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18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展望報告

2018年科學技術與創新展望報告

張國鈞、李美慧/ 發布日期:2018/12/26/ 瀏覽次數:48
創新除了能夠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之外,也是創造新企業與新工作的基石。由於這些創新活動的出發點是為了回應社會與國際的挑戰,例如能源、糧食、氣候、健康等議題,因此,創新也將有助於對於重大挑戰的調適能力。OECD每兩年出版科技創新展望(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Outlook)報告之目的,即是希望藉由趨勢觀察,以發掘重要科技議題與科技政策,期能及早利用政策介入來調適這些衝擊。

環顧近年來國際科技政策發展有四大趨勢:
一、研究計畫的補助越來越傾向以解決重大環境、社會、經濟等挑戰的任務導向型補助。
二、數位化將顛覆科學與創新過程的轉變,所有研究領域往數據密集(Data-Intensive)靠攏,對於大數據的依賴程度漸增。
三、OECD國家窮於應付債務問題,對於因應國際挑戰顯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四、數位轉型對於政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可以善用數位科技來設計、推動及監控科技創新政策。

這些趨勢背後的驅動力,主要是來自國際環境的重大趨勢(megatrend)的驅動,如人口成長、天然資源稀缺與能源需求成長、氣候變遷與環境劣化、全球化等,以及新興科技的興起,其中尤以AI人工智慧、區塊鏈與次世代產業技術的破壞式創新為最。特別是AI技術,許多其他領域的技術都得以因此突破而大躍進,例如協助開發新藥、A350空中巴士的製造、晶片組裝及檢測、油田偵測、礦區開採、無人自駕車等等,甚至將創造出全新的產業。

但是AI的發展與擴散應用受到政策的因素影響頗大,包括資料隱私、責任管理、智財歸屬、研究補助等。其他的影響層面尚包括競爭政策、經濟與社會政策、教育訓練政策、數位安全政策等。AI非常仰賴大量的數據來源,政府在促成資料分享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例如英國數位創新中心Digital Catapult便設計協議機制讓新創公司參與資訊共享協議(data-sharing agreements, DSAs)。政府還可以推動公開資料倡議,制定規格好讓資料內容可以允許機器判讀,或是提供AI各種創新應用,以促進AI的發展,此外,政府也能在硬體上支援昂貴的雲端運算或圖形處理設備。

不只技術與社會變遷改變了創新的流程,數位化也改變了知識交換的模式,大數據蒐集了材料、環境、消費者需求等訊息,得以打造最佳化的產品研發,因此數據成為兵家勝敗的關鍵。數位化雖然使得競爭更為激烈,但也創造了更多協作的空間,以資料共享、開放式創新、數位平台以及併購等型態出現,因而也改變了全球的價值鏈分配。例如許多線上平台、社群網絡的興起,提供技術與供給媒合的機會,藉由全球化的公共研究中心,連結企業、科學家及自由工作者來共同解決特定的問題,同時也形成校園外的技轉中心(Technology Transfer Office, TTO),就好像區域型或國家之間的技術移轉聯盟一樣。

研究報告也指出,數位時代的創新政策在設計上必須特別注意以下八個原則:
一、數據是創新的投入,因此要發展數據可及性。
二、創新循環速度加快,政策回應必須更迅速而靈敏。
三、創新與研究的支持與補助必須重新審視。
四、政策必須以支持通用技術(Generic technology)為主,並利用公共研究協助擴散其效用。
五、利用協作方式實施開放式創新。
六、鼓勵競爭與創業來達到靜態效率與動態效率的平衡點。
七、利用教育與訓練協助個人在數位轉型中培養能耐。
八、國家政策的設定必須以全球市場的觀點出發。

此外,OECD也指出,數位轉型勢必擴大數位鴻溝,因此包容性政策顯得格外重要。設計一個符合永續發展目標的科技創新政策架構,必須包含:
一、支援公共研究、企業及利害關係人之任務導向型的研發合作關係,以回應特定的挑戰。
二、強化性別包容性與公民的跨領域研究支持。
三、將氣候、生物多樣性及公共健康等國際合作研究視為全球公共財(global public goods)。
四、使國家科技創新政策治理結構扣合永續發展目標的全球治理架構。
五、掌握數位科技因應永續發展目標之契機。

新興科技雖然帶來經濟上的許多效益,但不可諱言,其中也隱含不少的風險,必須要強化風險治理,才能使社會獲得最大利益。因此,許多新興科技的治理已經從事後的法規管理轉變為早期介入、參與,以確保創新能發揮最大價值。所使用的工具包括:參與式議程設定、以測試平台(testbed)的方式共同創新、以價值為主的設計與標準建立。因此也提出集合眾人智慧的系統思考、設計思考、行為洞見、政策實驗、政策平台、監理沙盒、即時數據等政策工具,以作為制定政策時的參考。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