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第16版
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第16版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1: 16th Edition
2021/01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http://www3.weforum.org/docs/WEF_The_Global_Risks_Report_2021.pdf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發表的《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回顧了2020年這充滿了全球疫情、經濟衰退、政治動盪和持續惡化的氣候危機的一年,同時還探討了國家和企業如何應對這些風險。就全球風險觀點而言,報告指出未來十年發生「可能性」( Likelihood)最高的風險前10名包括:極端天氣(extreme weater)、氣候應對行動失敗、人為環境破害,傳染性疾病、生物多樣性喪失、數位能力集中(digital power concentration)、數位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國家間關係破壞、網路安全失效、民生危機(Livelihood crises)。而未來十年將產生最大「衝擊性」(Impact)的風險,排名依序是:傳染性疾病、氣候行動失敗、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生物多樣性喪失、自然資源危機、人為環境破壞、民生危機(Livelihood crises)、極端天氣、債務危機和IT基礎建設崩潰(IT infrastructure breakdown)。2021年全球風險報告的主要的重點簡述如下:
一、疫情影響下被毀壞的未來
新冠疫情的直接人力與經濟成本非常高,除了讓人類在降低全球貧窮與不平等的多年努力受到挫敗,同時還會使原本在疫情前便已相當薄弱的社會凝聚與全球合作進一步受到破壞。全球疫情可能會造成全世界突然面臨社會互動中斷、數位落差擴大、市場與消費者行為驟變、教育與工作喪失,以及民主與國際關係遭遇挑戰等困境,而為個體和集體進步製造出新障礙。因此,「數位不平等」、「青年幻滅」與「社會凝聚侵蝕」都是全球風險感知調查最新列入的重大短期威脅。
因危机而加剧的结构性裂痕也可能使复苏產生严重的失衡,數位飛躍(digital leap forward)將會造成擁有技術與缺乏技術之國家間差距擴大的風險遽增。所有世代與團體都會受到新冠疫情危機的影響:老年人口原本就是全球疫情下的最脆弱群體,而年輕人口則面臨到社會易行性(social mobility)、心理健康壓力、經濟前景不確定與地球環境持續退化等的新障礙。目前全球經濟正陷入承平時期的最重大危機中,全球產出在2020年預期將縮減4.4%;與之相較,2008~2009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只不過縮減了0.1%。經濟的衰退預期將會造成許多國家國內不平等的增加,疫情之後不均衡的經濟反彈更是會加劇不平等。全球疫情對於民生也造成了毀滅性衝擊,對於那些毫無儲蓄、失業或者遭遇減薪的人更是首當其衝。光是在2020年第二季,全球就有相當於4.95億份工作的工時損失,占全球整體勞動力的14%。

二、數位包容性的障礙
新冠疫情使得電子商務、線上教育、數位醫療與遠距工作等迅術發展,因此加劇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範圍與速度。這些轉變在疫情結束後,仍將持續大幅改變人類的互動與生計模式。儘管這些改變將對社會帶來巨大助益,例如從在家工作(telework)到疫苗的快速發展等,但同時也會加劇並創造出許多不平等現象。「數位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因此被列為未來兩年內世界的嚴重威脅中排名第七的長期風險。
目前已生成的資料量將加劇數位偏見(automating bias)的風險,且預期到了2025年資料量還將擴大到近四倍。龐大的資料量將會降低將演算法運用在惡意或操控目的上的成本和困難度,因此個人與非政府團體現在能更有效率、更快速和更有機會接觸到可散播危險內容的演算法。此外,由於對個人或小團體的追蹤或起訴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因此相關單位並不容易阻止錯誤訊息的傳播。在2017到2019年間,估計經歷過惡意團體針對社群媒體進行組織性操弄的國家就增加了150%。
新冠疫情發生前,自動化便已重塑了勞動市場,疫情發生後,引發的經濟危機與數位飛躍進一步縮減了讓勞工進行技能再造與技能提升的預算和時程。依照世界經濟論壇的未來工作報告(Future of Jobs Report)的估計,自動化將在五年內取代8500萬個工作機會。目前快速轉向遠距工作的趨勢,預期將產生長期的生產力提高,但也可能創造出知識勞工與無法進行遠距工作且缺乏數位技能的傳統勞工之間的差距。

