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生醫健康> 2022年全球健康照護展望
2022年全球健康照護展望 2022 Global Healthcare Outlook
2022/01
Deloitte
chrome-extension://efaidnbmnnnibpcajpcglclefindmkaj/viewer.html?pdfurl=https%3A%2F%2Fwww2.deloitte.com%2Fcontent%2Fdam%2FDeloitte%2Fglobal%2FDocuments%2FLife-Sciences-Health-Care%2Fgx-health-care-outlook-Final.pdf&clen=10747408&chunk=true
一、前言
全球新冠肺炎患者高達兩億七千萬人,死亡人數也高達五百萬人,而其中又以弱勢族群影響最鉅,許多貧窮國家的疫苗接種率低於 5%,需要已開發國家提供230億的資金協助貧窮國家,有鑑於新冠疫情,公共衛生跟醫療系統的改革迫在眉睫,相關人力訓練也迫切需要,總結來說,全球衛生有六大議題/挑戰必須更多決策者去處理,包括(1) 健康平等 (2) 環境、社會、與公共治理 (3) 心理健康與舒適 (4) 電子化轉型以及醫療服務 (5) 醫學研究的未來 (6) 公共衛生再造。

二、健康平等
促進健康平等是醫療體系重要的工作之一,除了確保每個人都有均等的機會接受醫療服務,也要確保每個人都能有良好的生理、心理、情緒、靈性跟社會健康,達到最好的發展,本報告指出三個健康不平等的主因,包括系統性的缺陷、誤差或者不均,導致許多健康不平等的現象發生。
結構性的問題主要是跟貧窮有關,許多極度貧窮的個人或者國家,本來就無法獲得足夠的篩檢和醫療服務,在新冠疫情間受創更嚴重,加上氣候暖化影響西非和南亞國家甚鉅,許多國家的負債高築,而新興的遠距醫療因為病人隱私問題,也沒辦法快速擴展,因此本報告建議要以優先照顧弱勢族群為先,避免疫情後健康不平等問題更嚴重。

系統性的問題跟文化、歧視、偏見等有關,比方說有些國家的黑人因為種族其實而無法獲得醫療服務,歧視也導致精神或心理問題,在高收入跟低收入國家,也常見性別不平等,因為長期的歧視,導致許多人對於醫療體系不信任,在推廣預防醫學或者科學研究時,也可見有些族群的參與人數偏少,弱勢族群寧願相信自己的家人朋友,也不相信專家說的話。

因為歧視或者偏見導致暴力、失業、營養不良、無家可歸等種種問題,短期來看影響個人,長期來看卻會影響整個社會,需要跨單位跟跨領域的合作,來剷除這些不平等的起因,縮減主流跟弱勢族群間的差距,提供一個更友善弱勢族群、更能促進健康平等的系統。
針對健康不平等的議題,專家們建議有四個工作項目,包括組織、財務、社區、和生態系統,比方說組織要創造一個以平等為主的文化,並且利用獎勵制度去鼓勵促進平等的服務,還有必須投資在可以促進健康平等的單位跟組織,讓醫療跟非醫療單位都受利於這樣的投資。

三、環境、社會與公共治理
我們的環境對公共衛生也有很大的影響,因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極端氣候跟天然災害層出不窮,不但直接影響人體健康,也造成許多社會經濟損失,目前比較具體的應對策略包括減碳計畫 (減少醫療系統的碳足跡),減少水的使用跟增加垃圾回收再利用,正確回收醫療廢棄物,以及使用綠能源。其次,當民眾受天然災害影響時,也能有其他方式可以獲得醫療服務,或者發展能夠針對緊急災害的醫療救助系統,以大量減少損失的幅度。

四、心理衛生
心理衛生問題不單是健康問題,也反映出社會層面的問題,包括憂鬱、焦慮、創傷症候群等,都跟社會環境息息相關,許多研究也指出社交媒體與心理健康、自殺傾向、或者孤獨感有關,平均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身亡,加上疫情帶來的心理壓力,需要更多政府跟雇主的關心。心理性疾病患者就醫上,可能因為對於疾病的不了解甚至汙名化,而導致延遲就醫,另外,受過訓練的心理醫師、社工、護士、復健等人力也很缺乏,有些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軟件,可以取代人力進行心理輔導,也可避免患者因為擔心汙名化而不去就醫的問題,但是相對的軟件需要患者主動學習操作方法。其他策略包括著重在病患增能而非單純的治療,綜合直接見面與遠距醫療兩種服務,提供社區而非醫院式的服務,結合家人跟朋友等照顧者一起參與等,有鑑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各種非接觸式的服務也相當重要,可以透過遠端連線提供診斷或治療,減輕患者心理負擔,也減少患者需要到醫院就醫的複雜性。最後就是呼籲醫療服務單位可以結合心理性疾病篩檢,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五、電子化醫療服務
疫情期間許多旅行都被取消,導致供應鏈貨品不足,徵招外國籍的醫護人員也不容易,因此許多單位改採用遠距醫療或遠端服務的方式,彌補人力缺乏的問題,尤其針對一些門診或慢性病管理,可以用線上會診代替,不但方便病人不需要舟車勞頓,也能確保病人按時回診。相對應的問題則是需要經費去採購跟架設設備,而且保險要如何給付遠距醫療也還不清楚,另外,醫護人員是否需要另外的證照來操作儀器,以及如果發生技術問題,該由誰維修跟確保患者隱私無虞。除了看診服務,AI 人工智慧跟電子化產品也可以運用在慢性病管理,例如督促病患吃藥跟量血壓,而雲端大數據庫除了保障資料安全,也能提供決策分析跟跨單位資料整合。

六、未來醫學研究
數位化醫療、奈米科技、基因改造、微蛋白分析等新的研究技術,已經默默影響醫療診斷跟治療的方向,例如新的 VR 視覺系統可以協助病人舒緩疼痛感,奈米科技可以運用在修復細胞或者基因治療,基因學相關技術可以用來找出癌症機轉或者病毒機轉,以便找出對應的治療方式,其他微生物或細胞類研究也開始用來發展診斷技術或治療藥物 (包括疫苗),因為技術多元,開發新產品的種類跟速度也比以前更多、更快。

七、公共衛生再造
新冠疫情的衝擊下,凸顯公衛專業人才不足,緊急防備也需要再加強,因此包括預防、診斷、治療等面向都需要投注更多資源及人力。公共衛生是一種預防疾病、延長壽命、跟促進健康的科學,藉由群體的力量以及個人抉擇達到公共衛生的目標。由於有許多因素跟健康息息相關,包括社會經濟、居住環境、氣候變化等,加上新興科技的發展,許多國家也制定不同的計劃來應對公共衛生的挑戰,比方說中國快速發展的 5G網路,以及相關電子產品,可以應用在醫療服務、保險、藥物給付等,沙烏地阿拉伯發展一個未來城市,建構智慧型城市,完全以綠能源維持運作。因應資金跟資源的挑戰,未來公共衛生的工作需要更多跨單位合作,並且應以預防為導向,以平等為目標。
李蔚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