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貿易在農業和食品業的數位機遇
貿易在農業和食品業的數位機遇 Digital Opportunities for Trade in the Agriculture and Food Sectors
Jouanjean, M.
2019/02/15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10.1787/91c40e07-en
https://www.oecd-ilibrary.org/agriculture-and-food/digital-opportunities-for-trade-in-the-agriculture-and-food-sectors_91c40e07-en
經濟與社會的數位化改革雖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同時也為農業和食品產業帶來許多挑戰。該報告旨在敘述數位化轉型對食品系統的影響,包括資訊共享等新的機會如何塑造農業和食品產業的數位化轉型,以及與公共和跨境貿易流程數位化轉型的相互作用。

在數位化中,有許多技術不需用戶大量投資,如較低技術門檻的行動設備技術,到高科技的物流管理等技術,不論是農場或服務商進行投資,其目的都是為了降低成本,或是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找出解決方案,敘述如下:
1. 農業和糧食貿易趨勢:在過去 20 年中,由於食品關稅和貿易成本下降,全球農業與食品貿易與消費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如特定品種的需求和全年都可提供新鮮農產品等。這些變化使國內和國際支持貿易的相關政策增加、國際貿易的參與者、開發中國家之間的貿易增加,以及農業和食品業全球價值鏈 (Global Value Chain, GVC) 的發展;然而,儘管這些因素加速全球食品系統的整合、生產、加工和銷售模式,目前的農業和食品貿易仍面臨高昂的貿易成本。
2. 釐清貿易成本的來源:貿易成本是包括最終產品所產生的所有成本,如貿易商為從事與進行貿易而必須負擔的成本,以及將產品從生產地轉移到消費地的成本等,而不是只有商品本身的邊際成本。該報告將著重在數位化技術以及創造和傳輸數據的能力,如何減少交易成本與農業和食品的貿易壁壘。
3. 農業數位化與創造資訊:雖數位技術被視為新的農業革命,但農業與食品產業使用數位技術的程度,往往低於其他領域,其主因在於自然資源仍是農業的核心資產與投入。

該報告接著提出全球糧食系統數位化轉型的一些主要特徵,詳細說明如下:
1. 更加了解貿易夥伴:由於運輸成本與政策阻礙逐漸降低,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異體化與 GVC 的發展;然而,由於買賣方與貿易夥伴的距離越來越遠,且相關的資訊相當少,使交易成本反之增加。信任度是 GVC 中一大問題,許多企業已制定相關規則,以降低價值鏈中的風險,且與供應商有關的風險著重在改善供應鏈的永續性、負責任之企業行為 (Responsible Business Conduct, RBC) 與道德規範上,而數位技術能夠在價值鏈中創造更大的透明度與安全性方面提供新的機會。數位市場平台採用分級系統,使買賣方能夠了解各自的交易紀錄,以減輕與某些供應商交易的風險,例如軟體可記錄合作夥伴的一系列參數,從用水、能源效率到有毒化學物質的處理,長遠來看都可能影響貿易夥伴的供應能力、產品品質與公司聲譽等。此外,一些公司正投資人工智慧,透過自動分析所有的紀錄,以更有效理解非結構化的資料。
2. 數位貿易平台使新參與者得以進入農業食品貿易:由於傳統的貿易限制,使買賣家在取得資訊和遵守貿易規則變得相當困難,對於小型企業而言,難以負擔相關的成本。因此,隨著數位貿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解決此問題,且較小訂單集貨商的功用越來越大,或是有更靈活的托運商,將許多小型訂單匯集為更大的訂單。藉由數位技術,農業食品鏈中的相關利益者能夠使用一系列的數位工具,以減少資訊不對稱、降低協調和交易成本,並顯著改善對貿易機會的取得和了解。
3. 獲得農業推廣與諮詢服務的新途徑:數位技術可更好管理對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並允許具風險厭惡性的小農採取較高風險的生產策略,進而使他們的資產利用最大化,來提高生產品質與整體收入。例如棕櫚油和可可主要由小農生產,且常被認為是非永續性生產的作法,透過使用物聯網技術,能夠監測環境參數、自動管理數據的收集、儲存與傳輸,來提供有關生產的資訊,已加強可可 GVC 的永續性和商業可行性。
4. 降低協調成本並創造附加價值的機會:現代的農業食品價值鏈要求提供數量、品質和安全性一致的產品,這需要增加組織與多種生產結構的協調,以及要求一定程度的制度與標準化流程;然而,小農所得到的培訓並不足夠。例如小農在生產蔬果等較高價值的產品具有優勢,但缺乏供應鏈的協調會導致供需不平衡,進而使產量過剩、價格下跌與產品變質。透明度的提高,可以對生產過程進行註冊和評估,並將資訊提供給消費者,消費者可能會品質、生產方式或其他因素,支付較高的價格。
5. 成為農業與食品貿易的標準:國際所認可的標準對於確保商品的品質相當重要,且可以降低運輸業和食品業的成本,因其能夠批量運輸產品和使用各地的中間產品。例如各國政府使用衛生和植物檢疫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SPS) 措施,來管理農業食品的進口。SPS 並非旨在限制貿易,而是為了達到合法的健康和生物保護等目標。為此,透過建立資訊的標準,能夠減少產品特性,以及公共與私人須遵守事項等資訊的鴻溝,例如創造產品產地與生產方式的資訊,使消費者自行做選擇,或是增加相關法規資訊的透明度,更容易證明產品的合規性。
6. 成為一些標準的推動因素:要證明農業與食品進口的和規性,通常需經過冗長且昂貴的出口程序。為此,透過利用數位技術與較低成本的系統,能夠幫助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並減少監管機構要求所帶來的負擔;然而,為了使數位技術能夠提高開發中國家出口價值,數據的管理、系統的複雜度,以及可負擔性等,不可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之間造成新的障礙或數據鴻溝,即用於建立數據的系統不應依賴大量投資與複雜的機構支持。
7. 成為可追溯性與完整性的推動因素:繼發生許多食品恐慌和醜聞後,可追溯性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監管要求,特別是在許多高收入國家。儘管如此,仍無法抑止新醜聞的發生,反而引起消費者的懷疑。為此,數位技術能夠提高其應對能力,並降低相關的成本,例如透過使用區塊鏈來維護數位記錄並改善安全性,其目的在於改善從農民、分銷商、加工商、零售商、監管機構到消費者複雜網絡的可追溯性與數據管理流程,且區塊鏈能夠使事件爆發到追溯來源的時間,從幾周大福降至數秒鐘。