三、在疫情時代中失去機會的青年
所謂的疫情世代(pandemial)正好就是目前處於約15到24歲的年輕人,他們剛步入青年期時,正好爆發2008年金融風暴,而在剛過完青年期時,又遇上全所未見未見全球疫情的開始。他們將面臨教育、經濟前景和心理健康的重大挑戰。這個世代的前景原本就已因環境退化;性別、世代間、經濟與種族等不平等的加劇、程度不一的暴力,以及科技驅使的產業轉型所導致的社會破壞(social disruption)而處於相對劣勢。數位飛躍雖然會給部分青年帶來新契機,但絕大多數卻得面臨在就業冰河期中進入職場的困境。
2020年便已看到全球教育體系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在全球疫情的首波封城後,就有80%的學生無法上學。儘管世界各地都開始改採透過電視、廣播和網路遠距教學,各區域卻呈現極大差異,全球至少有30%的學生缺乏參與數位與廣播學習的科技工具。學校停課加劇了社會間與社會內部的青年不平等,而處於社經地位弱勢的年輕女性受害尤為嚴重。在家就學和在家就業會增加家庭壓力,以及針對青年的暴力發生機會。而在學校能提供營養午餐與安全場所的地區,停課也使得學生暴露在童工、受組織犯罪引誘、人口販運與槍枝暴力的陰影之下。雖然許多經濟體都已從2008-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復甦,但是受到經濟大衰退衝擊最深的國家卻從未真正復原,因此全球的青年失業現象自2008年便呈現增長趨勢。此外,應對新冠疫情的相關政策更加劇了青年工作者的邊緣化,在許多經濟體中,他們也是最先因封鎖而失去工作的人。全球經濟在2020年第二季又面臨急速下跌,更是對青年的收入造成不成比例的巨大衝擊。

四、中等強國的困境:在數位落差中求生
中等強國(middle powers)是指缺乏超級強國之國力,但仍能在國際關係中扮演具影響力角色的國家,這類國家不管是以個別或者集體形式,都具有能凝聚出一個更穩定、永續且建立在合作基礎上之權力平衡的潛力。中等強國在全球國內生產毛額所占比重,遠超過美國和中國大陸的總和,但倘若維持著目前的趨勢,中等強國會在最需要國際協調的時刻,卻因為了強化自身復原力以應對危機而失去作用。全球風險感知調查反映了此一不祥前景:將「國際關係破裂」、「國際衝突」與「資源地緣政治化」都預列為在中期成為全球嚴重威脅的幾個項目。
新冠疫情危機正凸顯出國際體系中的薄弱節點和脆弱聯繫之所在。關鍵趨勢顯示出,以共同規範為基礎的多邊主義將會進一步弱化。美中兩強間熱化的競爭態勢,讓具有地緣政治影響力的顛覆工具更常被利用,加上益發強烈的國族主義烈火,使得全球秩序由原本的基於規則朝向基於國力傾斜。新上任的美國政府或許會試圖找出能夠與中國大陸合作的領域,例如氣候變遷與應對全球疫情,但就長期來說,美國與盟邦運用「集體槓桿力量」對付中國大陸,將會強化這個競爭態勢。
錯誤訊息、網路攻擊、針對性打擊(targeted strikes)與資源攫取等情況都正在升溫,全球疫情凸顯出政府如何藉由對其它國家做出指控來操作陰謀論以做為地緣政治武器;國家與非國家行為體(non-state actors)都同樣會進行更多危險的網路攻擊,同時這類攻擊也會越來越複雜;地球的暖化將創造出新的地理現實(geographic realities),例如北極航道,它將會激起新一波的資源競爭。這種種的擔憂將會為全球貿易和商業環境創造新的困境,為原本就疲乏的全球經濟成長增添危機。正當許多政府尋求維持其脆弱的國內政治與社會穩定之際,經濟下行(economic downturn)更會加速大幅的轉向內需(pivot inward)。全球風險感知調查因此將「民生危機」(livelihood crises)與「長期停滯」(prolonged stagnation)列為重大的短期風險,同時經濟議題在五大中期風險中就占了四位。在許多國家,無論其國內採何種治理方式,國族主義衝動(nationalistic impulse)都會與疫情所導致的權力集中並行發生。國家在2020年所做出的政策決策,可能都會在疫情結束後延續下去,讓部分政府能採取鎮壓手段來控制不滿人群,並讓具專制傾向的執政者繼續追求更廣泛、長期的議題。

