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35年未來社會情境預測(續)

2035年未來社會情境預測(續)

蔡玉琬/ 發布日期:2019/05/08/ 瀏覽次數:143
Gartner在2018年訪問26個國家的科技趨勢發展專家,以開放式問題請專家描繪2035年的社會發展,最後將所有問卷調查所蒐集到的預測結果歸納成三種情境,並提出企業在未來社會可採取的行動建議。三種情境分述如下:
(1)更小的生活圈─如何建立更有意義的連結(A Smaller Circle - How to Create More Meaningful Connections):雖然一般認為,全球化將擴大生活圈,但多數情境卻顯示,未來社會中,人們彼此間的連結將會更少,而非更多。
(2)便利性的疑慮─如何建立良好的數位價值(A Question of Convenience—How to Create More Digital Value):科技可能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但同時可能讓社會更容易往極權制度發展。
(3)永續的社會─如何提升企業的數位雄心(A Sustainable Society — How to Increase Your Digital Ambition):人們追求生存在糧食富足、具備乾淨空氣與水源的環境,以及良好經濟的社會。

情境三:永續的社會─如何提升企業的數位雄心
多數受訪者的共同論點是「利用技術達到更好的資源效率」,例如:運用農業科技(Agri-tech)與食品科技(Foodtech)以滿足持續成長人口的糧食需求、利用科技更準確監控天氣,以及利用金融科技創造永續經濟,多數受訪者認為,人類可以利用科技建立更能永續發展的社會。Gartner之研究結果也針對永續社會情境的特點進行分析,彙整說明如下:
(一) 能源:利用通訊與數位科技建立高效率的再生能源科技,許多資源管理機構都在思考再生能源的利用,如海水淡化運作與IT基礎設施皆需要使用能源,且許多數位科技更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如利用區塊鏈(Blockchain)作為所有交易的基礎。
(二) 食物:受訪者表示,未來許多人將會透過產品的地理位置資訊(Geolocation)來了解食物的品質、來源與可得性(availability),例如:有機食品產業是起因於許多人對新鮮食物與個人健康的考量而興起的產業。
不過據估計,未來將需要提高50%生產量才能餵養全球100億人口,而目前用於提高生產率的技術主要是利用基因改造產品(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GMO),雖然基因改造產品與加工食品不必然相同,但是基因改造產品確實存在於多數加工食品中。如何同時滿足餵養更多人口且降低對加工食品的依賴,是相當兩難的決定。Gartner認為重新定義農地是解決的方式之一,例如:水耕(hydroponic)技術的成熟,使蔬菜能栽種於建築物屋頂或室內,能在都市地區生產所需食物,並減少運輸的碳排放。
(三) 天氣:能源、食物、天氣與經濟是相互關聯的,天氣對很多產業是相當重要的影響要素,且因天氣導致的社會損失是相當可觀的,如2017年保險公司因颶風造成的損失賠償達到1400億美元。然而科技不僅可用來預測天氣,亦可應用於改變天氣,如中國的天河工程(Sky River)規劃將天然水氣移動到黃河流域,不過許多人懷疑這類的影響是否是可控制的,且是否會引起更嚴重的天氣不穩定。
(四) 地方經濟:目前多數社會是由資本主義社會為主,且資本主義被許多人視為是經濟運作最有效率的方式。不過在結合AI、機器人與3D列印下,將可能挑戰現在以生產、勞動與收入為基礎的社會,若人們可自行列印食品與產品,且多數工作被機器人取代,合理假設人們仍需要貨幣換取AI提供的服務或是3D列印的產品要。但是在這種情境下,貨幣將不是透過勞務付出取得,稅收亦非來自課徵個人所得,估計取而代之的,將是自生產稅課徵取得稅收與實施無條件基本收入(UBI)。不過目前推動無條件基本收入試驗計畫的美國、加拿大與芬蘭皆表示不會延長現行計畫。

研究報告歸納整理的三種情境,可反映出對未來社會發展預測的三種視角,根據Gartner消費者與生活型態調查(Consumer Values and Lifestyle Survey)顯示,受訪者最重視的為舒適、放鬆與安全性,這些與更小的生活圈、便利性疑慮的情境有所關連。其並認為影響數位社會發展的關鍵要素為:連結、社群與貢獻,並依此提出企業可採取的行動建議。
(一) 連結(Connection):
 投資於開發個人化商業模式,並以不同的方式與客戶維持連繫:建立與當地更深與更有意義的連結,以創造消費者或市民價值,並在過程中提供消費者或市民良好的消費體驗。
 加強與外部利害關係人的信任與關係:根據Gartner的調查顯示,消費者對各機構的可靠度與能力在2016至2018年間已有所改變,對政府的可靠度與能力由36%下降至19%、知名品牌由65%下降至53%,媒體則由42%下降至40%。相對的,消費者在小品牌與地方企業的信任度持續維持在90%,與未來社會情境中的更小的生活圈相符合。信任是建立與維持聯繫的關鍵要素,這需要透過創造消費者價值,且提高企業在社會方面的貢獻。不過這不僅止於消費者,據愛德曼全球信任度調查報告(Edelman Trust Barometer)顯示,超過六成的員工期望企業能在社會議題方面採取相關行動,例如Google員工反對公司開發中國版搜尋引擎的Dragonfly計畫。
(二) 社群(Community)
 社群商業模式的數位轉型:讓地方居民能相互連結的數位商業模式,舉例來說,許多公司有設置網路社群,鼓勵當地民眾相互協助;現在有許多運用當地資金,協助當地農民與地方消費者聯繫的計畫。利用地方性社群的商業模式,可激勵更多人加入與對社群有更多貢獻。
 運用員工社群模擬企業未來情境:可在企業內部調查員工認為企業本身在未來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不過建議在調查活動進行時,利用事前分析(premortem analysis)描繪未來的景象,包含企業成功與失敗等情境,並詢問利害相關人,未來景象發生的成因。
(三) 貢獻(Contribution)
 清楚企業的任務,並描繪企業的價值:企業可從各種策略與基本問題方面,了解驅動自身企業數位轉型的關鍵因素,並描繪企業的特殊貢獻。在轉型時,以任務為基礎的策略比以商業案例導向的方法更有效,因為任務更能指出未來發展方向。
 透過公開對公眾的承諾,尋求負起完全責任(accountability):建立與公開企業對資料與科技發展的承諾,從定義企業絕不會執行的事項開始,並開始承諾未來將執行的事項。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