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2年綠色商業狀況
2022年綠色商業狀況 State of Green Business 2022
2022/01
GreenBiz
https://www.greenbiz.com/article/state-green-business-2022
一、全球净零排放现況
雖然全球各國有不同形式達成淨零碳排放承諾,但多數國家照目前執行狀況難以達成目標,若政府部門執行不力,則該責任將更多落在企業界來承擔。氣候變遷可能讓現在不採取行動的企業帶來巨大的財務成本。碳定價是吸引國家和企業轉向再生能源以降低排放的機制,但根據世界銀行2021年的報告指出,多數碳價仍低於要達到脫碳目標的平均價位,故仍須加速減少排碳才有望達成目標。
據標普全球公司(S&P Global)的調查顯示,全球主要1,200家頂尖企業中,目前只有21%符合將全球升溫限制在1.5℃的目標,38%的企業則朝著超過5℃變暖的方向發展,距離建議的1.5℃目標所需之減排量還有65%的差距。

二、綠色工作與技能的現況未來
在邁向低碳經濟的轉型過程,人才供需以及就業將有很大的變革,有綠色技能的人就業機會將大增。隨著政府及私部門的履行承諾,各種綠色技術在過去的三年裡都有大幅度的成長。過去對於技能強度要求較高的專業人員多為傳統職業,但最新發現,非傳統認定綠色專業的職業,對技能強度的需求有增加趨勢;在環境金融方面,永續性投資的投資組合經理以及投資分析師,需要瞭解氣候風險對投資的影響;在所有職業中的計畫經理、商業開發專家,對於循環經濟的技能需求提高;數位工程師須要計算如何減少基礎設施的能源負擔,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再生能源相關就業機會將誕生。
三、綠色商業的關鍵趨勢
近年來,全球見證了氣候變遷的各種衝擊,加上疫情及貧富差距等所造成的各種問題,在在顯示綠色經濟勢在必行,企業也開始倡導氣候責任、永續發展,以及透過企業供應鏈驅動永續發展與脫碳行動。關於綠色商業的趨勢,報告歸納了2022年的十大關鍵趨勢:
(一) 人力資源墊高永續競爭力:疫情打亂原有的就業市場,隨著企業追求永續社會治理的責任升高,人資專業在企業招募與培訓人才時的角色更加吃重,優秀的人資主管必須要能發揮影響力,帶動員工朝向企業宗旨邁進。根據調查,千禧世代及Z世代的員工所選擇的工作會傾向於有相類似價值觀的企業。因此,企業徵才時強調企業文化,能讓員工在日常生活與工作中瞭解如何與環境共存,並認同企業宗旨。
主要案例:德勤(Deloitte)公司推出的氣候學習計畫,以及保險巨頭AXA等公司都利用氣候學校及線上體驗來強化企業對於永續的責任。

(二) 轉售(Resale)賦予產品二次生命:轉售包括租賃及維修,雖然帶有二手產品的負面色彩,但在氣候的角色扮演中,重新被賦予時尚的意義。2020年有超過40%的Z世代和千禧世代購買了二手衣物,而2016年此一比例為23%,年輕人似乎正在推動這一趨勢。據公司統計其在美國的市場,預計到2024將從2021年的360億美元成長到770億美元,顛覆對回收二手衣市場的印象。
主要案例:Closed Loop Partners投資公司在過去5年將轉售業務轉化為成長的契機,已經讓3家公司公開上市。ThredUp公司更在2018年推出轉售即服務(resale-as-a-service)模式以來,已從Adidas、Madewell、Gap等簽署合作,取得顧客退回的商品再轉售出去。

(三) 循環經濟是成長最快的專業技能:過去企業提到的循環經濟比較傾向於標籤而非整體性策略,偏向試點計畫或內部活動,對整體組織的影響較小。隨著循環經濟驅向成熟,開始朝向設定策略、跨組織參與,並設定跨供應鏈、營運與產品的行動方案。
主要案例:飛利浦的循環經濟計畫從一開始設計、採購到商業模式,都已將循環經濟作為價值主張,並能貫穿產業上下游,透過行業的領導者,創造更大的循環經濟條件。另一個循環經濟中心的Beyond the Bag試點計畫,則結合Walmart、Target、CVS Health等領頭零售商,系統性挑戰塑膠袋垃圾,跳脫單一企業的營運。

(四) 生物多樣性已觸及底線:2021年全球68%經濟皆已取得淨零碳排承諾,相較2019年的16%,足足成長了4倍。雖然企業對生物多樣性的承諾遠較減碳要低得多,但要有效應對抗氣候危機,減碳目標必須要與生物多樣性齊頭並進。其中森林的砍伐是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威脅之一,估計每年約有1,000公頃,相當於一個維吉尼亞州面積的森林消失,估計全球在未來數十年內,約有100萬種物種即將消失,屆時將重創供應鏈或產品創新。根據研究顯示,投資自然保育可以在2030年達到減碳30%的效益。
主要案例全球約有半數經濟活動倚賴自然資源,許多自然資源重度使用者,如Natura公司的美容保養品成份多取自亞馬遜,開始熱衷於雨林保護及自然保育。Apple、Suzano等企業亦紛紛投入保育行列。

