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釋放社會企業家精神的潛力
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釋放社會企業家精神的潛力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4: Unlocking the Promis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2024/09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https://www.wipo.int/web-publications/global-innovation-index-2024/en/
一、全球創新指數排名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針對全球133個經濟體進行「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評比,排名前十名的經濟體仍由瑞士、瑞典、美國、新加坡、英國、韓國、芬蘭、荷蘭、德國、丹麥獨佔鰲頭。其中特別突出的是韓國,受惠於研發人力、全國研發經費、企業研發經費、生產及出口產品的多樣性等細項指標,從去年的第10名往前一躍至第6名。台灣雖未納入GII評比,但台北-新竹在「2024年科技聚落排名」排名第25位,較去年排名提升2名。

二、創新現況與趨勢

WIPO以「2024年全球創新追蹤」將創新週期區分為四個關鍵階段:

(一)科學和創新投資
2023年的科創投資在經過前兩年繁榮景象後出現反轉跡象,包括:
1. 科學出版品數量減少5.3%。
2. 研究與發展:2023年研發支出成長率將降至3%以下。
3. 頂尖企業研發支出:全球前2500企業實質成長率降至6.1%,其中ICT硬體業與軟體業的名目成長率都較2021年減半,如輝達、Meta、Uber等;但製藥業卻相反,支出成長率從2022年的3%加速至2023年的10%,其中禮來、諾華及默克的成長率都超過20%;汽車業中的特斯拉也成長30%。
4. 創投:歷經2021年的輝煌歲月,創投資金大幅下滑,交易量雖持續成長22%,交易價值卻下滑36%。從地理分布來看,擺脫1997年美加掌握86%、亞太僅3%的局面,2023年亞太地區增加25%、美加地區下降35%。
5. PCT國際專利申請:2023年下降近2%,是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的首次下跌。其中,中國仍是PCT主力國,但印度的成長令人驚豔,增加44.6%。

(二)技術進步
2023年除了綠色技術的進步落後十年平均、能源降價速度趨緩以外,其餘技術成長依然強勁,評估指標包括:
1. 運算力:追蹤運算力進步的指標-摩爾定律,2021-2023的年成長率超越過去10年。能源消耗怪獸的超級電腦從氣候預測、基因體、藥物開發的應用逐漸滲透到商業,特別是人工智慧神經網絡的訓練,由於運算效率的提升而得以走向更永續的綠色超級電腦。
2. 再生能源的成本:太陽光電與風能的價格下降速度遠不及裝置成長的速度,再加上化石燃料的價格下跌,恐面臨更多挑戰。
3. 電池價格:鋰電池在2023年的價格雖然持續下跌,但降幅遠低於過去10年,反映出電池價值鏈產能增加,需求卻未能迎頭趕上;同時鋰電池逐漸為磷酸鐵鋰電池所取代,技術成本將再下探。
4. 基因定序的成本:近兩年的成本每年下降8%,低於-20%的年複合成長率。新興的長讀取定序技術可以更精準辨別更複雜的結構,但成本也更高。
5. 獲准藥物:以新活性物質(novel active substances, NAS)作為新藥指標,2023年較前一年大幅成長9.5%,但仍低於前兩年疫情期間。10年來NAS藥物約30%聚焦腫瘤治療、11%治療神經學、10%治療傳染病。

(三)技術採用
除癌症放射治療及安全衛生設施趨緩以外,其餘產業均普及採用,包括:
1. 聯網:5G覆蓋率的區域差異極大,固定寬頻的訂閱率雖逐年攀升,但也有放緩趨勢。
2. 機器人與自動化:機器人的採用創新高,其中工業機器人主要市場在美國、日本、韓國、德國、中國,約佔74%,當中美國與日本的份額逐漸為中國取代。
3. 電動車:近兩年成長快速,但中國以外的新興國家發展仍因收入及充電基礎建設與服務而受限,同時也拖累高收入國家的採用。

