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年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特別加入生命科學生態系分析
2019年全球新創生態系報告:特別加入生命科學生態系分析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2019
2019/05
Startup Genome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s/global-startup-ecosystem-report-2019
早在2012年Startup Genome便提出大轉型的說法,意即我們現在正處於工業經濟與資訊經濟兩個時代的中間。直至今日,全球新創經濟所創造的價值已經證實了全球經濟的轉型。排除已成立企業,光是新創企業創造的價值從2016年到2018年就高達2.8兆美元。幾年前Startup Genome也曾預言,新創經濟約每10-15年會翻倍成長,時至今日看來也是過於低估,2016年到2018年20.6%的成長率幾乎是5年前的2倍之多。全球創業投資在2018年也以2,200億美元創下10年來的新高,而創造此驚人數字的新創大部分是技術創業。在2008年,全球前10大公司只有微軟一家是技術基底,但現在10家有7家是技術型公司,而且有3家位於矽谷。

過去討論新創生態系總是以矽谷作為標竿,但是現在發現有5個新崛起的生態系,包括紐約、倫敦、北京、波士頓及上海,其新創獲得的創投資金已經相當於1998年的矽谷,而洛杉磯與特拉維夫也不遑多讓。未來「下一個矽谷」的說法很有可能將不再出現,取而代之的是「下30個樞紐(next 30 hubs)」。這些樞紐在世界各處或以區域數量達到經濟規模,如上海在東南亞的地位;或是以次領域專精聞名於世,如聖地牙哥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地位。而且在這30個新創生態系之後還有許多挑戰者急起直追,包括芬蘭的赫爾辛基及中國的杭州等12個生態系。另一個觀察到的現象是生態系已經去中央化,目前全球68%的價值是前10大城市創造出來的,相較於2011-2012的87%已經分散許多。

這些企業除了創造許多工作與財富之外,也為許多地區帶來參與的機會。但是即使是在頂尖的生態系中,也不是人人都有機會參與創業,女性創業者的比例最高也只有25%,排名第一的矽谷也只有16%。因此除了找出生態系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之外,創造生態系中性別與種族的包容也是未來努力目標之一。特別是科技不斷進步,伴隨財富與工作產生的政治、經濟與人道問題卻總是讓落後的地區或人民承擔,因而出現Techlash一詞,意即抵制科技的潮流。解決這種現象當然不是要壓抑創新,而是要避免因為財富差距擴大,薪資過度不平等所造的社會分離。同時藉由成功生態系的因素分析,讓其他生態系也能利用自身優勢追趕上,減少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落差。

本版生態系調查蒐集30國150個生態系,排名前五的國家:矽谷與紐約分別排名1、2,北京與倫敦並列第3名,波士頓排在第5名,與2017年排名相同,只有北京進步一名。聖地牙哥及華盛頓DC則因生命科學的優勢而擠進前20名。洛杉磯、斯德哥爾摩及多倫多也各進步3名。整體而言,北美洲仍佔優勢,全球前30名有14個生態系位於北美,而其中12個是在美國,下一個前30名的挑戰者則平均分佈各洲。本次排名利用效能、資金、市場觸及、國際連結度、人才、創業經驗與知識等7項支柱分別統計積分與排名。因此有些在總排名第26-30名的生態系因為某特定支柱的表現突出而擠進排行榜,如邁阿密在市場觸及支柱排名第1,因為其生態系的新創高達30%擁有國外客戶,而且與拉丁美洲頂尖生態系有高度連結;香港也是類似情形,連結度第1、市場觸及第2;都柏林與巴塞隆納也在資金支柱分別排名第3、4。

要分析這些要素的原因在於決策者必須思考如何造成功的生態體系,以使早期新創能夠成功出擊而獲得全球性的成功。在瞭解排名的起起落落之後,能夠在全球新創生態演化過程中增加勝出的機會。因此,政策決策者最優先關注的是自己的新創生態系與他人的落差,如何讓自己更上層樓。對創業者而言,如何利用生態系的強項增加成功的機會,是否要增設第2辦公室;還有,自己創業的技術領域是否處於現在的熱潮,而選擇設點的生態系專長是否這波技術熱潮領域的傑出者。對投資者而言,如何找到可以成功募得下一輪資金的新創,哪一個生態系是自身關注領域的傑出者,優秀的生態系是否有本地投資落差的問題,而須要外來投資者的協助。

綜整生態系成功的要素包括:
一、效能成功要素
(一)生態系創造出的價值:以新創出場(exit)價值及2年半後的估值來計算。
(二)出場:價值超過5,000萬及10億的新創數目以及出場的成長率。
(三)新創產出:軟體新創數目,硬體公司及生命科學公司除外。
(四)新創成功率:包括早期成功率(B輪與A輪的比)、晚期成功率(C輪與A輪的比)及出場速度(包括IPO及其他出場方式)。

