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生醫健康> 2023年全球製藥產業展望
2023年全球製藥產業展望 Global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Outlook, 2023
2023/03
Frost & Sullivan
www.frost.com
一、市場趨勢
(一)採用燈塔(Lighthouse)製造技術
世界經濟論壇(WEF)推動全球燈塔網絡,促進工業4.0技術在製造業應用。藥廠與生物製藥公司亦正在結合AI、大數據與自動化等數位轉型要素,建置燈塔工廠,以加速生產、提升營運效率。如:葛蘭素史克(GSK)德國工廠利用先進分析和類神經網絡,產線速度提升21%,設備效果增加10%;而CDMO(CROs/CDMOs)正實施智慧化和自動化生物製程與製造技術,如:瑞士Lonza公司專注於數位化生產,提升技術轉移和運營效率。目前賽諾菲(Sanofi)、Teva Pharmaceutical、嬌生(Johnson & Johnson)、拜耳(Bayer)等公司已榮獲燈塔稱號。

(二)重視履行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承諾
全球製藥業正逐步重視履行ESG承諾,透過改用可再生能源、實現循環經濟、降低碳排放等措施,以應對氣候變化挑戰。諾華藥廠計劃在2025年實現自身營運的碳中和;GSK、Merck等頂尖藥廠已通過可持續市場倡議(sustainable market initiative, SMI)健康系統專案小組,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世界衛生組織合作,加速淨零碳排放,推動供應鏈和臨床試驗脫碳。

另外,CDMO亦積極與藥廠合作制定可持續性指標,並且尋求降低成本的可持續能源替代品,如MilliporeSigma與We Energies合作發展太陽能;科技公司將創新供應鏈數位化解決方案,如Microsoft的微軟供應鏈平台(Microsoft Supply Chain Platform),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技術推動可持續發展。而北美、歐盟和亞太地區的監管機構引入強制性ESG報告,引導可持續投資。

(三)AI(人工智慧)廣泛應用於製藥價值鏈
AI在醫藥產業應用廣泛,涵蓋研究、開發和生產等領域。企業利用AI改善臨床試驗和發展創新數據整合分析技術,以期成為該領域的領導者。如2022年賽諾菲簽署了幾項基於AI的研究協議。 它與 Insilico Medicine合作,在一項價值 12 億美元的協議中應用Pharma AI平台發現了多達6個新標靶,並與 Exscientia 達成了一項價值1億美元的合作,以開發15種新的小分子藥物。製藥公司與AI供應商合作密切,共同研發並實現垂直整合,如諾華的AI創新實驗室,得到微軟的支持。

AI技術應用也擴展至疾病機制、提升藥物效能和設計適應性試驗。CRO和CDMO從「AI輔助」轉變為「AI主導」,實現一條龍研究、試驗多樣性及精準招募患者。如Syneos Health或IQVIA等公司,已成功應用AI平台協助選擇試驗點及患者招募。而監管機構積極確保數據隱私與安全,2022年美FDA和數位轉型辦公室推出AI網路安全行動計畫,英國投資100萬英鎊發展微生物體和AI合成臨床試驗數據和安全技術,歐盟通過製造商責任規則提案。

(四)專業人才短缺加劇
疫情後的「大辭職潮」加劇各行業人才短缺,製藥領域急需數位轉型卻缺少科學家、工程師等專業人才,需制定招募與培訓計劃。CDMO亦受影響,應提供遠程工作、簡化技術使用等方式吸引人才。

企業積極開展人才培養策略,提供初級培訓、中層職位發展途徑和高層諮詢機會,並注重員工體驗的留任計劃,提升滿意度與忠誠度。如輝瑞招募AI專家支援業務發展,並透過機器學習研究中心創造先進技術;而諾華推出業界首個AI for Life Residency Program 2022,吸引頂尖專家、提升數據科學人才庫。

