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新冠肺炎時代的科學、技術與創新
新冠肺炎時代的科學、技術與創新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in the Time of COVID-19
Caroline Paunov, Sandra Planes-Satorra, OECD
2021/02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https://doi.org/10.1787/234a00e5-en
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234a00e5-en.pdf?expires=1613706588&id=id&accname=guest&checksum=4F605DEFD01842F4BB0693F16DB9A94D
自從2019年底爆發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以來,除了對於全球健康造成威脅以外,也使得社會、經濟隨之動盪不安。對於科學與技術的挑戰,主要來自於對疫苗與疾病治療的需求大增,以及因社交距離所帶來的間接衝擊,許多學研機構的研究計畫被迫中斷,產業的供應鏈也被打亂,而許多數位服務與商品卻趁勢崛起,開放式科學與開放式創新的參與度也大大提高。隨著國際間科技創新參與者競相追逐研發主題的熱潮,許多政策行動也在後疫情時代展開新的序幕。

一、綜觀這些政策行動大致可分為4大類:
(一) 強調新冠肺炎的治理:國際倡議包括世界衛生組織(WHO)投入2.36億美元展開一項名為Solidarity的大型全球臨床試驗、傳染病防備的全球研究協作組織(GloPID-R)展開全球新冠肺炎聯合研究發展藍圖、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耗資13億美元在疫苗開發與製造、加速研發新冠肺炎干預療法和疫苗(ACTIV))夥伴倡議展開聯合研究與加速臨床試驗等行動。澳洲、奧地利、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紐西蘭、西班牙、英國與美國也紛紛啟動快速通關(Fast-track)的新冠肺炎相關研究計畫。

(二) 因應新冠肺炎快速創新的政策,包括控制病毒、基本補給品生產、打擊不實訊息、處理因為封鎖而產生的效應等:例如英國、加拿大、義大利等為鼓勵集合科研創新各部門跳脫框架思考所提供的快速通關開放性競爭;歐盟或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線上虛擬黑客松(Virtual hackathons) ;捷克、義大利以創新券方式鼓勵知識分享與聯合創新;韓國、中國、俄羅斯、北歐等國際合作徵求解決方案;歐盟及德國推動資料及知識分享;澳洲等針對治療物品的法規鬆綁;美國、愛爾蘭等提供研究所須基礎建設;美國專利商標局對於智慧財產權採取優先審查的策略。

(三) 改善創新政策的取向:包括應用政策設計與推動的數位工具,以加速決策並提供強而有力的實證,例如美國科學基金會、義大利大學與研究部;或是瞭解危機對於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衝擊,例如以色列的定期圓桌會議;也有的是強化公共行政方面對於目標及未來危機的因應能力,例如芬蘭的快速專家小組倡議等。

(四) 資訊處理的相關措施:包括提供即時疫情訊息的網站、快速查核不實消息的服務、與技術團隊合作開發官方聊天機器人或應用程式、善用社群媒體自己建立的事實查核機制。

二、至於新冠肺炎對科研創新活動的影響,主要包括:
(一) 疫苗開發的空前成功:主要奠基於過去對抗SARS、MERS等的成果,加上公私部門通力合作,分別針對不同階段的臨床試驗同步進行,而非過去一段接一段式的試驗,各國與國際組織也將過去對於傳染性疾病的研究成果整合,共同致力於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同時也通過緊急應用的法規,並在生產量能方面取得國際協議,以期能在法規核可後快速上市。

(二) 新冠肺炎相關診斷與治療的研發與創新:疫情期間的論文發表量大增,光是在2020年3月11日到4月22日期間,新冠肺炎治療的新進案就是過去茲卡、伊波拉及H1N1等3種疾病的15-80倍之多,國際生醫研究社群間的合作也超乎尋常的熱絡。

