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能源科技> 地熱能的技術發展報告
地熱能的技術發展報告 Geothermal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Report
2019/12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http://publications.jrc.ec.europa.eu/repository/bitstream/JRC118299/jrc118299_1.pdf
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有難以預測、間歇性的特質,地熱發電具備相對穩定的供電能力,是當今最適合做為基載電力的再生能源。文章摘錄歐盟執委會聯合研究中心報告,探討地熱能技術發展與困境。

開發地熱必須具備三大地質條件:熱源(如:火山)、地熱流體(抽出或流出地殼之地下熱水或蒸汽)與裂隙(提供熱液通道)。地熱能來自地核的熔岩,為儲存於地核熔岩中的龐大熱能;地下水將地熱從岩石的鑽孔或裂隙傳遞到地表,藉此獲取能源。

而地熱發電的原理為:使用地熱加熱地下水,形成蒸汽來推動渦輪機發電,過程中將地熱轉換為機械能,再把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其中,深層地熱不受季節影響與具商業運轉實力等利基,近年來成為地熱技術之發展重心。透過工法改善與鑽井技術發展,能具體降低鑽井成本,有利於地熱資源規模化。以下概述其三大主要技術發展:

ㄧ、淺層地熱與深層地熱:地熱能依深度可區分為淺層地熱和深層地熱:淺層地熱為在地下深度3公里內所挖掘的地熱,深層地熱發電則是利用深度超過3公里的深層地熱。

(一)深層地熱:不受季節影響與具商業可行性,具備在供電結構中能擔綱彈性調度的角色,亦能同時供熱和發電,因此成為再生能源中做為基載電力選項之一。
1. 優點:深層地熱的地底高溫,足以將地下水加熱,產出蒸汽用來發電。深層地熱擁有龐大潛力,且其均化發電成本(Levelised Cost of Electricity, LCOE)已可與化石能源競爭,因此各國將深層地熱視為未來地熱技術發展之重點。
2. 缺點:就實務上而言,僅有小部分的地熱被提取用於發電,深層地熱的開發除了掌握地質與水文條件外,取熱技術(例如:需克服腐蝕與水垢)的技術障礙仍尚待突破。

(二)淺層地熱:資源則隨處可用,主要應用熱泵技術,利用經地熱加熱後的熱水與蒸氣進行發電,也可直接利用做為建築物冷暖空調、發電、乾燥、溫室種植與人工養殖等。目前常見的地熱發電大多是指淺層地熱,其發電效率與地熱溫度息息相關。
1. 優點:兩者相較,淺層地熱所需的發電成本較低。
2. 缺點:易受制於地質條件,淺層地下水要順暢流動需配合多孔隙的岩層做為路徑,才能將地熱儲集層(hydrothermal reservoir)內的熱水把熱帶至地表。

二、傳統熱液型地熱發電系統(Hydrothermal Geothermal Systems):大多使用蒸汽渦輪發電機組,對地熱場址的蒸汽量及溫度條件要求較高,以(一)乾蒸汽式/閃發式發電廠(Dry Steam and Flash Plants)與(二)雙循環式發電廠(Binary plants)(使用有機朗肯循環機組(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與卡林那循環機組(Kalina cycle))為主。

(一)乾蒸汽式/閃發式發電廠:
1. 乾蒸汽式發電:是最簡單的地熱發電法,鑿井後所探掘出的天然乾蒸汽可直接推動渦輪機發電,因此,對地熱場址的蒸汽量要求較高。
2. 閃發式發電:由地熱井所引出的熱水至分離器中閃蒸(flashing),使蒸汽與液體分離,利用分離出的乾蒸汽推動渦輪,藉此產生電能。

(1)優點:建置成本較低、系統結構簡單、發電效率較高適用於大型機組。
(2)缺點:對地熱場址的地溫與蒸汽溫度要求較高,若要達到較佳的發電效率,通常需要攝氏180°C以上的高壓熱水來產生足夠的蒸汽推動渦輪。且因地下流體具酸性的影響,容易導致管線有結垢、腐蝕的狀況,致使產能衰退。

(二)雙循環式發電廠:在約74-180°C的較低水溫下運作,利用地熱井引出的熱水煮沸工作流體(working fluid),通常是低沸點的有機化合物
(如:丁烷、氨等),接續於熱交換器(heat exchangers)加熱,汽化後推動渦輪機產生電力。普遍採用有機朗肯循環機組或與卡林那循環機組,優化熱交換器是提升效率的關鍵。

1. 優點:工作流體可循環,且地下熱流體透過熱交換器加熱,即便有腐蝕性或結垢物質,則僅對地熱水管線與熱交換器造成影響,而非在渦輪機結垢,適用於更普遍的中低溫度資源。
2. 缺點:初期建置成本高、發電系統需要輔助設備支持、發電效率較低適用於小規模機組。

三、深層地熱發電技術:加強型地熱系統(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s, EGS):為非傳統地熱系統,適用於深層地熱開發,其關鍵技術為透過工程外力破壞無隙岩層,形成裂隙或擴張既有縫隙,在乾熱岩(hot dry rock)中製造出儲集層做為熱交換區。再把水由注入井(injection well)引入熱交換區,在生產井(production well)中將熱水汽化,形成蒸氣進行發電。

(一) 優點:適用於具充足地熱,但蒸汽或熱水不足之區域,可突破地質限制並提高地熱的生產力。因人工儲集層位於地層內,進行熱交換的表面積顯著增加,有助於改善整體生產效益。
(二)缺點:依然有結垢的問題,加上用水流失,營運成本也隨之提高。且施工需先破壞地層,長期下來恐有誘發地震的疑慮。
陳霈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