二、宏觀經濟影響分析
(一)供應鏈回流(re-shoring) 對製藥產業的影響
製藥業將調整策略、提高韌性、確保穩定供應及優化成本來因應供應鏈回流對產業影響。政府和監管機構將持續推動製藥業邁向區域化和高效供應鏈發展,如美國藥典委員會(US Pharmacopeia)於2022年3月發布首個藥品供應地圖,政府、製造商、經銷商和供應商將使用地圖投資供應鏈,緩解品質問題及減少藥品短缺。製藥公司傾向選擇區域供應商,提高可靠性與穩健性,並符合政策,如運輸避開受俄烏戰爭影響區域;印度政府則鼓勵國內自給自足,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藥廠方面則強化基礎設施、網路安全、數位化及庫存管理,如Amgen組成專門團隊監測供應鏈風險。CDMO規劃庫存管理策略,確保國內供應穩定,並運用數位技術。而物流與供應鏈服務提供商利用臨床試驗平台和科技方案,實現供應鏈一條龍視覺化,降低成本,如DHL的全球臨床試驗控制塔實現供應鏈一條龍視覺化和即時分析。靈活客制化製造方案如Quotient Sciences提供快速原料製造、個性化實時製造等受歡迎。

(二)通貨膨脹對製藥產業的影響
2022年12月,歐洲通貨膨脹率飆升至9%以上,導致能源、原材料和運輸成本上升,影響製藥業利潤和長期經營。美國近1800種藥品價格平均上漲5%,部分超過500%,促使頒布限價法規。如美國政府通過《2022年通脹削減法案》(The 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透過價格談判、通脹懲罰等方式來降低降低處方藥價格,將胰島素價格上限調降為每月35美元。

企業專注於供應鏈優化、成本分析和自動化,提高對成本波動和風險的管理能力。生物製藥公司努力改進生產流程、產品多樣化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以分攤研究成本。如輝瑞正以AI數位能力建立處理業務流程,優化客戶體驗和自動化工作方式,並在2022年裁減了其在印度和美國的銷售人員。而CDMO將資本集中在提高營運成效和降低成本及管理支出,如Hikal Limited正積極進入農作物保護和動物健康領域,以提高邊際利潤。包裝業者則受原材料成本上升影響,推動創新以保持競爭力,如Gerresheimer AG和Stevanato Group推出了環保且即用的小瓶平台EZ-fill Smart™,這個平台利用自動化技術,不僅能夠降低整體的使用成本,還可以提高包裝的效率。

三、2023年預測
(一)逾30%歐洲藥廠將尋求替代能源應對危機並達成ESG目標
能源危機造成歐洲藥物利潤下滑,進一步使歐洲本土的生產計劃延誤5-10年,相對的美國、印度、中國則因此受益。俄侵烏克蘭更惡化歐洲能源危機,歐洲藥廠報告稱,2022年第三季度,電價上漲了10倍,原材料成本上漲了50%~160%,藥廠要求政府確保能源供應,製造商也將尋找歐洲以外的替代地點以保持利潤。而製造過程耗能較高的生物製劑及抗生素受到波及最大,仿製藥公司可能停產部分糖尿病、癌症藥物,加劇歐洲藥物短缺,如法國的Paracetamol、Doliprane和Efferalgan短缺。

歐盟氣候中立計劃要求成員國於2050年前達標,醫療保健業者需提高能源效率、使用非化石燃料、尋找新供應商。藥廠正積極與能源公司合作,實施可再生能源方案,如Merck與We Energies合作,在設施機構安裝太陽能板;CDMO如ROVI公司則已投資可再生能源。為因應能源危機及達成ESG目標,政府需制定新定價政策、提供援助,降低仿製藥生產商流失。因此,歐盟委員會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推出修訂後的歐盟藥品政策。