(三) 跨研究領域的移動與融合:對於此次危機管理的急迫,包括利用AI協助預警、診斷、治療、社交距離以及錯誤訊息監控等,促使經濟學家、工程師、心理學家以及社會與行為科學家的共同投入,協助決策者建立效率化領導力。

(四) 節約創新模式:小到新創公司利用3D列印製作吸叫器的氣閥,大如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利用產線製造呼吸機,還有許多義工組成開放資源社群投入相關研究與發展,同心協力對抗疫情。

(五) 著重在新冠肺炎的開放科學:許多流行病學、臨床、基因體等相關資料以及研究共享的倡議,還有資料分享的協議、標準、平台以及資料搜尋工具等,都因此次疫情而加速發展。

(六) 研發成果快速擴散及其在政策的應用:在14種醫學期刊發表的論文就有許多是基於數據資料的研究,同時從投稿到發表的時間也從117天縮短到60天,而同時期的非新冠肺炎相關論文則平均須要91.4天。在疫情期間,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更為普遍,線上研討會與工作坊也益發興盛,更加速了知識傳播的速度。從國際調查亦可得知,運用這些科學證實從知識到進入政府決策的腳步也較過去加快許多。

三、對於科研創新體系以及政策回應的影響
至於新冠肺炎對於科研創新體系以及政策回應的影響,可以從學研機構、企業與創業家、科研參與者、政策措施等4個角度來探討。對於科研機構而言,由於校園暫時關閉的結果,研究所須的儀器設備操作無法使用,研究人員的移動受到限制也導致交流受阻,學生受教權也因而受損,雖然以線上教學與交流活動可以替代,但是對於人力資本的建立仍有一定程度的傷害。同時要快速將實體活動轉換為線上活動,也考驗財務與時間上的成本。再加上疫情的熱潮,導致研究主題的新冠肺炎化(covidisation),威脅到研究的多元創新可能性。對於企業的研究與創新活動的影響,同樣也面臨研究設備的可及性與人員交流的問題。同時因為財務緊縮的關係,使得對於創新研發的投資更為保守,對於新創企業則更為不利,證據顯示在疫情早期便開始發現創業投資有趨緩的現象。在專利申請方面亦出現類似狀況,只有德國較為例外,疫情期間還出現短暫熱潮。

事實上,疫情對於各個國家以及科研創新系統的各參與者所造成的衝擊大小不均,甚至也可能影響到創新循環周期的各階段,包括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乃至於上市的周期。在個人層級,受創最為嚴重的是弱勢學生,其次是快畢業的研究生、臨時約聘人員與創業家等。在產業及企業層級方面,數位產業是受惠較多的領域,以分享經濟為主的平台類公司、服務業、研發密集型企業則大多因為社交距離的因素而受創較深。由於病毒迅速在全球傳播,地域性受創的差異主要受到產業結構的影響,以觀光為主的區域受創最為嚴重,而低收入的開發中國家,則在此波疫情成為新的貧戶。

因應疫情的政策措施普遍以刺激經濟為重點,包括美國「新冠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韓國新政」、「法國重啟計畫」等,其餘包括澳洲、德國、尼德蘭的彈性研發補助計畫,或是英國、德國針對高教機構與研究人員的短期協助,加拿大與英國也推出保障研究工作與研究計畫的措施,英國、法國、德國針對創業家及創新型公司推出協助募資的措施,愛爾蘭也以創新券協助企業培訓或經營諮詢以渡過難關。

四、小結
儘管各國政府針對新冠肺炎的公共衛生危機以及後續造成的社會經濟衝擊提出各種緩解對策,但各界仍提出許多質疑,包括這些科研創新措施是否發揮最佳效用、國家與國際的肺炎相關研究是否妥善協調、開發出的疫描是否能規模化量產且能迅速而公平的分配到各國以及各階層、科學顧問與溝通流程是否能有效管理此波疫情並得以適用於未來。關於這些疑慮目前上難以下定論,還須要更多數據支持正、反面的說法,文中有較詳細的說明可供參考。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