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創造健康生活—醫療創新的未來
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創造健康生活—醫療創新的未來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9: Creating Healthy Lives — The Future of Medical Innovation
Soumitra Dutta, Bruno Lanvin, and Sacha Wunsch-Vincent Editors
2019/07
Cornell University, INSEAD, & WIPO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gii_2019.pdf
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新興風險又再興起,促使全球創新地貌持續進化。尤其是個人化健康以及客製化醫療服務的興起,健康相關議題橫跨城市、糧食以及教育範疇,因此2019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除了持續揭露國際創新脈動以及創新績效評比以外,另外新增健康主題報導,同時延續過去2年,加入全球科技創新聚落評比。在上一版的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報告中強調為創新導向成長打基礎的重要性,然而,近期觀察到帶動創新的引擎,包括投資及生產力等出現遲滯、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海外直接投資(FDI)下滑,種種跡象顯示全球經濟成長已失去動能。從創新的觀點來看,主要歸咎於兩大瓶頸未能突破:創新的速度與程度下降、創新應用在不同國家存有落差,再加上企業未能有效參與創新過程與解決方案,導致生產力成長遲緩,而知識的落差也仍然存在,因此本版報告將為全球創新把脈,希望找出創新成長的契機。

從近期創新政策趨勢可以發現,創新政策的目標逐漸從經濟層面擴大至社會挑戰,如糧食安全、環境永續、能源轉型、健康等議題;同時也積極思考如何促進創新系統的活力,例如從幼兒開始推動創業教育、將公共研究轉譯為商業價值、刺激企業研發投資、活絡資本市場資金等。從計量實證研究也可發現,這些創新政策不只是口號而已,許多已經落實於行動。然而,雖然創新落後國家已經努力追趕,全球研發與創新地景已經開始轉移,創新資源與成效仍然集中在少數國家。中低收入國家因中國的研發支出大增而有顯著提升,但企業研發支出仍由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遙遙領先。

從2019年GII排名來看,前10名依序為瑞士、瑞典、美國、荷蘭、英國、芬蘭、丹麥、新加坡、德國及以色列,其中以色列首次進入前10名,愛爾蘭由去年第10名跌落至第12名。在前20名中值得一提的是韓國,一直在前10名邊緣徘徊,由去年第10下跌至今年第11名;中國也由去年第17名進步到第14名;日本則排名第15。在創新投入排名前10分別是新加坡、瑞士、美國、瑞典、丹麥、英國、芬蘭、香港、加拿大及韓國。創新產出排名前10的國家則是瑞士、荷蘭、瑞典、英國、中國、美國、芬蘭、以色列、德國、愛爾蘭。因此由從投入-產出的績效表現來看商業轉譯成效,瑞士、荷蘭、瑞典是創新轉譯成效較好的國家,新加坡則是轉譯成效較差的國家。

除了量化評比以外,GII也以質化指標進行創新品質的評比,質化指標包括:區域大學的品質(根據大學排名)、國際專利發明(根據專利家族)、科學論文(根據論文引用)。高收入國家創新品質排名前10的國家依序為美國、德國、日本、瑞士、英國、荷蘭、瑞典、韓國、法國與加拿大。其中,中國因為清華北京及復旦大學等高品質大學而排名中收入國家第1名,大學排名第2~5名則依序為印度、俄羅斯、巴西、馬來西亞。

在創新聚落評比方面,主要以國際專利發明(PCT)的發明人,以及科學期刊論文作者所在地作為指標來進行積分排名。聚落以數量排名,美國以28個聚落進榜而蟬聯冠軍,中國較2018年新增2個聚落共18個而成為第2,其餘排名依序為德國10個聚落,英國4個聚落,澳洲、印度、日本、韓國、瑞士分別有3個聚落進榜。聚落依論文及專利等績效排名,前5名為日本的東京-橫濱、中國的深圳-香港、韓國的首爾、中國的北京、美國的聖荷西-舊金山,這前五名同時也是合作專利發明表現最好的聚落。其餘地區為倫敦排名第15,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排名第18,科隆第20,特拉維夫-耶路撒冷第23,新加坡第28,斯德哥爾摩第32。

在健康主題方面,強調四大問題:未來醫療創新對經濟與社會的影響以及障礙、全球醫療創新的地景以及變化、未來創新對健康的挑戰以及突破點、未來醫療創新的機會與阻礙以及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鑒於健康照護支出占GDP的比例逐年升高,醫療創新與健康政策的重要性自然不在話下。除了醫療技術創新以外,組織、系統創新也是重要的一環,這些共同演化的結果,造就了全球醫療地景的改變。自2009年金融風暴之後,全球製藥進入長達4年之久的平原期,直到2013年之後健康相關投資才開始再現榮景,成為繼資訊技術投資之後的第二大投資領域,醫療技術相關專利也開始超越製藥專利。從健康相關專利發表量來看,生技專利以美國、中國、日本、德國、韓國居前5;製藥專利以中國、美國、日本、德國、瑞士排前5名;醫療技術以美國、日本、中國、德國、韓國為前5名。

