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亞太災害報告:邁向韌性、包容與致能的環境
2019亞太災害報告:邁向韌性、包容與致能的環境 The Disaster Risksape Across Asia-Pacific 2019: Pathways to Resilience, Inclusion and Empowerment
2019/08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https://www.unescap.org/publications/asia-pacific-disaster-report-2019
一. 前言
深入了解風險是建立災變韌性的基礎。亞太地區各國政府多已朝向2030年永續發展的目標前進,但是,在自然與人為災害頻傳的區域,若不能保障各族群,尤其是弱勢地區民眾免於災害威脅,則努力經營之永續發展成果將無法落實。2019年亞太災害報告發現,近期之災變事件與環境品質下降及氣候變遷有密切關係,這也增加了災變的複雜程度與不確定因素。以慢發性災害,例如乾旱、昆蟲害與傳染病等為例,造成的經濟損失已遠超過預估規模的四倍之多。該報告也發現多數災變皆發生在環境脆弱與社經位置相對弱勢的區域。從另一角度看,災變頻繁的區域,若未能積極建立應變韌性,則貧窮、不平等與邊緣化等現象將延續數個世代。政府應把握災變韌性建設之機會,建立包容與公平地之社會環境。

二. 研究架構與結果
2018年期間,全球計218件天然災害,約有半數發生在亞太地區,其中前十件最嚴重之災害有八件發生在此區域,造成六千七百五十億美元年之年度經濟災損。其中乾旱佔60%、地震佔13.6%、熱帶氣旋佔12.8%、洪災佔12.8%及海嘯佔0.8%。該報告提供經驗證據,顯示災害如何衝擊弱勢區域民眾的健康、就業及教育,進而造成惡性循環的趨勢。此趨勢需要政府機構採取積極建設,以超過災變衝擊腳步的韌性投資,才可化解災變之影響。快速發展的新興科技如智慧儀器、人工智慧與大數據分析等,皆可有效建立精確的風險地圖,進而可迅速掌握災害的發展,協助應變與復原工作。該報告的主要結果摘要如下:
 慢發性災害約占此區域經濟損失的三分之二:本報告首次詳細呈現亞太地區複雜的災變風險因素,研究發現以經濟損失角度來看,當將慢發性災變之損失加入年度災損後,總經濟損失將超過原金額之四倍,達到6750億美元。因此掌握並有效因應此風險將可具體的降低年度經濟損失。

 災變發生之區域與路徑改變,顯示新的氣候型態來臨:氣候變遷已造成極端天後發生的路徑改變。如從未發生洪災的伊朗與印度地區,也分別於2018年八月與2019年三月發生洪水衝擊;2017年十二月發生於赤道地區熱帶氣旋,橫掃斯里蘭卡附近八個太平洋島嶼,此風災也帶來嚴重的災害。這些天然災害多是前所未有的,當地政府與民眾也缺乏足夠之防災及應變經驗。

 亞太地區災變熱點正面臨錯綜複雜的風險:報告發現三個環境脆弱且社經地位相對弱勢的災變熱點。其一是南亞與東南亞跨境之河流沖刷盆地,此區域洪災與乾旱交替發生在一群貧窮、飢餓與營養不足民眾的生活圈。其二是環繞太平洋火山鏈區域,其交通、通訊電信基礎設施及貧困的社區,經常遭受颱風與板塊運動衝擊。其三是太平洋開發中的島嶼小國,居民與基礎設施極易遭受氣候相關的災變衝擊,研究發現其風險應是其他區域三至五倍之多。

 災變將拉大貧富差距並減緩脫貧的速度:本地區較弱勢區域的家計多來自農作相關的收入,但農作區域又多位於災變之高風險區域,因此多數災害都會對民眾帶來巨大衝擊。約有40%的災害,影響此地區之健康、教育與生活環境,此衝擊將加大社會發展機會不平等狀況,且此狀況也會延續影響至下一代的發展。

 以包容性之投資方可超過災變風險的產生速度:生活貧窮、發展機會不平等與災變衝擊經常是一種惡性連鎖反應。社會政策與韌性投資等計畫應設法破除這鏈結關係。該報告指出,以風險導向的投資建設組合,將可在2030年前,有效降低26個國家中居住在極端貧窮地區90%之民眾,人口數約有一億一千九百萬人。

 韌性提升之投資可同時改善社會環境:相對於災害帶來之經濟損失,增進韌性建設的投資是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政府可善用韌性投資,降低弱勢區域之災變風險、改善其生活環境並提供其生活技能學習與就業機會。

 善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可減緩氣候變遷衝擊:大數據與機器學習等技術可用於災變風險之分析、預測與追蹤等。在東亞與北亞地區此技術已有效的降低颱風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失,此技術目前也被運用於洪災預測與應變等方面。新興技術如衛星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等,更可結合行動通信工具提供民眾災變最新訊息,尤其是弱勢區域民眾對相關災變與風險等資訊,可有即時之訊息以增加應變的時間。

 新興技術對於環境的包容與強化承擔了無比的承諾:官方的數據收集通常會不及於最最弱勢的群體。該報告介紹了大數據,數位認證系統、風險分析和地理空間數據如何減少信息流通的障礙,以強化社區的韌性與風險的降低。但是新技術也可能帶來了新的風險,重要的是如何保護脆弱的邊緣群體,以免受這些風險所帶來的影響。

三. 建議與未來應用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災變發生的風險因子也愈趨複雜,如災害發生路徑的改變、環境的人為干預、社會政策方向等,皆會影響受災區域的衝擊與發展。包容性的社會政策方向、積極的韌性建設投資與善用新興技術等,皆可有效的破除災變惡性循環。另外,因為災變風險與致災之跨國特性,國際合作與經驗學習分享,將可有效掌握災變發展趨勢,及早採取應變措施。韌性建設之投資僅是災變損失之一小部分,政府應把握災變風險抑減的行動機會,及早以風險導向型式,進行社會政策規劃與韌性投資建設。
林永修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