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0年全球新創生態系統報告:全球新創經濟新常態及新冠肺炎的衝擊
2020年全球新創生態系統報告:全球新創經濟新常態及新冠肺炎的衝擊 The Global Startup Ecosystem Report GSER 2020: The New Normal for the Global Startup Economy and the Impact of COVID-19
2020/06
Startup Genome
https://startupgenome.com/reports/gser2020
全球新創經濟持續擴大,創造出將近3兆美元的市值,相當於七大工業國組織(G7)之經濟體的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2019年共吸引約3仟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進入市場,但是整體的生態系統仍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新創企業創辦人為女性只佔全球新創企業創辦人的比例約14.1%,故包容性仍有待加強;其次,世界頂尖的10大企業中有7家是科技公司,顯示出產業具有高度集中的現象;再者,大約有74%的產值集中在全球10大績優城市。同時,日本軟銀(Softbank)支持的獨角獸企業WeWork等,也開始呈現頹勢。除了上述挑戰,意料之外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更使得全球新創生態系陷入新的危機。自疫情爆發以來,全球新創企業平均資遣33%的員工,其同時面臨消費衰退及創投資金縮手的雙重打擊。然而,在危機中還是隱約嗅到亞洲生態系回彈的徵兆,顯示新創經濟正處於重大的過渡期。

從創造市值破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來看生態系的變化,在2013年僅有4個生態系達標,到了2019年已經有84個生態系能夠創造出獨角獸企業。百花齊放的結果,未來將不會出現「下一個矽谷」這個名詞,取而代之的是全球至少30個創業樞紐的說法,同時也將出現區域性的領導者(如南美的聖保羅或東南亞的雅加達),或是以次領域領導者姿態出現的生態系(如以先進製造及機器人技術著稱的深圳等)名列其中。從生態系的發跡到擴展大致可分為5大類型:(1)技術創辦人起家,如矽谷、波士頓、西雅圖;(2)全球商業中心,如倫敦、紐約市、新加坡;(3)研發重鎮,如特拉維夫、斯德哥爾摩;(4)大型保護市場,如北京、上海、雅加達;(5)開放的高生活品質都會圈,如柏林、墨爾本。

綜觀2020年全球新創生態系統排名前5名中,矽谷仍維持第1名,紐約市雖然保住第2名,但倫敦已與其並駕其驅、並列第2名。其餘,北京第4名,波士頓第5名,特拉維夫及洛杉磯並列第6名。除了榜上的常勝軍以外,也有不少年年排名上升的新秀,例如阿姆斯特丹(排名第12)及斯德哥爾摩(排名第10)。在這波前30名生態系名單中,明顯看出亞太平洋生態系的崛起,共佔了30%。除了東京(排名第15)與首爾(排名第20)將聖地牙哥(排名第21)擠出前20名之外,墨爾本也擠進36-40名。中國大陸在2017年前只有上海與北京入榜,近3年還有深圳(排名第22)及杭州(排名第28)也擠進前30名。台北市則是進入新興生態系排行榜第21-30名之列。

2020年該報告評估生態系成長涵蓋表現(Performance)、資金(Funding)、市場觸及率(Market Reach)、人才(Talent)、連結度(Connectedness)、知識(Knowledge)與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等七大面向,評估各面向的成功要素如下述。
一、 表現:以2年半內創造的市值、超過5千萬美元到10億美元出場(Exit)的企業數及出場成長率、新創進入下一輪募資的成功率等評估此面向;矽谷是其中的佼佼者,紐約市只在新創成功率稍落後矽谷,而北京則在出場率稍落後矽谷,另在新創成功率甚至超越矽谷。
二、 資金:利用早期募資的金額與成長率、當地投資人品質與投資活動等衡量此面向表現;聖地牙哥、雪梨及杭州的投資生態相對較弱,巴黎、新加坡及班加羅爾在整體資金面向表現不俗,另西雅圖、首爾、聖地牙哥及亞特蘭大則在此面向相對較整體排名來得弱。
三、 市場觸及率:透過全球領先企業、當地市場規模、智慧財產權(IP)商業化等檢視此面向;以特拉維夫、阿姆斯特丹、斯德哥爾摩的表現良好,反觀,北京與上海的全球市場表現較差。
四、 連結度:以在地連結度與基礎建設等評估此面向;上海、東京、首爾與深圳的在地連結差,北京、斯德哥爾摩、杭州則是在基礎建設方面表現較差。
五、 人才:共分為科技人才、生命科學人才及經驗等3個部份,前2者使用人才的取得與品質,後者則利用新創經驗與擴展經驗等衡量此面向;矽谷與西雅圖的科技人才勝過生命科學人才,而墨爾本則是兩者都表現非常優秀,另外香港與首爾則是在擴展經驗較弱。
六、 知識:藉由研究與專利等來檢視此面向;達拉斯、蒙特婁、慕尼黑、邁阿密與德里雖然是前40名的後段班,但是在此面向都有不錯的表現,反而是前段班的上海、北京及特拉維夫在生命科學的表現較差。

