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9年IMD 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2019年IMD 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19
2019/11
IMD World Competitiveness Center
https://www.imd.org/wcc/world-competitiveness-center-rankings/world-talent-ranking-2019/
教育良好且具有技能的勞動力能夠提升國家競爭力,同時可促進社會、經濟的長期繁榮,特別是在AI、機器人及其他新興技術迅速發展的年代,如何界定目前以及未來的人才需求,考驗企業、教育機構以及政策決策者的智慧。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世界競爭力中心為評估全球經濟發展與專業人才的吸引與留用之間的關係,分析63個經濟體在吸引人才、培育人才及人才準備度的狀態,發表2019年IMD 世界人才排名報告。

人才排名的指標架構設計以人才的3大要素作為支柱,各支柱之下各自定義出代表性的指標共32項指標,分別簡述如下:
一、投資與發展人才:主要追蹤本地土生土長人才教育的公共投資規模以及相關的公共支出。項下指標包括:教育相關總公共支出、人均中學教育支出、各級學生人均教育總公共支出、小學教育師生比、中學教育生師比、學徒制、企業重視員工訓練、女性勞動力、健康基礎建設等9項指標。
二、吸引人才:主要指吸引海外人才,特別是將具有技能的人才吸引到國內,以及留住人才的狀況及措施。項下指標包括:生活物價指數、攬才與留才在企業的優先順位、企業員工士氣、人才流失、生活品質、吸引海外高技能人才的生活環境、專業服務報酬與分紅、管理報酬與分紅、個人所得稅率、公平管理、PM2.5暴露量等11項指標。
三、人才準備度:代表經濟體中人才庫的技能與競爭力可用率。項下指標包括:勞動力成長率、隨時可用的技術勞工、隨時可用的金融技能、高階管理者的國際經驗、具競爭力的高階管理者、初中與高中教育符合國家競爭力需求、科學畢業生、大學教育符合國家競爭力需求、管理教育符合商業社群競爭力需求、語言技能教育符合企業需求、海外流入高等教育學生數、PISA教育評估等12項指標。

在人才的整體排名方面,前10名國家依序為瑞士、丹麥、瑞典、奧地利、盧森堡、挪威、冰島、芬蘭、尼德蘭、新加坡。其中瑞士、丹麥是常勝軍,自2015年來的地位都無法撼動。奧地利則是由2015年第12名大幅躍升,從2017年開始穩坐第4名寶座。前10名以尼德蘭自2018年退步4名、冰島自2018年第16名進步9名,差異最為顯著,瑞典連續5年排名10名內,2019年較2018年進步5名而居第3名。第5名的盧森堡也進步4名而回到2015年的水準。德國及美國掉落10名之外,分居第11、12名。台灣在2019年排名第20,在亞洲中僅次於新加坡(10)、香港(15)與以色列(19)。其餘,中國在2019年排名42名,日本第35名,韓國第33名。

在各支柱表現方面,對本地人才的投資與發展支柱排名前10的國家依序是丹麥、瑞士、挪威、奧地利、盧森堡、冰島、瑞典、塞普勒斯、比利時、芬蘭,台灣在此支柱排名第24名,還比排名第25名的新加坡、第30名的日本超前。整體排名前段班的美國與尼德蘭在此支柱也略顯落後,分居第15、16名。在吸引海外人才的支柱方面,排名前10的國家是瑞士、美國、瑞典、盧森堡、加拿大、冰島、尼德蘭、愛爾蘭、德國、挪威。其中以冰島較2018年進步14名最為顯著,瑞典在此支柱亦進步6名,我國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排名第29名,落後新加坡(20)、日本(26),但比韓國(41)排名前進許多。而培育本地人才略顯落後的美國與尼德蘭,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則不遺餘力。在可用人才庫的準備度支柱方面,排名前10名的國家依序是新加坡、瑞士、芬蘭、香港、澳洲、丹麥、尼德蘭、愛爾蘭、瑞典、奧地利。在此支柱排名較2018年進步最多的是奧地利及瑞典,分別前進8名、6名。台灣在此支柱排名更是一舉較2018年進步15名,居全球第12名,較德國(14)、以色列(19)、挪威(21)美國(28)、中國(31)、韓國(34)、日本(49)的排名要前進許多。