基於醫療與健康的龐大投資,想要有重大突破必須專注在最具希望的領域,報告提出三大方向:
一、科學突破與治療方面
(一)基因與幹細胞研究:單細胞分析、基因與幹細胞治療、包括基因編輯在內的基因工程。
(二)奈米技術:可吞嚥的微型裝置。
(三)生物製劑:複雜生物製劑發展與製造。
(四)腦與神經研究、神經手術:腦迴路特徵、精神異常之腦部影像、偏頭痛治療。
(五)新一代疫苗與免疫學:愛滋與通用型流感疫苗、癌症疫苗、免疫治療、新疫苗傳輸方法。
(六)疼痛治療:有效、不會成癮的疼痛治療。
(七)精神健康治療:阿茲海默症及認知退化的前期診斷與治療。

二、新醫療技術方面
(一)醫療器材:3D列印、心臟裝置、植入與仿生器材。
(二)醫療影像與診斷:光學影像與虛擬解剖模型、生物感測器與生物標誌、4D人體結構圖與虛擬實境、疾病篩選。
(三)精準醫療與個人化醫療:電腦輔助手術、手術機器人、個人化醫療。
(四)再生醫學:組織工程、人工胰臟。

三、組織與流程創新方面
(一)健康照護研究新方法:軟體模型以加速研究、人工智慧技術以加速研究與臨床試驗。
(二)健康照護服務傳遞方式:遠距醫療應用、無人機送藥服務、遙測或可攜式診斷促進資料共享。

要實現健康的未來願景,政策支持不可或缺,包括:確保醫療創新的研發經費資助、發展轉譯醫學建立功能性醫療創新系統、從治療轉為預防、利用先進的技能與科學教育、支持新的資料基礎建設與法規程序、改善醫療創新的成本與效能評估方法、促進風險與社會價值及生命價值的論辯。因此在報告的第2到14章以各種案例支持以上論述。

對於健康創新的支持或管制,將嚴重影響到新醫療技術與系統的創新,因此決策者必須在以下取捨中拿捏好分寸:
一、公共研發資金的配置:科學與臨床研究的平衡、不同疾病領域或新舊方法之間的補助比例。
二、人力資本:包括教育與其他投資的輕重。
三、專利智財權體制對創新、取得與擴散的影響。
四、法規的力道的拿捏,究竟是要採取保護或激勵的策略。
五、評估風險、安全以及成本與效益的方法。
六、在成本方面,政策是否該干預定價以及對於應用擴散的影響。
七、如何能以低成本、不改變既有技術或組織架構的方式擴散應用。

由於資訊技術的進步,健康照護產業能夠因人工智慧而集結所有成功要素,對於科學有更深入瞭解而得以進一步採取治療,加上消費者保護主義興起,健康照護商業模式也在演進。打造健康星球的4個近期創新階段包括:
一、診斷:穿戴式監測及手機等智慧裝置使得病患資訊能夠雙向傳遞,AI診斷減少技能需求,運算技術幫助診斷更精確。
二、治療:專精特定健康問題的重點服務模式(Focused factory)可以因重複操作而降低成本,加上AI可以篩選適合的治療模式,藥物開發可以用軟體模擬,加速臨床試驗。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腫瘤學的進步、精準醫療是未來趨勢。
三、效益:邁向實證醫療以及價值取向的照護。
四、健康:預防醫學以及強調健康的決定因素,包括飲食、營養、運動等。

促進全球健康可以利用降低成本、促進健康照護的取得、健康效益及消費者經驗等4種方式,對於已開發國家以及開發中國家的健康照護系統各有不同的衝擊影響。同時報告也以中國為例,介紹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在健康照護的應用。不同章節說明透過虛擬平台改善病患健康照護的方法,如何利用數據在不增加員工與病床的情況下改善健康照護,並以IAMYIAM新創公司說明預防性健康管理的B2C模式。

瞭解風險才能控制風險,面對生醫創新的三大挑戰:生物體的不確定性、技術風險、人為控制的風險,除了資金以外,報告列舉核准前的挑戰以及核准後的挑戰。前者包括法規作業、跨國法規管理不同調、未清楚定義的法規或不務實的發展途徑、不同開發程度國家的法規能耐落差等;後者則包括提供適當的地方層級醫療清單、缺乏勞工能耐與訓練、脆弱的市場以及基礎設施的維護等。政策建議包括:承諾財務投資與政策支援、建立跨局處或區域的法規標準、投資區域或地方能耐等。另外還介紹印度、巴西、盧安達、伊朗及泰國案例可供讀者參考。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