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能源科技> 海上風電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海上風電的社會-經濟影響研究 Socio-economic Impact Study of Offshore Wind
2020/07
QBIS DENMARK
https://winddenmark.dk/sites/winddenmark.dk/files/media/document/Technical%20report-Socioeconomic%20impacts%20of%20offshore%20wind-01.07.2020.pdf
一、前言:
30年前丹麥安裝了全球首座商業運轉的離岸風場,迄今該國仍是離岸風電的領導國家,建構起完整的產業價值鏈。過去十年離岸風電經歷重大轉型,在產業規模化後,全球能源買家對於價格下修的需求浮現,能源公司與離岸風機製造商成本管理壓力也隨之增加。因此,促使能源買家與各國政府反思,應將供應鏈焦點由跨國拉回在地,致力於提升在地自製率(local content),以期綠色能源產業開發能與當地就業機會接軌。

除了增加職缺,丹麥新一代離岸風場將格局再提高,將活化過去的製造、安裝與運維等經驗,來協助其他有意願發展離岸風電的國家。風場投資案可為風場在地港口引入新的對內投資與促進當地供應商產業升級。例如:丹麥離岸風電龍頭沃旭能源(Ørsted)在2020年9月22日舉行大彰化離岸風場運維中心動土典禮,在台中港打造運維基地,力拼台灣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在地化。沃旭能源除了是全球最大離岸風電開發商,也代表丹麥在離岸風電領域深耕佈局的成果。

再者,全球最大離岸風電市場英國,在地自製率的議題引起高度政治關注,該國從2019年開始執行新「產業政策」(Sector Deal),規劃英國離岸風場的在地自製率從目前的50%,逐年提高到2030年的60%。此外,該項政策也宣示離岸風電產業應更深入在地,提供多元化就業環境,例如:離岸風電的女性工作者比例應達33%,並結合產官學資源強化青年人口就業訓練。 而台灣已就在地自製率制定硬法(hard law),明文規定離岸風電開發商需使用在台灣註冊的船隻來進行安裝與離岸風場相關服務,以促進離岸風電產業發展在地化。

二、離岸風電邁向產業深化
丹麥離岸風電產業自風場開發、興建、運維到除役已樹立完整的價值體系,而新一代離岸風場以成為國際離岸風電樞紐為目標,將技術、經驗與知識傳承他國深化產業效益。離岸風電產業的供應鏈中,港口聚落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是支援離岸作業、後送物流服務與運維的中繼站。

然而,在地產業聚落成形並非一蹴可幾,該報告指出離岸風電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一組動態的歷程,並以丹麥離岸風電港口做為案例研究,以「雪球模型」(the snowball model)由小到大,來比喻離岸風電運維港口從無到有,由單一投資案深化為國際離岸風電樞紐的過程。

過程分為五大階段:(一)準備(二)執行(三)轉變(四)國際化(五)轉型。第一個小雪球在「準備」階段成型,當雪球推移到下一個階段時,若在地價值與資源凝聚越高,雪球就越大,代表港口經濟的轉型力道越強,以下分別概述。

五大階段如下:
(一)準備:當地港口將進行大規模前置作業,以符合未來離岸風電廠商的投資需求;臨港社區需升級在地基礎設施(像是鋪設適用道路或停機坪)與強化本地供應商的離岸風電專業。該階段的風險在於前置作業投資變數大,還要面對來自國內/國際港口安裝和運維合約的激烈競爭。

(二)執行:當港口成功吸引到離岸風電開發商投資後,即從準備階段邁入執行,在安裝和維運期間將為港口本地帶來固定500萬歐元(一次性安裝合約)和50萬歐元(維運合約/年度)的獲益。本地供應商在該階段的參與程度越高,後續有的影響力就越大。主要構件和次要構件的供應商,若能藉此深化投資和產業經驗,單次離岸風電投資計劃將升級為長期市場機會。

(三)轉變:當在地供應商已能負荷執行階段所需的供應量時,該離岸風場開發案將轉型為對內的多項投資組合。這些在地產業投資不僅能滿足離岸風場,也可以提供給需要相關設備料件的其他產業。重要的是,在前一階段中所累積的經驗都是推移進入下個階段的重要能量。再者,離岸風電前期成本高昂,若能成功到達轉變階段,代表內部投資穩定,本地港口將開始獲益。