(四)創新的社會影響
多數指標在疫情後恢復正常,只有少數尚未回到先前水準:
1. 勞動生產力:從2022年到2023年雖有成長1%,但仍落後10年的平均成長率2.2%。
2. 貧窮:全球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比例雖然下降,但今日的貧困較疫情爆發前更加嚴重。
3. 預期壽命:新冠肺炎導致預期壽命下降,現正恢復當中,但差異仍大,例如日本是84歲,但有些國家是55歲。
4. 全球暖化: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未來還可能超越,同時二氧化碳排放款也在增加中。

三、2024年「社會企業家精神」主題報告

著重在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創業家近年來激增,目前已為全球GDP貢獻約2兆美元,其社會影響力更是難以估算。由於這些企業關注標的較傳統企業的市場競爭多了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如經濟、環境、健康、教育、不平等,若是無法有效管理便容易造成組織內部緊張,進而導致績效下降、難以持續創新。過去有些批評認為社會企業可能導致政府減少提供關鍵服務,然而事實證明,社會企業能促進創新的公立或私人活動,進而有效突顯現有的公共或市場解決方案的缺陷,因此足以因應長期的系統挑戰。

社會企業雖然是全球現象,其中仍存在些許紛歧:
1. 地區差異:由於缺乏全球公認的定義以及可靠的數據,在進行國際比較時可能有些偏頗。整體而言,美國的創業生態體系相對健全,因此具社會意識的企業也較興盛,平均每萬人有38家社會企業;而中國以200萬家社會企業佔有絕對最高數量。然而由於各國家因定義不同,因應的監管法規也各異其趣,近期有人推動專法,希望提高參與社會採購的意願以及財政的支持,然各有利弊,專法可能扼殺社會企業的靈活性以及規模化的潛力。
2. 融資:公共融資是社會企業主要的財源,而非財務目標的影響力投資佔比雖少,卻別具意義;其餘還包括慈善基金會以及個人捐贈等。政府補助與低利貸款是最常見的公共融資,但因地區而異,多與國民財富水準有關。

社會企業取代傳統企業的財務目標,利用創新來創造及擴大影響,創新模式包括:
1. 組織模式創新:社會企業常利用不同業務對象,如顧客、員工、產品或服務、生態系統,在組織內透過獨特的影響途徑來產生不同的創新活動,再將這些活動轉化為影響力,例如獲得不足的服務或技能、發展永續生產流程、倡議政策改革等。
2. 產品和流程創新:透過社區參與新產品或服務創新的過程,藉此來擴大規模。儘管這些過程帶來額外的成本、複雜性和道德責任,但創造了社會的正面影響。同時,這些創新的外溢效應,將激勵私部門在現有公司及政府部門產生更多的創新。
3. 社會創業與智慧財產權:社會企業在使用智財權保護企業資產的行為差異很大,有些因為智權保護費用過大或是改利用品牌合法化等手段保護資產,也有些社會企業在意的不是利益而是社會影響,常用不同方式擴大社會效益,例如開源軟體的擴展策略。
4. 系統創新:社會企業致力於改變邊緣化或污名化的問題,從改變生態系統的體制著手,包括政策轉變、研究支持、網絡建置、意識與教育倡議等。

常用的政策手段藉以消除社會企業轉型壓力,並促進社會企業關鍵的影響力,包括6大面向:
1. 體制架構:建立支持性的法律和監管環境,例如設置管理專法、提高監管品質、建立專責部門等。
2. 人力資本:投資教育與訓練計畫,包括金融、會計、工程及溝通等技能,或有能力應用全球知識資源的人才。
3. 基礎建設:促進全球相關數據的收集,協助觸及服務不足的社區等。
4. 網路:培育社會企業網絡和聯盟,幫助這些組織合法化及壯大,同時深化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的研究聯繫,包括加速器、大學及公共研究夥伴等,以加速創新的傳播與吸收。
5. 資金:提高投資人對社會企業的理解與認識,或擴大補助、獎勵採購等公共融資,或透過混合融資、優惠資本、設立專門的基金來激勵私人投資。
6. 衡量指標:對公、私認證和衡量方法的投資,如受影響生命總數的以人為本型方法、賺取資金的資源基礎型方法或是基於問題本身的量身訂製方法,但目前獲得認證者少之又少。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