值之特性,納入產品利用循環與回收重整作業循環之中。

(二) 增加產品雲端移轉與整合能力:由於網路普及與使用者習慣改變,研究顯示人們對資料之黏著度超過對產品之依賴程度。因此消費性電子產品對硬體效能之要求已逐漸降低,而對網路連接及雲端服務整合之需求漸增。產業應善用此次產品變革之機會,逐步轉型至循環經濟模式。

(三) 善用大數據及分析工具找出變革之需求:聯網產品多具遠端硬體效能監控之功能,因此善用數據分析工具,研究產品使用模式,找出創新與維護之需求。

(四) 增加二手市場流通效率:二手市場之效率建立在信任與交易過程之透明程度上。因此,可靠之機制可讓產品之使用程度、價格、規格等因素皆透明化,經由交易與流通量之增加,延長產品之價值。

(五) 增加產品拆解與重整流程之自動化:消費性電子產品結構皆非常複雜,製造時多以自動化生產。但是,拆解回收時多以人工方式進行。在新產品設計時應將此耗時耗力的拆解流程納入自動化考量。

消費性電子產品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其流通替換之程度也超過其他生活應用商品。因此最有機會在循環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若能結合如大數據、雲端、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新科技發展,應可有效提升產業創新與資源再利用之機會。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