二、資金成功要素
(一)取得狀況:包括早期資金數量、每家新創平均獲得資金、資金成長狀況等。
(二)品質:當地投資、投資經驗(平均投資時間與出場率)、投資動態(過去一年活躍的投資人比率、新增投資人數目)。

三、市場觸及成功要素
(一)全球觸及:擁有國際客戶的新創(權衡國家GDP)。
(二)本地觸及:當地市場大小。
(三)智財商業化程度:鼓勵IP商業化的政策環境。
四、連結度成功要素:包括全球連結度、當地連結度、基礎建設等。

五、人才成功要素:人才取得、品質、薪資成本等,另外還分析生命科學人才的取得與品質。

六、經驗成功要素:包括規模擴充經驗、早期新創經驗、團隊經驗等。

七、知識成功要素:包括研究、專利與政策等。

除了這些成功要素以外,技術領域的興衰也關係到生態系績效表現的優劣。觀察快速成長的新創企業,大多是極度仰賴智財布局的高深技術(Deep Tech),例如生命科學、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等。這些高深技新創占整體約45%,是2010-2011年的2倍。以技術生命周期來看,處於新興萌芽期的是量子運算。在早期投資階段(包括種子期與A輪投資)中成長最快速的領域是先進製造與機器人、區塊鏈、農業科技與新食物、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等。成長已經趨緩進入成熟期的則是金融科技,潔淨科技與網路安全也已進入成熟期。而教育科技、數位媒體、博奕及廣告科技則是已經成熟進入衰退期。

瞭解這些領域興衰及成功要素是打造頂尖生態系的主要方式,從報告的分析中可以得知兩大重點:成功的生態系或許以地緣位置或是對外連結,或是因為擁有較多獨角獸企業,而得以成為生態系中的佼佼者;也有的生態系是因為專精在特定技術領域而脫穎而出。因此善用地方特色或是發揮向外連結的能力,便能夠讓一個小型生態系得以與矽谷媲美。例如聖地牙哥,規模只有紐約的14%、不到矽谷的10%,但能在生命科學生態系排名第3。法蘭克福也是另一例,規模雖小,只有300-500家新創,但是因為當地擁有傳統金融產業的前4強企業,而得以在金融科技生態系擁有良好地位。對於創辦者來說,瞭解領域興衰及專精的生態系,得以選擇創業的聚點,例如要在歐洲創生命科學相關者,可以選擇倫敦或瑞士。如果創業的領域是正在衰退的博奕類,則表示要更努力自力更生(bootstrapping)。

至於新創企業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可分為外在與內在面向,外在是指對於使用者、客戶、產品使用及獲利的吸引力,內在是指顧客關係、產品、團隊、財務及法規。新創能夠成功必須取得內在與外在的平衡;新創之所以失敗,常常是因為內在過於領先外在,通常稱之為成熟前的過度擴充規模。而政策可以協助之處主要在於資金,特別是生態系統中早期資金的提供,在取得初步資金後便開使採取新創支援組織與計畫(Startup Support Organizations and Programs, SSOPs)支援及移民政策,最後才是破產、多元且包容、採購政策。本報告也針對體制架構、技能與教育、人才取得、資金取得及思維領導力等面向的政策,與生態系效能表現進行比對分析。結果發現只有資金才是關鍵,特別是早期資金,其餘政策都與生態系表現無直接關聯。

2019年報告最特別的是利用專利屬性及前述支柱將生命科學生態系進行前20名排序與成功要素分析。生命科學前五強生態系依序為矽谷、波士頓、聖地牙哥、紐約市、倫敦;在總排名第6名的洛杉磯與第17的多倫多-滑鐵盧則以人才支柱位居第1;總排名第8的耶路撒冷-特拉維夫、第9的上海、第11的北京以知識分項並列第1,總排名第10的華盛頓DC則以政策居首。因為生命科學領域創業非常耗費時間與金錢,非常倚重知識與智財的深度,因此經過本次實證分析也證實了生命科學生態系成功的要件在於聚焦、資金、人才基礎。

除此之外,報告也指出排名AI新創生態系前5名為矽谷、北京、特拉維夫、波士頓及倫敦;區塊鏈前5名是矽谷、倫敦、紐約市、新加坡、多倫多-滑鐵盧。也分別點出先進製造與機器人、農業科技與新食物、網路安全、潔淨科技、金融科技、教科技、博奕與廣告科技值得關注的各地生態系統,以及各領域的重要新創與募資概況、出場價值等,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