根據調查COVID-19對於新創企業資金的影響,至2020年5-6月已有超過40%新創企業處於紅線地帶,顯示這些企業手上只剩下少於3個月的營運資金。換言之,若無法獲得後續資金或營收挹注的話,這些新創將面臨瓦解的命運;而在2019年12月只有29%企業面臨此危機。如果單就A輪的企業來看,約有35%新創企業擁有6個月以下的資金,若未能順利募到B輪資金的話,則下場堪慮。即使是拿到投資意向書(Term Sheet)的新創企業,仍有18%遭投資人取消,46%表示募資流程要延後,有8%領銜投資人(Lead Investor)沒有反應,14%自己取消募資活動,只有14%正常進入募資程序。

從營收獲利來看,在疫情初期約有72%的新創企業營收下滑,平均跌幅32%,只有12%企業營收有所成長。隨著營收下滑與需求趨緩,首當其衝的是市場與行銷人員的裁減,再慢慢擴及研發人員,除了有損於企業的長期創新以外,這些科技人才也慢慢由較弱的創新生態系流向矽谷、倫敦、紐約市,這些勞動市場穩固的創新生態系。從另一方面來看,這波疫情驅動了對於數位及科技產品的需求,從過去研究亦可發現,年輕的新創公司在擴展時對創造就業的貢獻較成熟企業為大,且有些新創企業工資偏低,政府補助計畫的效益較高;加上技術就業創造的價值較高,科技經濟或許成為復甦的救星。

因此在後疫情時代,生態系政策便為新的產業政策,如何利用政策驅動新創經濟儼然成為當務之急。借鏡成功者的經驗,政策的決策者或領導人必須體認到新創企業可以挽救經濟,新創生態系大小關乎經濟成長的動能,新創企業能夠協助後疫情經濟維持競爭力。但是自疫情發生以來,全球風險投資金額下滑20%,更在整個新創生態系統產生連鎖反應,如何讓新創企業獲得資金並留住人才,是能否促使經濟復甦的關鍵。對於生態系的領導者而言,政府投入的行動仍稍嫌不足,且資金才是新創存活的基礎。因此設計有效的融資工具,從良好的決策模式中學習,例如藉由公私合營分攤風險、股權與可轉換債的誘因、提高投資倍數率、允許不同輪的投資人進場投資、有助於減輕疫情的解決方案等。同時學習阿聯、德國、瑞典的人才留用方式,保有生態系的專業特色,並利用政府主導的採購計畫作為協助新創的工具等。

除此之外,新創企業瞭解自身生態系所處的生命週期至為重要,不同的生命階段須要投入的要素大不同。該報告定義的生態系的生命週期如下。
一、 創始期(Activation Phase):較少的創業經驗,如創始人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等。此時期約有1,000家或更少的新創企業,如果沒有足夠資源支持其持續發展將很難成長。此時應專注在增加新創企業家數及早期階段的募資,並結合當地優勢,選擇1-2個當地專精在次領域發展的企業合作,以加速生態系成長並取得成功。
二、 全球化期(Globalization Phase):強化新創企業的經驗,並連結到全球市場,觸發當地經濟約1億美元。此時期新創企業約800-1,200家(視人口而定) ,其目標在加強國際連結,以拓展新創的國際市場,彌平成功要素的落差,以擴展生態系規模。
三、 吸引期(Attraction Phase):此時期通常超過2,000家新創企業(視人口而定),多以獨角獸的姿態出現,以吸引更多國際資源投入,此時距離成功要素的落差已經很小,應該開始解決移民問題,並設計良好的因應政策方案。
四、 整合期(Integration Phase):此時期已超過3,000家新創企業,透過國際連結與知識流動,協助生態系中的新創整合國際資源,並創造領先的商業模式,以提高國際市場觸及率。此階段可以適時調整相關法規與政策,以維持其競爭力與成長率,同時擴散效益至其他領域。

許多高度成長的生態系都在美國境外,其中,亞太平洋地區是大贏家。創始期前5名高成長生態系為沙加、努爾-蘇丹、開羅、愛爾蘭中東地區、巴林。而全球化期前5名高成長生態系是深圳、杭州、聖保羅、多倫多-滑鐵盧、奧斯汀。另吸引期的高成長生態系前5名是北京、上海、東京、柏林、新加坡。此外,該報告亦針對其他21個創始期、6個早期全球化期、5個晚期全球化期、16個吸引與整合期的生態系進行深入報導。

另外,台北市處於創始期,在全球100個生態系中排名第21-30名之間,且次領域的強項在於AI與大數據分析、先進製造與機器人等,在其早期階段的投資金額約為2.84億美元(全球平均約為4.31億美元),生態系市值約為38億美元(全球平均約為105億美元)。台北在人才方面,名列全球前10大新興生態系;在資金方面,名列全球前30大新興生態系,且只有市場觸及率表現較差。出口成長指數為5/10,投資活動指數為8/10,資金成長指數為5/10,在過去10年間的企業市值進入10億美元俱樂部的新創有4家。另根據台灣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統計,台北的創投基金超過200檔,其中由國家發展基金投入20億新台幣作為天使基金。而在面對COVID-19疫情的因應政策,將由國發會投資受影響新創企業的特別股,以援助新創作為營運資金。該份報告亦針對其他生態系進行深入探討,有興趣的讀者請自行參閱原文。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