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創新驅動成長的前景是什麼?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創新驅動成長的前景是什麼?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22: What is the Future of Innovation-driven Growth?
Soumitra Dutta; Bruno Lanvin; Lorena Rivera León; Sacha Wunsch-Vincent
2022/09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https://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pub-2000-2022-section1-en-gii-2022-at-a-glance-global-innovation-index-2022-15th-edition.pdf
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GII)是由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與研究機構Portulans Institute合作出版,追蹤國家和地區層面的重大創新進展,為創新提供富有見地的數據分析,支持處於各個發展階段的國家加強其創新生態系統。GII除了是一份參考指南,更期望能夠藉由提供不同的指標,幫助政策制定者評估經濟體在地區或收入分組中的發展狀態與表現,進而成為構建和發展創新政策的有力工具。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在COVID-19、生產力成長放緩和其他挑戰持續影響的背景下,追踪全球創新趨勢,並對132個國家的2022年創新表現進行排名,揭曉世界最具創新性的經濟體,並明確指出創新指標方面的各種差距。在世界各地的專家和商業領袖的貢獻下,該報告探索了關鍵創新指標的趨勢,包括科技進步的速度、基礎技術的採用和創新對社會經濟影響。最後,特別主題將焦點關注於創新在未來幾十年對生產力、經濟成長和社會福祉三個面向的影響,並提出問題:停滯會持續下去,還是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創新浪潮重振全球經濟和生產力成長的新時代?

一、 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概況
根據2022年的GII排名可以觀察到,除了瑞士連續12年位居榜首之外,全球創新格局正在改變,無論是在創新領先的經濟體中、總體排名、收入分組或地區分組的排名都發生了變化。首先,前15名創新經濟體中,美國、新加坡、德國和中國的排名上升,中國的排名更是超越了法國,是目前排名前30的唯一中等收入經濟體,而加拿大因創新效率提高重回前15位之列。其次,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分組中顯現出創新潛力增加的跡象,除了組內排名靠前的中國、保加利亞和馬來西亞等國家之外,進入總體前50的新興創新強國土耳其和印度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亚的排名也在過去十年中有明顯提高。最後,就經濟發展水準而言,有26個經濟體在創新方面的表現高於預期成為創新實現者,其中印度、肯尼亞、摩爾多瓦共和國和越南連續12年進入名單,而印度尼西亞、烏茲別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創新表現在2022年首次超過其發展水平,顯現出創新潛力的早期跡象。另外,以地區作為劃分依據來看,北美洲和歐洲排名繼續領先,亞太地區則正在迅速追趕上前者。然而,其它地區與歐美之間仍持續存在創新鴻溝,特別是拉丁美洲、加勒比地區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差距仍需迫切關注。

二、 全球創新追踪器—關鍵創新趨勢
從科學出版、研發支出、知識產權申請到風險投資等關鍵指標趨勢可以發現,即使在COVID-19流行期間,各界對創新的投資持續快速成長,並未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影響而削減。然而,2022年疫情逐漸趨緩的同時,各地經濟尚面臨許多挑戰,諸如供應鏈、能源、貿易和地緣政治壓力等議題,為創新投資是否能持續成長增添不確定性。此外,從半導體技術進步速度、電池價格、再生能源成本和藥品審查等指標的長期趨勢,亦可以發現科技進步放緩的跡象。另一方面,雖然在科技採用方面有取得進展,但除了移動寬頻之外,滲透率仍處於中低水平。至於創新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其相關指標目前處於歷史低點,若此低潮狀況沒有停止,勞工生產力和預期壽限會顯著放緩。而就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說,未能顯示污染持續減少。

