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聯合國2018年全球的汞排放評估

聯合國2018年全球的汞排放評估

王承宗、賴允政/ 發布日期:2019/08/20/ 瀏覽次數:80
有鑑於汞汙染對人類健康與地球生態的危害,聯合國在2013年提出的「水俁公約」(the Minamata Convention on Mercury),要求締約國自2020年起,全面禁止生產及進出口含汞產品。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先前於2002、2008及2013年提出汞汙染相關研究報告,2018年為第四次全球汞評估報告,目的在於盤點全球因人為因素,而使汞排放到大氣的數量。該評估報告提出汞排放與釋出資訊、自然環境的汞循環,以及人類與動物暴露於含汞的環境的情況。以下為該報告所歸納的重點,內容簡述如下:
一、 盤點全球17個關鍵構面,在2015年因人為因素導致汞排放至大氣的數量約為2,220噸;少量的人為排放來源還未被列入盤點計算中,估計數量約為每年數噸到數百噸。

二、 據2015年資料估計,全球因人為因素的汞排放量較2010年增加20%,北美與歐盟排放量僅微幅增加,而經濟活動大幅增加的亞洲,則有顯著的增加,因為使用與拋棄含汞產品的數量遠超過汞排放減量的成果。

三、 2015年的汞排放來源與2010年極為相似,主要來自為亞洲,約占49%,其次是南美洲的18%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6%,而全球約有38%的汞排放量來自工藝與小規模金礦開採,主要來自南非跟撒哈拉以南地區,其他地區則為能源與工業使用所產生。

四、 固定源化石燃料與生質燃料的燃燒占全球排放的24%,主要來自煤炭燃燒造成(21%),工業部門的汞排放主要來自有色金屬產品(non-ferrous metal)(15%),以及水泥產品(11%)等。

五、 人類活動造成大氣汞濃度增加,是大自然原始濃度的4.5倍。這部分包括過去人為排放存留在生物圈循環的汞。19世紀末的排放量主要是因美洲金銀礦、硃砂(cinnabar)礦的提煉,造成土地與海洋汙染,數量超過今日因人為因素與20世紀工業來源相加總量。

六、 2015年工藝和小規模金礦開採造成1,220噸汞流入陸地與淡水環境中,但難以區分流入土壤與水資源的排放量。其他來源進入水生環境總量約為580噸,約43%來自廢棄物處理,開礦及處理過程占40%,以及能源則占17%。

七、 海洋與部分湖泊中,天然產品所含有的甲基汞(methylmercury)不僅來自於無機汞的貢獻,其他因素還包括氣候變遷、陸生與水生生態系統流程的改變,這些因素對於自然環境中的汞循環、輸送、化學反應、及對汞的生物攝取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八、 減少汞排放量與大氣濃度需要時間才能在生物體內見到汞濃度的降低。在可預見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過去留在土壤、沉積物和水生系統的汞,將仍持續產生甲基汞。

九、 部分水生食物鏈中的汞留存量對生態與人類健康的威脅程度,相當值得關切。現有與過去人為汞排放是造成汞濃度增加與汞暴露惡化的主要導因。

十、 所有人皆暴露在一定程度的汞濃度中。攝取魚類、貝類、海洋哺乳類以及其他食物,是暴露在甲基汞的最主要因素。對特定脆弱族群,包括土著和其他族群因職業環境,而暴露在含有高濃度汞的環境中,令人高度擔憂。

對於未來汞汙染處理方面,該報告建議,應改善有效辨別減少汞排放的行動及其成效的能力,包含汞循環的基礎研究,以及擴大量測汞汙染的生態系統監控的地理範圍。就化學性質而言,汞無法消滅,因為若從燃料與原物料中移除汞以減少排放、釋出含汞廢棄物,反而會因此造成另一個汙染的源頭。目前管理重點是從現有使用方式與源頭中移除汞,以及如何落實未來的安全管理與儲存,發揮汞對社會的價值,並且在移除時為環境與人類把關。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