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OECD對創新政策的評論:2022年德國
OECD對創新政策的評論:2022年德國 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Germany 2022
2022/10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https://www.oecd-ilibrary.org/docserver/50b32331-en.pdf?expires=1665100980&id=id&accname=guest&checksum=0E84168674876CEDD987935AF1CAC7EA
一、德國經濟現況與面臨的挑戰
COVID-19疫情對社會經濟造成的結果,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突顯出德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模式過度依賴俄羅斯的進口能源、持續依靠化石燃料、延遲數位化,以及德國產業的集中式供應鏈容易崩壞等弱點。因此政策及商業界意識到科學、技術及創新(STI)必須調整創新的方式,以及重新校準創新及創新政策的目標。然而當德國在處理面臨的一系列危機時,並沒有採取足夠的行動來處理這些重要的長期議題。創新是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福祉的基石,支撐就業、投資及創造工作機會。

德國經濟並沒有在一個穩定、可預測的環境下運行,如同許多世界上其他的國家,數位化及綠色轉型過程翻轉了關於德國社會經濟模式許多長期可行性的假設。數位科技正在改變創新,包括它可以製造的東西、創新產生的方式,以及為所有經濟部門的新商業模式提供機會。在長期由德國公司主導的全球高端汽車產業中,Tesla等公司的出現顯現出該領域中的新商業模式及數位科技對德國具有顛覆式的影響。將近百萬人民直接受僱於德國汽車產業,更多人是受僱於組成該產業供應鏈的數千家中小企業,因此德國在這些領域的領導地位崩壞的話會對德國競爭力及社會經濟福祉形成深遠的影響。

數位及綠色轉型過程以及其在全球經濟體中產生的結構性改變正在對德國經濟競爭力所依賴的基本支柱造成挑戰。儘管德國公司及研究機構,以及支援公司的人力資源都有能力可以應對這些挑戰並且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遷的議題,這會需要新的科學、技術及創新(STI)政策方法,提高德國科學、技術及創新在衝擊不斷的情境下的韌性,以及為未來轉型做更好的準備。

德國政策制定者不應該忽視結構化經濟改變對德國經濟支柱影響的重要性,以及科學、技術及創新在確保未來社會經濟福祉上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不確定性將會是未來幾年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制定時會不斷面臨到的問題,而維護德國科學、技術及創新的領導地位將無可避免地包含一定的風險,而且必須踏入未知的科技領域。如果德國在未來要繼續領導汽車、機械及化學品、製藥等核心產業,或其他新產業之領導地位的話,德國政府必須採用更有風險容忍度及有創意的方法。

二、綠色與數位轉型正積極重塑德國的創新產業
製造業是國家創新系統的中心,支持創新的動力通常會是一種成功孕育成功的正向循環,德國商業產業的創新也不例外。在教育、技能、技術及無形資產的投資已經協助奠基大範圍的產業,特別是汽車及機械產業仍持續不斷的創新成功。這樣的創新讓德國在國際間的競爭力綿延數十年,但也將國家經濟鎖在貿易與國內社會經濟福祉之間的自我強化關係中。工業對投資、工作及創新的重要性影響著德國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將相關計畫及政策方針引領至在這領域中活躍的公司。

儘管德國經濟模式的益處很清楚,但德國科學、技術及創新的既有產業之主導性是否會以犧牲其他產業例如數位科技、先進ICT以及綠色轉型的致能技術的能力為代價尚未清楚顯示。相對其他先進的經濟體,德國的企業體很明顯在數位化方面落後,部分原因是在高品質寬頻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公共投資上相對少以及公司在無形資產如know-how、軟體、智財權、資料及管理能力等投資有困難,但這些是在數位轉型上利用創新潛力的必需資產。世界上最大的工業數據來源之一的德國並沒有充分利用創新的關鍵資料,除了將現存的能力從機械工程轉向數位領域的挑戰以外,培育以數位科技為主的新型態商業模式也是另一個困難的挑戰。

德國在數位化及在主要致能技術的能力發展落後的發生背景是德國最具創新能力的產業以及其服務的市場正在重塑,這對德國如何創新以及創新的產物造成挑戰。新科技像是量子計算、人工智慧,以及提供新科技動力的微電子技術的重要性逐漸成長,而這些新科技會需要可以區別新科技與其他科技如機械工程的能力。為了能與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同步,於21世紀下半葉時達到全球碳中和的目標,德國正積極在2050年前朝向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 GHG)中和。若要達成這個目標則需要幾個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產業,如工業及大眾運輸產業積極減少溫室氣體足跡。這可以透過朝向更具永續性的生產模式、電力生產上增加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改變社會及消費者行為等行動來改善。

