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淨零挑戰:供應鏈機遇
淨零挑戰:供應鏈機遇 Net-Zero Challenge: The Supply Chain Opportunity
2021/01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Net_Zero_Challenge_The_Supply_Chain_Opportunity_2021.pdf
一、前言
供應鏈減碳是國際氣候行動中具重大潛力的機會,它可以使直接排放足跡相對較小的公司在全球範圍內產生重大影響,並可利用將成本分攤到整個價值鏈,而使最終消費者承擔難以減排行業和運輸部門的減碳成本。它可使歐美公司影響亞洲加工業的碳排,並為具氣候意識的消費者賦能,而且它對最終產品的成本影響非常有限。如果面向消費者的公司重視供應鏈排放問題,將可以影響比其本身碳排放量高出數倍的排放量,相較於在其直接運營和電力消耗上努力減碳,淨零供應鍊更可能以有限的額外費用取得減碳成果。溫室氣體排放分為三個範疇:
範疇一:涵蓋設施控制操作活動所產生的碳排,包括現場燃料燃燒。
範疇二:涵蓋使用從第三方購買的電力、蒸汽、熱量和/或冷卻的碳排。
範疇三:涵蓋上游和下游價值鏈的碳排。

報告將範疇三的上游排放稱為供應鏈排放,涵蓋採購產品、供應商運輸和商務旅行。範疇三的下游排放包括產品運輸、既售產品使用和產品處置。該報告側重於公司上游發生的供應鏈排放,通常是在公司購買的產品或服務的生產過程中,以及各個面向最終消費者的公司之範疇一及範疇二排放。

二、研究小結
(一) 許多公司可利用供應鏈脫碳來擴增其氣候影響力。對大多數面向消費者的公司而言,供應鍊排放量遠高於其本身營運的直接排放量(所謂的範疇一及範疇二排放量)。公司可藉由使供應商參與建置淨零供應鏈,增加其對氣候的影響力,在難以減排的部門實現減排,並加速原本不會被國家列入推動進程的氣候行動。

(二)食品、建築、時尚、快速消費品、電子產品、汽車、專業服務和貨運等八大供應鏈之碳排佔全球總排放量半數以上。僅少數公司就主控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的很大一部分。

(三)淨零供應鏈幾乎不會增加最終消費者的成本。供應鏈中40%碳排減碳量技術可行且對產品成本影響很小(每噸二氧化碳當量低於12 美元),例如導入循環性、提高效率和再生能源。即使將供應鏈碳排降為零,中期來看終端消費者成本最多增加1-4%。

(四)供應鏈脫碳並不容易。即使領先企業在取得所需數據、制定適用於其供應商的明確目標和標準上也會遭遇困難。參與常態性分散的供應商環境是充滿挑戰的任務 ——尤其當排放深植於供應鏈時,或者強調解決此問題時,可能需要產業層級的集體行動。

(五)八大減少碳排的工具:(依技術成熟度由高而低排列)
(1) 循環/回收:減少原生材料之生產。平均成本<10歐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2) 物料和製程效率:減少物料使用量和能源消耗量。平均成本< 10歐元/噸二氧化碳當量。
(3) 再生能源:使用來自再生能源之電力。平均成本<10歐元/二氧化碳當量。
(4) 再生熱能:使用來自再生資源(如生質、電力)的熱量。平均成本界於10–100歐元/二氧化碳當量。
(5) 新製程:新生產製程。平均成本界於10–100歐元/二氧化碳當量。
(6) 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避免森林砍伐、更永續的農業。平均成本界於10–100歐元/二氧化碳當量。
(7) 燃料轉換:運輸部門改用綠色燃料、電池、氫氣。平均成本>100歐元/二氧化碳當量。
(8) 碳捕集:捕集碳並回收或儲存在地下。平均成本>100歐元/二氧化碳當量。

(六) 在大多數行業中,經濟因素並不是實現供應鏈淨零排放的主要障礙。然而上游脫碳並不容易且需要時間,需要公司改變其產品設計方式、其與供應商互動的方式、及其組織管理方式。領導企業已迎向此一挑戰,也應該有更多其他企業跟進。

三、未來應用
該報告指出可供各公司參考之未來應用,主要為供其參考採行措施指引(內含九項關鍵行動):
(1) 建立完整排放基線,逐步補充實際供應商數據。
(2) 設定具企圖心的整體減排目標。
(3) 重新檢討產品設計以減少碳排。
(4) 重新考慮(區域性)外包策略。
(5) 制定具企圖心的採購標準。
(6) 與供應商共同投入減碳資金。
(7) 與同業合作調整產業目標,發揮最大影響力並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8) 以驅動需求降低綠色解決方案成本營造規模效應。
(9) 發展內部治理機制,以導入轉向機制並使碳排目標成為決策者誘因。
其中(1)及(2)為創造透明度;(3)及(4)為優化排碳;(5)及(6)為鼓勵供應商;(7)及(8)為推動產業生態;(9)為組織賦能。
陳律言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