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3年IMD世界人才競爭力
2023年IMD世界人才競爭力 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23
2023/09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 (IMD)
https://www.imd.org/centers/wcc/world-competitiveness-center/rankings/world-talent-ranking/
人才流動和服務全球化除了能維持全球經濟互通以外,更是驅動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由IMD世界人才競爭力的調查報告得以印證。在2023年發布的第10版報告中,評比涵蓋64個經濟體,並首度將科威特納入報告,俄羅斯及烏克蘭則因資料蒐集受限而未納入。基本上,排名變化不大,但因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使得全球的人才流動與工作模式都起了質變。基於吸引及留住人才是人才競爭力的關鍵要素,同時居住的環境品質,工作的模式、維持生活與工作平衡的態度,在在都影響到人才是否被吸引過來或願意留任。因此該版報告除了剖析區域與國家的競爭力排名,也針對新工作模式如何改變人才的吸引與留任深入探討。

一、人才競爭力評估架構
評估架構以人才競爭力3要素為主軸,各要素項下的指標包括:
(一) 投資與發展(觀察對當地人才的投資與發展):包括公共教育總支出、每學生總公共教育支出、小學師生比、中學師生比、學徒制、員工訓練、女性勞動力、健康基礎建設。
(二) 吸引力(觀察吸引海外人才的能力):包括生活成本指數、人才吸引與留才、工作動機、人才流失的影響、生活品質、海外高技能人才、專業服務薪酬、管理者薪酬、個人所得稅率、司法公平性、顆粒污染物曝露程度。
(三) 準備度(評估人才技能的可用性以及競爭力):包括勞動力成長、熟練的勞動力、財務技能、國際經驗、有能力的高階主管、中小學教育、理工畢業生、大學教育、管理教育、語言技能、外籍生人數、PISA教育評估。

二、區域的整體人才競爭力比較
疫情過後,不同地區因經濟結構、政策回應以及文化等因素,使得復甦的步調有快有慢,這些都會反應在人才競爭力的表現。整體而言,西歐、北美、前獨立國家國協(Ex-CIS)、中亞等地區差不多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水準,但東亞、南美、南亞與太平洋地區仍未能恢復,而西亞與非洲、東歐則出現向上反彈的跡象。這樣一增一減的結果,使得原本較落後的南亞與太平洋地區,與東歐地區、西亞與非洲地區的差距拉近不少;而較原先接近的南美地區的領先不少。然而,這些變化仍未能扭轉全球人力競爭力版圖。西歐在3項指標排名都居領先地位,尤以投資與發展、人才準備度最為突出。北美與東亞分居第2、3名,其中北美以吸引力指標的排名領先,人才準備度與東亞並列第2名。

