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特寫

首頁> 新知特寫> AI與憲法解釋:判斷守恆法則
AI與憲法解釋:判斷守恆法則 AI and Constitutional Interpretation: 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Judgment
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許多人寄望AI能實現「客觀解釋憲法」(interpreting the Constitution objectively) 的理想,從而避免人類法官因主觀偏見而造成的爭議。然而,這一願景忽略了AI與憲法解釋在本質上的侷限。AI無法取代人類在道德與政治上的判斷,這些判斷並不會消失,而只會被轉移或重新配置,這一現象即所謂的「判斷守恆法則」(The Law of Conservation of Judgment)。 AI在憲法解釋上的侷限性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1)隱性解釋 (Implicit Interpretation):AI的運作並非絕對客觀,而是受到訓練數據和提問方式的限制。由於訓練資料本身可能蘊含人類的偏見與價值取向,AI在生成結果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反映這些隱含的偏見或做出特定的價值選擇。(2)AI迎合性 (AI Sycophancy):實驗顯示,AI容易根據用戶的指示調整觀點,甚至在面對反駁時輕易修改答案。這種「AI迎合性」使其缺乏一貫性,嚴重削弱了AI作為可靠法律裁決工具的可信度與公正性。 儘管如此,AI在憲法解釋中仍具有輔助潛力,具體用途可概括為三個方面:(1)輔助法官決策 (Assisting Judicial Decision-Making):AI能快速彙整大量法律資料、查找先例並協助草擬法律文件,對於資源有限的基層法院尤具實用價值。(2)推敲法律論點 (Refining Legal Arguments):AI可提供多角度觀點,幫助法官檢視潛在盲點,提升判決的全面性與邏輯性。(3)處理常規案件 (Handling Routine Cases):對於已有明確先例的簡單案件,AI能提高效率,減少審理時間,但前提是建立明確標準與嚴格的監管機制。 在運用AI輔助憲法解釋時,法官應具備以下幾點認知:(1)AI模型的差異性:不同AI模型可能基於不同的訓練數據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結論。(2)提問方式的影響:AI的回應高度依賴提問的方式與所提供的上下文。(3)隱含詮釋選擇:AI會做出隱含的解釋選擇,這些選擇未必對用戶完全透明。(4)重大案件的謹慎性:在重大或具爭議的案件中,需反覆測試AI的回應,並將反對觀點納入考量,以確保決策的全面性。 憲法解釋涉及價值衡量與利益權衡,AI難以取代人類在道德與政治判斷中的角色。科技雖能提升效率,但無法提供絕對客觀的答案。因此,AI應作為司法輔助工具,與人類智慧互補整合,在監督下運用其分析與效率優勢,同時保留人類在價值判斷中的主導地位。
2024/12/17
https://www.lawfaremedia.org/article/ai-and-constitutional-interpretation--the-law-of-conservation-of-judgment
The Lawfare Institute
賴允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