(五) 將食物設計成永續產品:食物從生產、研發、採購、營銷等過程中有許多永續手法可以介入,可形成一個嶄新的食品設計生態系統,並得以延長食品的保存。
主要案例:Danone與農產品回收初創公司Full Harvest合作,利用植物性蛋白質取代乳、肉品,或是將生產製造過程的副產品再利用,或賣相不好產品重新設計包裝,已有許多案例顯示這些作法獲得消費市場的接受並反映在公司營收。另有一些軟體平台應運而生,例如HowGood公司將環境碳足跡加入食物營養成份元素當中,透過新的系統讓影響力滲透到消費者,並以市場牽引力來改變整體產業的永續發展腳步。

(六) 循環挖礦(Mining)成為主流:現代科技不可或缺的金屬、礦物及稀土元素,對於電動車及電子領域而言可說是重中之重。由於天然原料越來越稀缺的緣故,金屬價值鏈中的廠商都已專業分工,各自從廢物流中提取可用的礦物及稀土原料循環利用,這些方法不止解決電子垃圾的問題,同時也能解決天然礦產不足的問題。
主要案例:Aurubis的銅、Johnson Matthey的鉑和Umicore的金等。汽車大廠如福斯、通用汽車等也都紛紛投入廢棄電池回收再利用的行列。世界第二大金屬和礦業公司Tinto,也開發出自廢棄物中精煉萃取6種元素的方法,在加州棚市測試的鋰萃取法,每年至少能生產5,000公噸,供應7萬輛電動車所須的鋰。美國能源部在6月也撥款1,800萬美元給8個計畫,開發出從煤廢料和煤灰場提煉稀土和其他礦物的方法。

(七) 供應鏈資料粒度變更細緻:在全球物流供應網絡的穿梭之下,溫室氣體隨之產生而排放到大氣當中。雖然近年來已有不少倡議,追蹤供應鏈的碳足跡,而且還訂定單一架構將這些計畫統整,但仍須要一個計算碳的會計系統,以更確實的方式計算產品的碳足跡,迫使供應商實施減碳計畫,
主要案例:包括製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需的電力以及減少排放有毒廢水等。其他產業如化工領域成員,包括陶氏(Dow)和巴斯夫(BASF)也開始著手制定永續發展共同守則,分享企業會員的排放資料。

(八) 真正零排放的乾淨能源:過去10年來,企業一直是推動乾淨能源的重要推手,現在更有前瞻的組織開始思考,如何讓能源使用與供應能夠即時匹配,如此才可望實現全球的氣候目標。
主要案例:Google、微軟皆宣示在2030年達成無碳能源(CFE)目標,美國政府的行政命令中也提到2030年CFE必須達到50%。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碳零實驗室發現,對於能源購買者和整體電網而言,CFE採購因為將能源的產生時間納入考量,比起標準的100%可再生能源能減少更多碳排放量,因而能加速解決再生能源間歇供應的問題。

(九) 監管機構主導企業永續發展(ESG)潮流:全球近一半的投資人開始對沒有訂出ESG具體行動的公司抽銀根,G7國家也表態支持氣候揭露,ESG 的風潮正在全球快速蔓延。監管機關亦要求基金必須揭露ESG,尤其是ESG的S支柱(S pillar)將被視為重大投資因素。
主要案例:歐盟永續金融揭露條例 (SFDR)制定統一的市場規則,參與者必須透明揭露金融產品的永續性相關資料,也強制要求資產管理公司揭露歐盟定義的ESG標準,以防止假環保企業利用資料來漂綠。亞洲許多國家的監管機構亦將在未來1至3年內強制要求基金揭露ESG。

(十) 物流走向永續道路:貨物運輸一直是高污染行業,主要污染源來自於運輸燃料,然而在監管壓力之下開始出現轉機。世界經濟論壇一向致力於倡議真正零碳目標,另一個先行者聯盟倡議,共獲得20餘國家響應,承諾建立港口之間的綠色航運走廊(green shipping corridors),將充當新興技術的試驗基地。飛行量較大的大企業也敦促航空公司多使用低排放燃料。
主要案例:亞馬遜、宜家、米其林、聯合利華等率先簽署由貨主提供零碳排船舶的協議,旨在2040年實現零碳燃料。卡車是出了名的難以脫碳,但在戴姆勒、富豪、福斯和特斯拉等車廠的努力之下,越來越堆的電動卡車將上路。最終期望讓較短的航班能以電力和氫能飛機航行天空。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