在區域表現方面,西歐無疑是人才競爭力最強的區域,區域內包辦全球前3名,雖然丹麥在人才吸引力稍弱,但在全球整體排名仍居第2名。美洲方面只有智利(46)表現較差,但是美國與加拿大分別排名全球第12、第13名,特別是在人才吸引力分別排名第2、第5名,充分展現其人才策略上的特色。東歐國家則以愛沙尼亞(27)、立陶宛(28)、斯洛維尼亞(31)表現較出色,重點聚焦在本地人才的培育。亞太平洋地區以新加坡(10)、香港(15)、澳洲(16)、紐西蘭(17)、台灣(20)表現較為出色,人才策略以吸引外來人才為主,在人才準備度支柱的排名較前。西亞地區則是以色列(19)表現較為優異,其次是卡達(26)、沙烏地阿拉伯(29)。

從國家在三大支柱與細部指標的表現優劣,便能夠窺見各國的人才策略之一二。以前5名的標竿國家來看,整體排名第1名的瑞士連續5年居冠,最主要是內外兼具的雙重策略奏效,亦即對內部培育本地人才的「學徒制度」與「管理教育」能夠符合市場與企業的需求,以及對外能夠以「高生活品質」吸引高技能人才、「服務業及管理級的高報酬」吸引海外人才,因此在這些細部指標都排名全球第1;而相對的,「高生活物價指數」、「勞動力成長」則成為其隱憂。整體排名第2名的丹麥雖然也是連續5年居全球第2,但是在吸引海外人才自2015年第14名一路到2018年攀升到第7,卻又在2019年滑落到第11。在本地人才培育與投資方面以「政府對學生教育支出」與「企業員工教育訓練」見長,吸引海外人才則以「企業員工士氣」與「公平正義」奪得全球第1,人才準備度則以「語言技能」排全球第2,但是「個人所得稅率」及「科學畢業生」是其弱點。

排名第3的瑞典近5年來排名迭有起伏,「對教育的公共支出」、「海外人才留用」以及擁有「國際高階管理經驗」人才是其強項,但是「學徒制」、「個人所得稅率」及「外籍高等教育學生流入」是其弱項。整體排名第4的奧地利,本地人才培育的表現要比吸引海外人才來得優異,在「企業重視員工訓練」排名全球第1,「高生活品質」與「企業員工士氣」是其優勢,而「個人所得稅率」、「勞動力成長」、「技術勞工」以及「具競爭力的高階經理人」是其劣勢。整體排名第5的盧森堡以吸引海外人才見長,在「服務業高報酬」、「師生比例」的表現卓越,其「勞動力成長」也居全球第2,「語言技能」排名全球第4,但是「女性勞動力」、「個人所得稅率」、「技術勞工」及「科學畢業生」是其弱點。亞洲排名第1的新加坡在整體排名居第10名,主要原因是人才準備度支柱居全球第1,在「PISA教育評估」指標也是全球第1,「科學畢業生」及「外籍高技能人才吸引力」皆居全球第2。

台灣在2019年度人才排名被列為進步最多的國家,從2018年的第27名一舉躍升至2019年的第20名,僅次於新加坡(10)及香港(15),但領先馬來西亞(22)、南韓(33)、日本(35)及中國(42)。尤其是在人才準備度方面,從去年的第27名進步15名的幅度最大,細項表現除「PISA教育評比」同樣為全球第 2 名外,包括「科學畢業生」、「技術勞工」、「金融人才」、「高階經理人國際經驗」等排名都較去年進步,同時,「外籍高等教育學生移入」排名亦上升至第13名,有助管理、語言、國際經驗等方面的人才存量提升。在本地人才發展與投資支柱則以「衛生與健康環境」為我國優勢項目,排名第6,較2018年進步8名;「學徒制」及「企業重視員工訓練」等2項,都是排名第14,且分別進步了5及4名。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支柱下的「企業員工士氣」、「攬才與留才在企業的優先順位」及「服務業報酬」等3項指標,分別進步8、7、3名。

至於台灣弱勢項目包括「外籍高技能人才吸引力」、「生活物價指數」,這兩項排名都是全球第 48 名;「人才外流」、「生師比」及「公共教育支出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率」,皆為全球第 46 名。從以上弱勢項目看出,台灣雖然在吸引與留住人才支柱的排名進步,但以美元計價的經理人薪酬全球競爭力排名停留在第 25 名,因此導致外籍高階技術人才認為報酬誘因不強、吸引力不夠,相對也覺得生活物價成本太高。

報告除提供全球與區域的分析比較以外,也提供63國的細部指標積分與排名可供讀者自行參考。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