(四)國際化:當離岸風電主要與次要產業部門在地供應鏈成熟,走出依賴內部投資的格局,就能具備切入國際化市場的能力。丹麥最大漁港Esbjerg的轉型即是最佳實例,由漁港蛻變為離岸風電港,再深化為國際離岸風電樞紐。當地供應商在十年間打入全球離岸風電供應鏈,也妥善利用原有的石油、天然氣產業資源。與他國離岸風電產業競爭則是國際化階段的重大挑戰,港口產業聚落在安裝與運維供應鏈的成本管理壓力將更加劇。

(五)轉型:雪球模型的最後一個階段是轉型,代表港口已成功將初期投資轉換為長期而連續的對內投資,且在地供應鏈也能整合到全球離岸風電供應鏈中,轉型契機為離岸風場仰賴高門檻專業技術,港口在地產業生態已趨於穩健。該階段的挑戰是確保當地供應鏈穩定,加強成本管理和有效降低成本
,以開拓更廣大的市場。

三、運維實例:沃旭能源在英國Humber地區投資對當地的影響
離岸風電港口除了是產業關鍵樞紐,更提供沿海社區就業機會與創造產業聚落價值。根據英國「開放政府授權條款」(Open Government Licence, OGL)所公布之「英國離岸風力發電產業政策」研究,離岸風電的區域性聚落早已出現,除了與風場的地緣優勢,還需具備扎實的製造業基礎,或是自離岸原油與天然氣開發商轉型。

沃旭能源的前身是丹麥石油與天然氣公司,從化石燃料公司成功轉型為離岸風電產業龍頭。在2015年的研究中,沃旭能源詳細檢視了Humber地區離岸風場港口服務對當地的影響。跟許多沿海社區一樣,位在Humber地區的的港口城市Hull在近數十年中面臨嚴峻挑戰,專業技能疲弱、人口成長緩慢、製造業職缺銳減,失業率提高致使整體經濟下滑。
該研究估計,隨著離岸風場開發,自2013年至2019年在60億英鎊的新離岸風電場投資中,Humber地區的企業和員工將可獲得約10億英鎊的收入。在2015-2020年,沃旭能源離岸風場在該區估計每年將創造1600個就業機會,而從2020年開始,透過運維活動還能再創造500個長期在地職缺,像是:後續簽下的安裝合約提供Humber港口穩定的人力資源需求。如此一來,除了提升在地就業率外,更能引入外部投資金流,西門子(Siemens)在Hull市即投資了3.1億英鎊的風機工廠,為在地供應商注入新商機,連帶輔導在地產業升級,同時強化私人企業信心。

四、離岸風電產業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一)離岸風電港口將成為在地經濟發展的樞紐
由上述雪球模型與運維實例中可知,離岸風電港口的開發見證了周邊環境、當地社會經濟和產業需求的發展歷程。隨著離岸風場規模與技術迅速成長,離岸風電港口亦將與時俱進,應持續升級基礎設施來滿足風機大型化趨勢。而臨港條件越成熟的港口,則有優勢成為「固定港口」(fix ports),這類港口具有足夠的空間、功能、基礎設施和腹地支持,區域功能健全,離岸風電開發人員能在港區內進行完整活動。
(二)安裝與運維(運轉與維護(O&M))創造在地核心價值
根據IRENA資料,離岸風電零組件生產階段的勞力密集度雖居冠(58%),但供應鏈掌握在特定國家(像是:丹麥),擁有製造端產業在地化優勢。而離岸風電場的安裝和運維階段合計佔總(直接)工時的三分之一以上。一座離岸風場的生命週期長達20至30年,除了製造流程在陸地執行外,運輸、安裝與運維都在海上進行,而運維港口聚落的完整度關係著後續風場能否完善運轉,像是發電效益與能源安全。值得注意的是,離岸風場安裝與運維的人力需求,將離岸風電產業發展的動力,直接回饋在風場所在國(host country)就業率之提升。運維階段承包商和供應商將提供直接與間接在地工作,因此倘若風場所在地產業尚未具備製造能力時,安裝和維運階段將成為當地經濟利益的主要動力,

五、結語
離岸風電為我國綠色能源核心發展項目,從草創初期2012年2月核定「千架海陸風力機」計畫,以開發陸域風場為前導,再蓄勢發展離岸風電。並在2017年通過「風力發電4年推動計畫」,規劃短期厚植推動基礎,來提高風機國產化比例與自主系統技術。在2019年離岸風電國家隊成軍,延續政府以國產化與建立本土供應鏈列的重要政策目標。

由於政府深耕在地供應鏈的政策方向,有助於穩定內部投資,與推升產業聚落的發展,因此,自扶植離岸風電在地產業聚落的歷程中,台灣可借鏡丹麥從產業在地化出發以推移雪球的能量成為國際主要風電樞紐的經驗。
陳霈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