快速與無縫接軌的貿易,對於食品和農業等容易腐敗的產品相當重要,而數位技術能夠支持海關管理與貿易物流鏈的效率和可靠度,同時降低貿易成本。該報告整理了目前的進展與可能的阻礙,敘述如下:
1. 支持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貿易便利化協定 (Trade Facilitation Agreement, TFA) 的實施:相關研究顯示,在亞太地區透過資訊通訊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改善跨境流程,分別減少 44% 的出口時間與 33% 的成本。
2. 增加透明度與更好的資訊交流:為鼓勵透明度,TFA 條文第 1 條要求 WTO 成員透過互聯網提供有適用於進口、出口和跨境實際步驟的資訊,以方便貿易商取得相關的資訊。目前已經開發的工具包含便攜式文件格式與經設計的網站等,允許私人企業與政府之間進行互動。
3. 流程與文件自動化:TFA 第 7 與第 10 條條文特別提出流程自動化,目前約一半的中等收入國家都有使用電子支付關稅與收費系統,且與自動化申報與貨物處理系統結合;中低收入國家與中高收入國家中大多數的資訊技術已成熟,可用於電子數據交換 (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 系統,以簡化文件的複雜度。
4. 挑戰:如許多物流公司透過集裝箱收集不同類型的貨物以降低成本,導致貨物準確性降低,增加海關的負擔。此外,較少人會在電子商務網站上了解或分享關於農產品與實品交易的要求,且相關研究顯示,目前對於線上植物貿易沒有對生物安全進行有效的控制。

儘管數位技術能夠從目前價值鏈的限制找到許多機會,但仍有許多潛在風險,改報告最後整理出政府須採取的行動:
1. 維持數位技術的可訪問性,並盡量避免使用新工具,以造成國家與生產者之前的數據鴻溝。
2. 將資源放在建立對數據的信任度,以及支持合法測試設備與演算法的監管環境。
3. 支持行動者之間的協調,以促進公共部門和私人企業,以及各國之間的變化。
4. 增加透明度的同時,須尊重隱私權和商業秘密。
5. 雖無紙貿易或無人機等技術已存在多年,由於對技術和法規缺乏信任,仍無法被貿易界廣泛採用。在不侷限創新情況下,政府應設法確保根據一些標準使用新技術,並確保其安全性與品質。
陳志維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