三、 特別主題—創新驅動成長的未來是什麼:生產力停滯還是復甦?
從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科技突破、發明創新的浪潮以及新技術在經濟體中有效地擴散,使得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然而,被稱之為工業革命的創新浪潮並不常見,需要長達數十年的醞釀才能發生,而因創新而驅動的快速成長也並非理所當然,是需要無數的互補條件才能在創新浪潮出現之際實現。以下總結創新浪潮驅動生產力快速成長的四個基本要素,亦是評估未來任何潛在的生產力成長的關鍵。
(一) 致力將科技前緣的技術發明轉化為能夠在市場上成功的創新。
(二) 擴展創新互補領域,使創新容易在經濟體中被各部門採用和擴散。
(三) 新興經濟體採用科技前緣創新,進而提高了世界生產力。
(四) 面臨可能降低生活水平的不利因素,生產力成長需要超過反補貼力量才能增加福利。

2022年的特別主題聚焦於創新驅動的生產力成長將如何發展。首先評估生產力成長長期放緩的嚴重程度,並闡述對創新驅動成長的未來感到悲觀的原因,以及樂觀的原因。其後,進一步著眼於兩個將來最有可能終結生產力成長停滯的創新浪潮。最後,針對未來創新驅動成長所需克服的障礙提出了商業與政策上的建議。

1970年之後,生產力成長放緩一直持續至今,雖然美國在1990年到2000年代初期因ICT革命經歷了短暫的成長,但此浪潮並未來得及擴散出去影響其他地區,甚至,放緩狀況在2008年/2009年因全球金融危機再次加劇。更諷刺的是,生產率成長下滑的同時,各界對創新的投資正在飆升,經濟學家因此推測研發方面的生產力顯著下降。前述僅適用於解釋高收入經濟體的表現,至於中等收入經濟體,其趨勢更加多樣,且充滿了衡量的確定性。

根據科技悲觀主義者的觀點,由於創新的供給減少,使其他減緩生活水準改善的因素影響加劇。首先,他們認為具變革性的想法變得越來越難找到,開發潛在新穎創新的成本也越來越高,導致科學進步速度放緩和研發生產力下降,甚至更有人認為新興科技的革命性不如過去具突破性。第二個論點是創新系統不再高效,大公司的內部研發能力隨著越來越仰賴學院研究成果而下降,因此市場創新與實驗室科學之間的聯繫被削弱,使創新創造、採用和影響的整體速度和有效性降低。最後,如投入成本上升、公共債務和人口老化等其他不利因素,讓創新對生產力成長更難產生持久性影響。

反之,樂觀主義者提出的核心論點是,創新需要時間來展開的,因為創新的擴散在每一個層面都面臨著許多挑戰。首先,他們提出持續的指數型成長是錯誤的生產力衡量標準,有學者指出工業革命時期的生產力大幅成長並非常態。事實上,過去幾十年的生產力成長率一直高於平均水準之上。此外,他們更進一步認為目前正處於創新驅動生產力繁榮的新一波風口浪尖,大型科學研究已經開始產生重大突破,其在所有領域的變革潛力和對生產力的影響與過往的創新相當。只是與其他互補流程和組織創新相結合需要花費很長時間,雖然擴散潛力龐大,但在公司、產業、地區和國際層面中,科技的採用皆過度集中於領先群體,擴散速度也存在很大的差異。最後的論點是生產力實際上可能正在上升,但生產力統計並未涵蓋其全部範圍。尤其,GDP統計數據在衡量服務活動方面,存在幾個明顯的問題,包含:如何更好地衡量服務型經濟、如何計算免費數位服務的收益、無形資產投資的核算方式不完善,和品質改善的擷取方式不完善。

在COVID-19的影響下,科技的採用和擴散有所加速,特別是在數位化和遠端工作方面。疫情引發的加速數位化是否產生生產力效應,仍需要一段時間後才能在數據中得到驗證。預計2022年的全球勞動生產力會再次停滯,受到能源投入成本上升,以及俄烏戰爭導致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影響,大多數經濟體中的生產力在疫情之後可能仍會低於趨勢水準。值得期待的是,有證據表明正在醞釀中的兩個創新浪潮:數位時代和深度科學,可能對生產力和福祉產生巨大且可衡量(或不可衡量)的影響。