三、人才競爭力排名前10名的經濟體特色
2023年人才競爭力排名前10名的經濟體依序為瑞士、盧森堡、冰島、比利時、荷蘭、芬蘭、丹麥、新加坡、奧地利、瑞典。瑞士一直獨佔鰲頭,比利時以進步9名的幅度最大,盧森堡則前進5名,荷蘭及新加坡分別進步4名;瑞典則是退步8名落到第10名,丹麥及奧地利也分別後退2名及1名。儘管如此,西歐仍是大贏家。在各領先經濟體的特色方面:
(一) 瑞士在投資與發展、吸引力方面都排名第1,且生活品質、最低薪資、管理者薪酬指標都有優異表現,並以學徒制吸引不少海外人才入境。在準備度排第3,以中小學教育有效性較突出;雖然在公共教育總支出表現不俗,但理工畢業生及勞動力成長表現較差。
(二) 盧森堡的排名躍升主要來自於投資與發展(第2名)、吸引力(4)要素的優異表現。其優勢是每學生總公共教育支出(1)、小學師生比(3)、語言技能(4);弱點則是有能力的高階主管(42)、理工畢業生(50)、女性勞動力(51)、熟練的勞動力(55)。
(三) 冰島排名穩定的因素主要為投資與發展(3)、吸引力(8),準備度(14)稍差。指標面進步最大為勞動力成長,從11名晉升到第6名;但在理工畢業生(53)、有能力的高階主管(49)表現較差。
(四) 比利時在3要素都有進步,以熟練的勞動力(1)、財務技能(2)、健康基礎建設(5)、人才流失的影響(5)見長;但女性勞動力(49)下降是退步最多的項目。
(五) 荷蘭從第9名上升到第5名,主要受惠於吸引力(3)、準備度(2)要素的進步,在語言技能(1)、管理教育(2)、海外高技能人才(2)、外籍生人數(9)是其特色;但中小學教育(52)、理工畢業生(51)、小學師生比(43)是其弱點。
(六) 芬蘭仍維持第6名,準備度第7、吸引力及投資與發展都排名第11。顆粒污染物曝露程度(1)、司法公平性(2)最為突出;但生活成本指數(43)、勞動力成長(39)及海外高技能人才是其弱點(38)。
(七) 丹麥退至第7,主因是吸引力(34)要素不佳,但在投資與發展(4)及準備度(5) 要素仍有不錯的表現。工作動機及司法公平性皆排名第1,人才吸引與留才(2)、人才流失的影響(2)、生活品質(3)都能維持不錯的排名;但在個人所得稅率(62)及生活成本指數(55)排名相當落後。
(八) 新加坡前進到第8名,是歷年來最好的表現,主要歸功於在準備度的排名奪冠所致。PISA教育評估(2)、理工畢業生(3)、外籍生人數(4)及管理者薪酬(4)是其長項;然公共教育總支出(62)、生活成本指數(57)是其弱點。
(九) 奧地利在總排名雖略微下降至第9名,但在投資與發展仍排名第5。其優勢包括員工訓練(1)、學徒制(3)、管理者薪酬(6)、外籍生人數(7);但在熟練的勞動力(62)、生活成本指數(51)及個人所得稅率(48)較為弱勢。
(十) 瑞典在3項要素都微幅退步,因此退居第10名,但在指標如顆粒污染物曝露程度(3)、公共教育總支出(5)、人才流失的影響(7)、員工訓練(9)仍能維持不錯的水準;但在個人所得稅率(58)及勞動力成長(38)的表現較差,且在財務技能(10)、有能力的高階主管(11)等多項指標也都有衰退現象。

四、遠距工作與人才競爭力的關聯性分析
新冠肺炎疫情促成的遠距工作模式,在疫情趨緩後許多企業便轉為實體與遠距混合的工作模式,對於生產力的影響各自不同。41%受訪高階主管表示,全時在辦公室並非職涯發展的必要條件,但有影響;30%的受訪者持相反意見,而27%的人認為遠距工作有礙職涯發展。細究此看法與企業規模的關聯性可以發現,在較大、較具規模的企業,認為在辦公室工作很重要。而行業別也有些影響,藝術與娛樂、專業、科技活動、行政支援服務及ICT產業則認為在不在辦公室影響不大,但對於食品服務、批發與零售貿易、電力與天然氣供應、建築與農業來說,則認為遠距與混合工作模式對職涯發展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家層面的分析可以發現,接受遠距及混合等新工作模式的國家,通常在引才與留才的表現也相對出色,其女性參與就業的程度也較高。主要原因在於若對新工作模式產生鄰近偏見,導致同事間因互動較少而缺乏進一步培訓機會的話,就會影響員工晉升的可能性,因此將導致企業的生產力及引才、留才的能力都會降低,也使得女性參與就業的意願較低,而且難以吸引到追求生活與工作平衡的人才,長遠來看對人才競爭力的發展不利。針對目前一些在努力恢復原先工作模式的企業,此情況可能會加劇,亟需有效的解決方案來因應。

五、台灣在2023年的表現
台灣的人才競爭力在2023年總排名為世界第20名,較去年退步1名。在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國家中亦排名第20,但在人口超過2,000萬的國家中排名第5,僅次於德國、加拿大、美國、澳洲。在投資與發展方面排名第23名,在吸引力排名第21名,在準備度則排名第19名。5年內總排名尚稱穩定,在吸引力要素有長足的進步,但在準備度方面則出現頹勢。2023年的各項指標中,健康基礎建設(2)、工作動機(4)、理工畢業生(7)是我國的強項;而勞動力成長(59)、教育總支出(52)、生活成本指數(48)則是亟待改進。
該報告對於各項指標的定義與評分方式有詳細的說明,同時也提供世界各個國家的各指標評分與排名,有興趣讀者可自行參閱原文。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