(二)全球細胞與基因療法(Cell and Gene Therapy, CGT)市場將快速成長
美歐等地區將有逾10種CGT獲准,使得市值預估在2027年達404.2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44.1%。對此,生物製藥公司將尋求與CGT開發企業合作,並投資小型CGT公司。同時, CDMO和CRO積極參與CGT市場,透過整合擴大在CGT價值鏈中的地位。如過去兩年來,Danaher集團已經購入了包括Pall Corporation、Cytiva和Alvedron等專注發展CGT領域的公司。此外,支付方與監管機構的互動及創新風險共享支付模式,將會是CGT成功的關鍵。

儘管市場發展受到成本效益與支付問題等挑戰,但隨著個人化治療逐漸擴展至非腫瘤學和罕見疾病領域,CGT在糖尿病、中風等常見疾病的成功將是市場變革的關鍵,並將帶來新的進入市場模式。

(三)遠距臨床試驗將提升藥物投資回報率7倍,並推動真實世界證據(Real-world evidence,RWE)解決方案的需求
Tufts和Medable研究顯示,整合遠距臨床試驗至第二、三階段可使藥物預期淨現值增加2000萬美元。而數位健康工具則提升臨床試驗效率,25%-30%臨床試驗將使用行動健康、智慧手機或可穿戴設備。電子臨床解決方案供應商提供先進工具,如美國梅奧診所正在接入Triall的電子臨床平台整合,將可驗證的數據完引入肺動脈高壓的臨床研究試驗。

生物製藥公司與生物類似藥利益相關者則運用RWE以滿足批准、監管評估需求,證明等同性,並尋求具預測建模、分析能力合作夥伴,促成CRO收購或合作,如GSK與Tempus 建立了價值 7000 萬美元的合作夥伴關係,以登入該公司的AI患者數據平台。在未來2~3年,數位解決方案供應商將關注合併、收購以及擴大數位能力。醫療利害關係人投資遠端/混合臨床試驗服務,如Syneos Health了試驗招募公司StudyKIK和AI驅動的數據分析集團RXDataScience。

(四)2023年將迎來一輪中小型併購潮,主要集中在腫瘤學、自體免疫病和中樞神經系統領域
頂尖生物製藥公司持有超過3000億美元現金,但專利懸崖將影響未來銷售額,如BMS公司預估,在2025年因多發性骨髓瘤用藥Revlimid的專利到期,可能造成多達140億美元的損失;而輝瑞也預估2030年,會因為多種藥物專利到期,損失近170億美元的收入。因此大型生物製藥企業預計在2023年市場穩定後積極開展交易。

中小型公司在2022年難以出售,高利率及股價低迷使其籌資困難,只能降低估值,也使大型製藥買家在談判中佔上風。由於IPO窗口狹窄,併購成為吸引投資者的退出機制,甚至可能出現反向合併,如默克於2023年將實現大規模併購案。這促使生物製藥公司和資金短缺的開發者合作,分享供應鏈風險;而CRO和CDMO將在藥物研發過程中成為風險共享或資源整合夥伴。如2023年輝瑞公司為了加強其生物製劑的生產能力,從位於北卡羅萊納州桑福的CDMO Abzena公司收購了一家生物製藥工廠。

(五)生物相似藥物將對美國醫療保健產生深遠影響
自2012年起,自體免疫疾病治療費年增10%-25%,阿達木單抗生物類似藥(Adalimumab biosimilars)將使淨支出降至不到5%,為美國生物相似藥政策奠定基礎。無障礙藥品協會表示,生物相似藥價格較參考藥低50%以上,預計2025年將節省逾1,330億美元,其中阿達木單抗節省至少195億美元。

前述趨勢促使生物製藥公司需開發新治療選項;生物製劑公司提供低價授權生物製劑以維持市場地位;而支付者與藥物福利經理(PBMs)在轉變生物相似藥利用和採購方面具最大影響力,更多支付者實施生物相似藥政策。最後,透過加強教育工作增加提供者及患者對生物相似藥物的信心,可促使市場競爭激烈並降低整體醫療系統成本。
黃聖筑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