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第17版
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第17版 The Global Risks Report 2022: 17th Edition
2022/01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https://www3.weforum.org/docs/WEF_The_Global_Risks_Report_2022.pdf
經過COVID風暴的洗禮之後,疫苗施打的進度讓各國經濟復甦的腳步更加分歧,也讓社會與地緣政治更加分化。在全球風險認知調查報告(Global Risks Perceptions Survey)中,受訪者對於未來3年的展望,41.8%認為持續變動中,只有10.7%認為復甦會加速。本次風險調查結果,認為未來10年全球最嚴重的風險排名依序為氣候行動失靈、極端氣候、生物多樣性流失、社會凝聚瓦解、生計危機、傳染性疾病、人類環境破壞、天然資源危機、債務危機、地緣經濟對抗。而這些風險更是環環相扣,且在新冠肺炎的衝擊下,衍生出更複雜的危機。雖然國際間紛紛利用人工智慧、太空探勘、生物多樣性保育等措施試圖減緩衝擊,但是短、中、長期的隱憂仍將陸續浮現。

從全球的脈絡來看,新冠肺炎將仍持續,且因為抗生素使用增加,也同時造成抗藥性微生物猖獗,包括瘧疾與肺結核等疾病再度肆虐。貧窮、疫苗接種率低的國家也因為勞動力減損而導致經濟更加不振,先進國家即使就業回復到疫情前的水準,但經濟復甦力道也因供應鏈斷裂而受重創,同時也造成另一波經濟移民浪潮的興起,更遑論社會凝聚力下降、某些國家破壞全球整合、地緣政治情勢緊張,氣候行動也宣告失靈。唯一正向的衝擊是數位化腳步加快,卻也衍生出新一波的資訊安全風險增加。太空將因為處理氣候以及通訊的角力,而成為全球分化的新戰場,亟需時間找到新的共通利益及永續管理方式。因此,社會經濟最值得關注的議題是因經濟復甦分歧造成的不平等裂痕加深,亟待良好的經濟社會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來修復。

雖然疫情蔓延導致生產停擺,溫室氣體排放看似放緩,但是在疫情趨緩後的經濟復甦,將帶動另一波消費需求的增溫,氣候問題仍不容小覻。有賴政府與民間企業共同努力,以ESG導引投資,重塑金融與經濟樣貌,但是來自市民與企業的外部性與去碳成本等利益糾葛,勢必將使得綠色轉型更加複雜化,導致氣候行動的延遲或參與意願降低。氣候轉型的失序對各國家及各產業的衝擊不一,短期會因為能源議題影響國家安全及能源價格的波動,進而影響勞工就業及進一步的投資,對經濟與社會的衝擊取決於國家的政策意願、經濟結構、解決問題的技術能耐,而有不同的發展步調。畢竟利用生物技術或地球工程來解決碳排放問題,是相當耗費銀彈的解決方案。對各利害關係人的衝擊,也將視轉型能力而各異,很顯而易見的是不平等差距將更擴大。

隨著數位時代來臨,幾乎所有的公共服務、商業流程到例行的雜貨採買都可以在網路完成,迅速進入去中心化3.0的模式,伴隨而來的是更複雜的網路犯罪樣貌。網路犯罪所帶來的危機不再只是財務損失,還會危及關鍵基礎建設、社會凝聚、心理健康等。在未來進入無所不聯的世代,加上各種虛擬加密貨幣的演化與流通逐漸普及,網路勒索軟體在2020年便暴增4倍之多,勒索軟體即服務(Ransomware as a service)的商業模式,使得非技術罪犯也能發動網路攻擊。更嚴重的是集結暗網的各種犯罪行為,讓網路脆弱性逐漸升高,使得網路安全失靈將成為繼肺炎疫情之後的一大新興挑戰。在區域性調查中網路安全失靈在東亞太平洋與歐洲的風險排名第5高,在紐西蘭、澳洲、英國及愛爾蘭更是高居第1。其所造成的後果是產生數位安全鴻溝,對個人而言,在網路使用率高的國家,即使各種過濾工具的推陳出新,也很難抵擋各種網路犯罪;對國家而言,保護關鍵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是首要任務,教育民眾資安意識也非常重要;對企業而言,必須提高ESG意識來推動穩健系統的治理,建立網路韌性,以免於財務損失或供應鏈中斷。未來在網路3.0時代更需要各方參與者的合作,倡議區塊鏈、AI、量子運算等新興技術,來提高網路安全性。

