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0年環境概覽
2020年環境概覽 Environment at a Glance 2020
OECD
2020/02
OECD
https://www.oecd-ilibrary.org/environment/environment-at-a-glance/volume-/issue-_4ea7d35f-en
一、前言
該報告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環境政策委員會(OECD Environment Policy Committee)下轄環境資訊工作組(Working Party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所進行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環境資訊和指標計畫(OECD Programme on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and Indicators)中的一部份。《2020年環境概覽》呈現的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改善空氣品質、保護自然棲地以及改善廢棄物管理和淡水資源管理等方面的進展,同時也呈現出哪方面的進展有所減緩或者不足。當前的氣候變遷正以超越預期的速度進行,而生物多樣性損失(biodiversity loss)在多個國家裡也正以驚人速度發生中。空氣污染持續在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短暫氣候污染物、溶解在淡水中的藥品和環境中的塑膠等正在引起新一波且讓人們日益增加的擔憂。

我們的生活方式及生產與消費模式為環境、自然資源與生態系統帶來極大的壓力。這種壓力是如何隨時間推移而改變,或者人類對於打破經濟成長和環境退化間的關聯有多少績效,從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環境指標看來,整體狀況充其量也只是喜憂參半:
(一) 雖然各國在數個領域中取得進展,但環境壓力仍然很高,因此還需繼續努力。
(二) 需有更強力的政策來改善環境績效並建立循環和資源效率型(resource-efficient)經濟。
(三) 減緩碳排放的努力仍不足以限制全球的長期增溫。
(四) 改善空氣品質的進展仍顯不足。
(五) 許多國家面臨著季節性或局部的缺水壓力。
(六) 在確保小型或偏遠集居能有適當的污水處理措施方面仍面臨挑戰。
(七) 物質消費(Material consumption)仍然偏高,且物質足跡(material footprint)也持續增加。
(八) 許多貴重物質(valuable materials)持續被當做廢棄物浪費掉。
(九) 因土地利用變化和基礎建設發展而給生物多樣性帶來的威脅仍持續增加中。

二、各種指標概況
以下即就氣候變遷、空氣品質與健康、淡水資源、廢棄物與資源、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概況:
(一)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會影響到生態系、水資源、糧食生產、人類集居和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與規模,且將大幅影響人類福祉和經濟產出。進展的衡量指標包括溫室氣體和碳排放、供能和能源密集度(energy intensity)之發展、供應組合(supply mix)中可再生能源的占比以及化石燃料補貼等。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都在增加,但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中則已穩定下來。就全球狀況來看:
1. 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起已增加50%;而自2000年起則只增加35%。
2. 能源利用方面的CO2排放量自1990年起已增加60%;而自2000年起則只增加41%。但經過三年穩定後,自2017年又開始增加,達歷史新高的320億公噸。
而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來看:
1. 溫室氣體排放量自1990年起只增加4%;而自2000年起則減少6%。
2. 能源利用方面的CO2排放量自1990年起只增加5%;而自2000年起則減少8%。

(二) 空氣汙染與健康
空氣污染是世界最大的環境健康風險(environmental health risk)和環境退化(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肇因。改善進展的衡量指標包括空氣污染物的排放(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和細懸浮微粒)、人類對空氣中細懸浮微粒的暴露以及相關死亡率(mortality rates)和福利成本(welfare cost)。在全球,與PM2.5污染相關的早產死亡(premature deaths)正在增加中,但此情況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中則在降低。
1.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排放正持續減少中,且自2000年起,幾乎所有成員國都達成了將經濟成長與排放脫鉤的目標。
2.細懸浮微粒排放與相關排放強度在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中都有減少,這要歸功於優化的燃燒過程、減少能源組合中燃煤的用量以及減少運輸與農業的排放量。
3.細懸浮微粒的平均曝露率在所有會員國中都有減少,不過仍偏高。
4.相關的福利成本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中,平均約佔3% GDP,相對於全球則平均約占4% GDP。
(三) 淡水資源
淡水資源有著相當大的環境、經濟和社會重要性。過度利用、非有效使用以及氣候與天氣狀況(weather conditions)的改變都會導致低河川流量(low river flows)、地下水涸竭(depleted groundwater)及水質退化(degraded water quality)、濕地喪失、沙漠化和對糧食安全和經濟生產造成風險等結果。改善進展的衡量指標包括淡水抽取(freshwater abstractions)、水緊迫程度和污水處理廠(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的接管普及率(connection rate)。
1.淡水資源面臨的壓力仍持續增加,隨著經濟與人口成長,爭奪水資源也愈演愈烈。全球抽水的增長速度已超越人口成長率,其中農業用量占七成。
2.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的淡水抽取已與經濟和人口成長脫鉤,自2000年起的人均抽水量變已逐年降低。
3.自2000年起,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的水緊迫平均程度已開始降低,這要歸功於科技進步和資源管理。
4.在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中,有高達八成人口有與廢水處理廠接管且至少都是二級污水處理(secondary treatment)設施。

(四) 循環經濟、廢棄物與材料
物質資源(Material resources)塑造了經濟的實體基礎。物質的開採、處理和使用都會對各國以及超越國界的範疇外產生環境、經濟和社會影響。循環經濟和永續物質管理(sustainable materials management)是避免浪費有限物質和避免可能物質在經濟中非有效使用的關鍵。改善進展的衡量指標包括物質的使用、廢棄物的生成以及從廢棄物中回收物質等。
1.過去數十年來,全球對原物料的需求日增,使得1980到2010年間的物質開採翻倍,預計到2060年還要再翻一倍。
2.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正邁向人均較高物質生產率和較低物質消費率。但與全球相較,人均物質消費率仍偏高。
3.與此同時,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的廢棄物產生量仍持續增長。成員國的國民平均每年會生成520 kg廢棄物;較2000年減少30 kg,但比1990年增加20 kg。
4.廢棄物處理有所改善,因此回收再利用能增進物質利用率。

(五) 生物資源與生物多樣性
生物資源(Biological resources)及其多樣性為經濟提供了關鍵資源與服務,並在支持生命維持系統(life-support system)和生活品質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保存生物多樣性是永續發展的基石。改善進展的衡量指標包括受脅物種(threatened species)、 保護區、森林資源和地表覆蓋變遷計畫(changes in land cover)。
1.儘管保護生態系已成共識,但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仍日增。
2.與此同時,所有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內的保護區面積都有增加,涵蓋平均16%的土地和25%海洋。相較之下,全球則涵蓋13%土地和17%海洋。
3.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主要驅動因素為土地利用和地表覆蓋變遷(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土地退化(land degradation)和基礎建設發展。
4.雖然自2004年起,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內的自然與半自然地區維持不變,但棲地破碎化(fragmentation of habitats)仍是一大隱憂。
5.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成員國佔有全球27%的森林。儘管許多國家對森林資源採永續經營,但許多森林能面臨退化、破碎化與變更土地類型的威脅。

三、結論
要求對氣候變遷和其他環境議題採取行動的輿論壓力正與日俱增,但目前卻仍缺乏一個長期、具連貫性且能有效降低負面環境衝擊(environmental impacts)的政策。為了制定出有效政策,就得仰賴可靠的資訊,所以政府、決策者和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必須知道自己的國家在當前、未來以及和其他成員國相較之下的進展狀況如何。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和各國及國際夥伴密切合作以改進環境和永續發展相關資訊品質,同時支持成員國能夠持續專注自身進展、改善自身的環境資訊系統並產生出可靠且連貫的環境指標。
張子祥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