五、不完美的市場:一場無序的產業震盪
源自於新冠疫情的衝擊與政府的激勵措施,一場變幻無常的產業震盪正威脅著全球的商業全貌。原來的保護主義、技術轉型與社會不安,加上許多其他不良趨勢都已在多年來擾亂著經濟活動,而新冠疫情更是火上加油。正當企業尋求減少疫情影響之際,許多國家的企業生態系還面臨著僵化、產業退化或加速創造性破壞等風險。優柔寡斷或遭到誤導的領導者更可能會使這樣的趨勢加速惡化,造成全球經濟的震盪,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失序的產業震盪將導致已開發經濟體的經濟停滯,並讓新興或發展中市場失去潛力,擴大小型與大型公司間的分歧,並造成數百萬的小企業倒閉。
疫情的爆發強化了國家必須維護國家經濟福祉的天責,企業無論是生存或是復原都非常重要,而除了在後疫情時代生存或復原的壓力十分巨大之外,國家還必須留意國家安全議題。政府如何減少新冠疫情所帶來的損失,同時要如何提出面對未來之激勵配套措施的種種挑戰,都將形塑出個別企業在將來必須面對的風險。
微中小企業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最深最大,它們往往是一個國家中雇用人數最多的雇主,就以中國大陸為例,微中小企業便雇用了近八成的勞工。但中國大陸有約18%的企業,在2020年2至5月間倒閉。反觀美國,雇用人數少於500人的企業,有20%在2020年3至8月間倒閉。
多數在首波封城中倖存下來的微中小企業,仍需依靠政府的援助,原因是持續的封鎖禁令與消費者信心不足所致。由於貿易保護主義趨勢的加劇,部分國家會轉向內需市場以強化自給自足並保護國內工作機會,因此全球商業環境成本會增加,同時會出現越來越多的不確定因素。
新冠疫情的封城也加速了由第四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數位實體混搭(digital-physical hybridization)潮流。全球的企業幾乎在一夜之間就面對著必須強化自身的數位化存在(digital presence)以求生存與適應的挑戰。多年來的數位轉型計畫,在短短數週內便已施行成真。當其他行業仍在掙扎求生時,大型科技公司在後疫情時代反而會變得更強大,有更多樣的營收來源與更驚人的投資能力。雖然目前並不清楚政府與社會是否能夠容忍少數財力堪比多數國家的大型企業掌握著巨大優勢,不過就中期來說,全球風險感知調查將「技術治理失效」(tech governance failure)列為最嚴重風險。

[結論]
儘管有許多決心、合作與創新的卓越例子,多數國家在疫情期間仍只能掙扎地進行危機管理。雖然在目前要提出明確教訓為時尚早,但該份2021全球風險報告仍從四個面向來探討全球對於新冠疫情的準備程度:機構職權(institutional authority)、 風險融資、資訊蒐集與分享以及設備與疫苗。接著再檢視國家層級之反應,並從五大領域汲取教訓:政府決策、公共宣導、公衛體系能力、封城管理與對弱勢群體的財務援助。新冠疫情的經驗揭櫫了四大治理機遇以強化國家、企業乃至國際社會的整體復原力,包括制定分析框架,對風險衝擊採系統性分析、投資突出的風險大師(risk champions)以鼓勵國家領導與國際合作、改善風險溝通並打擊錯誤訊息,以及探索在風險準備方面新的公私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張子祥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