區域經濟貧富差距過大、氣候變遷、政治衝突等因素,使得過去10年來的國際移民從2010年的2.21億人增長至2021年的2.81億人,許多是非自願性移民,而氣候因素更是造成移民加劇的主要因素之一。國際間甚至認為難民與移民潮才正要開始,甚至預估到2050年氣候難民將達2億人。由窮國移往富國的移民並非只對移民者有利,富國也能因為這些移民得到勞動力的協助,進而獲得經濟上的利益,但是也可能衍生出許多經濟與社會安全的疑慮。移民對經濟面的影響,特別是在肺炎疫情後導致供應鏈中斷、缺工,或是機器人自動化等各種衝擊,都可能導致海外投資及進出口貿易的改變,而移民員工的減少也可能導致外匯或本地消費的降低。

對於移民或難民的移入或限制很可能引發人道主義的危機,弱勢族群將導致不平等問題擴大,讓社會更加分裂或讓犯罪組織、恐怖份子有機可乘。甚至因為跨境問題,造成地緣政治的緊張,引發鄰近國家的風險升高,而難民移入國家也可能將此作為政治上的操作工具。因此,移民的問題對於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包括移入國以及移出國的百姓、政府、企業都造成極大的挑戰。到2020年全球有超過400萬無國籍人士,創10年來新高,無論在經濟或社會被孤立的結果,都將因為社會福祉或個人自由的干擾,而讓百姓感到人權被侵犯。對政府而言,原籍國如果過分仰賴移民的金錢匯入可能更為腐敗,目的國也為移民政策鬆緊的治理問題感到頭痛。對企業而言,雖然可以解決缺工問題,也能將原籍國作為品牌與市場擴張的手段,但也可能陷入本地工會反彈或對移民不夠照顧的兩難。

地球太過擁擠競爭之後,太空便成為爭相發展的處女地。過去投資太空大多是公部門的任務,近10年來越來越多企業加入太空戰場,特別是在衛星服務方面的角逐,而政府也樂見企業幫助國土領空的擴張,特別是在低地球軌道 (LEO) 或中地球軌道 (MEO)增強其軍事防禦的展現。近10年來相關倡議、天使資金、創投、新創以及研究團體不斷湧入,使得衛星發射系統的成本大幅下降,因而帶動周邊小衛星的多樣性發展,無論對高光譜遙測、能源產生、製造業、礦業或觀光,都帶來新的商機。而最大的成長來自於地球上的數位串聯,例如消費者的頻寬。對國家來說,軍事與政治上的利益更甚於商業與科學,許多強權國家如美國、日本、俄羅斯、英國、中國、法國、德國、印度及北約組織、歐盟等也積極佈建太空基礎建設,並在2030年前至少新增5個太空站,美國等國也積極在更多星球開拓更深度的研究。先進國家在國家級法規下,對特定軌道的權益主張將擁有先行者優勢,最後軍事武力將取決於航太相關技術的發展強度。

在太空中有越來越多且多元化的參與者,將使得各種磨擦加劇,亟待更有影響力的監管機制,以免過多太空垃圾產生凱斯勒級聯效應。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理工具,而治理方面的差距也將導致武器競賽的可能性升高。對民眾而言,在數位服務及未知的環境問題影響層面較大;對政府而言,這些太空預算可能造成財政壓力、人才爭奪、軍事較勁;對企業而言,隨著太空商業活動增加,風險資金湧入,恐產生排擠作用,甚至最後泡沫化。在競爭激烈的太空需要強有力的治理,有賴主要國家之間的多邊協議來建立太空規範,將有助於技術實現與商業應用。

在新冠肺炎肆虐2年之後,2021年許多國家再度陷入確診人數暴增20-40倍的危機當中,疫苗的供應不及使得窮國與富國之間的鴻溝又更加深,各國紛紛針對檢測、追蹤、隔離、疫苗施打等措施進行檢討,建構穩健的生態系來維護社會信任與復甦彈性成為政府當務之急。在政府端建議著手方向包括:從以透明、實證分析導向的決策找到風險控管的關鍵平衡點、調節快速變動的生態系中相互衝突的監管和執法挑戰、建立妥善的數據分享機制來確保商業利益及國家安全。從企業端來審視,大公司著重在供應鏈中斷造成的衝擊,小公司也應多思考接續的影響,應該同心協力為每種產業建立最佳作業規範,甚至積極參與大規模的公共政策。在社群方面也可作為學界與政策的橋樑,共同建立恢復彈性。

基於過去一年的挑戰,世界經濟論壇及兩個主要風險社群訂定5個從洞察到實際操作面的建議,包括:1.對於損害核心目標的風險進行扎根研究,引入更多工具進行方案設計。2. 檢視更廣泛的生態系供應中斷所造成的漏洞並加以解決。3.接受更多元化的復甦策略。4.串聯其他目標共同致力於復甦彈性,例如縮短供應鏈可以同時符合淨零策略且降低地緣經濟發展的風險。5.瞭解復甦彈性是一個旅程而非終點,必須時時檢討與修正。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