四、 數位時代浪潮
過去曾在1990年代後期消退的ICT浪潮,預計將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重新獲得力量。因此,該主題將ICT浪潮概念化為兩個連續的階段,形成“數位時代浪潮”。第一階段的ICT浪潮是複雜的通訊網絡和設備的安裝階段,而此安裝階段仍在持續蓬勃發展。接下來的第二波浪潮中,ICT正以超級運算、雲端運算、物聯網(IoT)、人工智慧和自動化的形式擴散。在該浪潮中,ICT作為研究工具為發明提供了具有數據分析和模擬機會的通用方法,而先進ICT技術完全成熟後,則可作為通用技術改變各產業的生產力表現。然而,鑑於商業環境中應用的複雜性,其在第二階段和數位化轉型所能發揮的影響力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迄今為止,採用不足的部分原因與當前安裝的運算和網絡能力限制有關,主要是由於先進ICT技術的採用和整合滯後,以及缺乏熟練的勞動力造成的。即便如此,COVID-19的蔓延加速ICT相關資本的積累、增強人員的相關技能以及推動組織和行為變化,例如:遠程工作、遠程醫療、遠程教育。

五、 深度科學浪潮
深度科學浪潮在健康、食品、環境與移動(Mobility)等重要領域,引發突破性的創新變革。在這些領域,大型科學研究、產業創新和市場之間的聯繫變得更加緊密。該浪潮涉及生物科技、奈米科技、新材料等一系列科學技術領域的科學突破。除了單獨使用ICT之外,現今的科學研究正在使用更高效的工具和流程進行,對生產力的間接影響是非常重要的。儘管如此,還是需要承擔較長前置時間和不確定性,在環境因素的影響之下展開科技的應用。深度科學所引領的突破包括:
(一) 遺傳學和幹細胞研究、奈米科技、生物製藥和大腦研究的發展為疾病的檢測、預防和治療創造了新的可能性;
(二) 利用石墨烯和材料科學的進步,建立在奈米科技上所開發的新型材料,例如新樹脂和陶瓷,有望改變未來的生產;
(三) 生物學、農業、植物科學、數位化和機器人技術前所未有的融合,改變了農業和食品領域的創新。

兩個浪潮中的許多創新已經對通訊科技、農業、製造業以及批發零售等產業的生產力產生積極影響,但對非高生產率成長的產業來說,須透過時間才能證明科技進步是否能夠真正影響其生產力成長。再者,儘管創新對能源、環境科學、醫療保健和教育的影響巨大,但對商業或生產力表現的即時影響有限,更多的是改善社會的整體福祉。創新參與者和政策制定者迫切地將科技轉移到市場上,以因應日益緊迫的社會挑戰,此舉明顯地推動科技的採用。然而,採用成本過高、技能短缺、社會接受度和互補的基礎設施需求等現實因素,阻礙科技的採用、擴散和發展互補性創新。至於科技追趕與融合,歸功於全球化的加劇以及隨之而來的知識傳播、技術和創新轉移,使發展中國家能夠發展本土的科技能力並獨立推動科技前緣。但在COVID-19、地緣政治動盪,以及全球供應鏈中斷等因素影響下,未來幾年的融合潛力有待觀察。

該報告在描繪創新引領的生產力成長可能軌跡的同時,亦強調積極的情況並非確定的,除了機會不可預測之外,在市場上是否取得成功也是一個問題。因此,若要掀起新一輪創新驅動成長的浪潮,有許多事情仍需落實到位。政府政策有幾個可以確定的優先事項,包括資助具前景之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更多應用研究;促進更順暢的技術轉讓和科技採用(包括創建互補的基礎設施);縮小公司到國家各層面中重要技能的差距;建立更好的衡量標準來追蹤創新前緣;以及促進社會接受度等。為了加強對投資和生產力的理解,應該致力於更好地衡量無形資產、更好地衡量數位經濟,以及更好地擷取ICT內外部的品質改善。
黃佳洵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