除此之外,數位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增加,這些科技對更加環保及較低密度碳生產及產品有所貢獻,也對德國數個高度國際化的產業產生影響。以製造業來說,目前德國的製造業高度依賴少部分外國半導體及微電子製造商進口,這不僅對產業的韌性形成挑戰,同時也讓德國意識到核心產業是否會需依賴昂貴的採購為代價獲取未來具附加價值的創新能力。

因此,在這個過渡轉型的階段,以及降低短期及中期的調適成本並且提升未來市場的突破性創新,公共政策扮演了重要的引領角色。另外也需要政策來處理目前在數位及綠色轉型階段遇到的障礙,包含財務議題、在公共政策的風險承擔、創新的包容與多樣性以及對市場高影響力研究的商業化等問題。德國顛覆性創新機構SPRIN-D及創新聯邦經濟事務和氣候行動部(BMWK)From the Idea to the Market的倡議計畫就是解決障礙的重要行動,但仍需要更多努力。

該報告「OECD對創新政策的評論:2022年德國」(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Germany 2022)主要分成六個部分,總共包含十六個章節。第一部分是整體的評估及建議,第二部分是國際背景下之創新系統的表現、能力及政策,含有四個章節;第三部分是為創新創業創造適合條件,共有三個章節,包含創新的架構、創新融資、基礎設施標準等;第四部分是德國創新系統的國際面向;第五部分是德國私人企業的創新與轉型,含有四個章節;最後一部分是具有包容性的監管,包含三個章節。該評估報告中使用了一系列專利及與投資相關的指標評估創新表現。

三、該評估報告的整體評估及十個建議
回應迎面而來的挑戰,德國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兩個互相連結的領域中採取行動,一是增進科學、技術及創新系統及支援該系統政策的基礎,德國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需要新方法,以確保政策更具效率、有效性及包容性:
(一) 指導及治理德國的科學、技術及創新系統:政府必須為數位及綠色轉型中何謂成功的樣貌,以及科學、技術及創新系統如何為這項成功做出貢獻制定清楚的願景。治理科學、技術及創新系統的主要核心應該聚焦在確保政策的包容性以及在科學、技術及創新中代表性不足的族群,例如女人、移民以及很容易被改變影響的族群。在綠色轉型中主要科技的治理及發展的核心議題本質都需要德國在國際上如在歐盟層級或是更廣泛的層級上取得領導的地位。
(二) 支援私人產業創新需要政策靈活度及實驗性:在轉型情境下的成功會在目前的知識及技術能力的前沿發生。超越此前沿並且鞏固德國的全球創新領導力需要不同層級的靈活度及實驗性,以及來自政策制定者為國家創新者提供監管確定性的意願。政策實驗室可以做為驅使政策實驗性以及衡量最具展望方案的平台。

二是確保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可以為未來挑戰做準備,在數位及綠色轉型中支持創新的主要政策行動中強調新的能力、方法及治理:
(一) 可以支援市場創造及突破創新的政策槓桿:支持突破性創新且較具風險容忍性的方法可以加速具影響力創新的商業化以及支持明日市場的建立。十項建議包含:
1. 發展共同願景"德國2030及2050"(Germany 2030 and 2050)。
2. 為創新政策實驗建立公私合作實驗室。
3. 擴大及主流化敏捷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支持中小企業的創新努力,並且達到數位化及綠色轉型。
4. 改善資料基礎設施及資料取用的能力,特別是產業資料。
5. 改善跨領域及跨產業之知識轉移與合作。
6. 提升有利於擴大突破性創新的金融市場。
7. 加強公共採購的使用以作為創新的驅動力。
8. 增加主要的民間社會利益相關者在目標轉型的科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的參與。
9. 數位化、現代化且策略性地使用品質基礎設施。
10. 在塑造歐盟及全球創新政策中扮演領導的角色。

四、小結
在危機之中,政府會需要付出龐大且意外的支出,公共預算會面臨壓力,於此情況下,該報告「OECD對創新政策的評論:2022年德國」強調以不增加額外的財政資源的新程序及方法,檢視科學、技術及創新政策的實驗性及韌性規範,以及如何利用公共採購增加創新。這些建議在未來幾年就算在公共預算不確定下也仍然具有行動力及影響力。
李家緯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