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創新養育世界
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創新養育世界 The 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 Innovation Feeding the World
Soumitra Dutta, Bruno Lanvin, and Sacha Wunsch-Vincent
2017/06
Cornell university; WIPO; INSEAD
http://www.wipo.int/edocs/pubdocs/en/wipo_pub_gii_2017.pdf
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Global Innovation Index 2017)旨在檢視全球127個經濟體的創新表現並帶出「創新滋養世界」(Innovation Feeding the World)的主題,最終歸結出六大發現。多數發現聚焦於創新作為成長的原動力,其中一項發現則特別討論創新在解決農業與糧食價值鏈(agriculture and food value chains)需求日益增長議題所扮演的角色。

一、發現一:當全球經濟正處於重要轉捩點時,為創新所驅動的成長奠定基礎
當全球創新指數即將出爐之際,創新成長呈現出更加奇妙而穩定的趨勢,使得為創新導向的經濟發展(innovationdriven economic development)奠基的任務更形重要。維持創新投資的相關政策能將週期性的經濟好轉(cyclical economic upswing)轉化為更長期的經濟成長。此類積極的創新政策亦對不確定性具有正面效益,由於這些政策能提升投資人對未來的信心,進而增加經濟投資、刺激經濟發展。
然而,即便成長趨勢看漲,但投資與生產力成長仍舊位於歷史低點。除中國之外,中等收入國家(middle-income countries)的投資成長率已降至與富裕國家相似的水準。再者,生產力危機(productivity crisis)在今日日益頻繁,更彰顯了富裕國家生產力疲軟以及技術創新停滯的現象。新興經濟體亦免不了遭受波及,這些經濟體生產力趕上先進國家的速度愈發趨緩。
再者,應挹注更多研發投資(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儘管由於反週期創新政策(countercyclical innovation policies)與私人創新支出(private innovation expenditures)導致研發成長不振,但如今的研發成長比2005年至2008年,以及2011年至2013年還更加低靡。高所得國家政府研發經費的緊縮,以及新興國家資金投注速度漸緩為上述衰退提供了一個解釋。更令人憂心的是,除了政府研發支出減少,企業的研究支出似也逐步降低。

二、發現二:發展中國家採取智慧與數位農業創新(smart, digital agricultural innovation)可以助其因應糧食危機
面臨農業生產力降低,與農業創新系統面臨瓶頸的挑戰,如今的農業亟須注入創新的活水。首先,低所得與中所得經濟體農業生產力成長不振,還有全球農業研發支出疲弱的兩大問題必須改善。其次,創新應以更有效率的方式觸及農業與糧食部門,對發展中國家尤是如此。
因此,欲強化糧食與農業創新體系須著重於減少研發與農業創新之間的落差。透過建立產學互動(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s)之間的明確規則來加速技術移轉(technology transfers)的過程,具體方式包含智慧財產權商業化(commerci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另外,支持農民對創新的需求與商業農業之經營兩者同等重要,鑒此,本報告提出以下五點建議,分述如下:
(一) 提供農民充足資訊以確保價值鏈中的關鍵生產者擁有足夠的相關知識,並且 鼓勵他們嘗試採用新方法生產新產品。
(二) 提供農民使用數位技術與新服務平台的機會,來激發農業的潛能進而產生正面影響。
(三) 協助刺激農業部門的創新創業與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 approaches)。
(四)公部門及私部門可協助將其他產業的創新關鍵要素—如資訊與傳播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引入農業部門。
(五) 改善國內農業部門的法規架構、簡化法律規範、消除官僚體系(bureaucracy),特別是在傳統與先進農業技術拉鋸時更需如此。

三、 發現三:隨著發展中國家逐漸完善其創新系統之際,全球需要更多創新融合 (innovation convergence) 瑞士已連續七年在全球創新指數排行上拔得頭籌,而前25名大多由富有的國家占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中等收入國家與高收入國家的差距不減反增。中國則是唯一的例外,在2016年其為前25名內首度進入的中等收入國家。在創新品質排名亦呈現相似結果,以美國、日本、英國等其他高收入國家為首,中國則為唯一勢均力敵的中等收入國家。
然而,2017年有17個經濟體的表現進步許多,他們組成了名為「創新成就者」(innovation achiever)的群體,這些經濟體主要來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以及東歐。如同先前的全球創新指數趨勢所示,低收入經濟體的無論在創新指數方面抑或是某些項目的平均創新表現已逐漸接近中等收入經濟體的創新表現。

四、發現四:更多機會隨著新東亞創新之虎(East Asia Innovation Tigers)的誕生接踵而至,不僅形成更緊密的區域創新網絡,並且因印度的崛起而得益
談及創新與經濟發展就不得不提到亞洲這個21世紀占有一席之地的創新引擎,有逐漸取代北美洲與歐洲高所得國家之勢。
由印尼、菲律賓、越南所組成的東亞創新之虎、創新的印度與更好的亞洲創新網絡,在未來數十年間對世界而言無疑是個極為振奮人心的進展。

五、發現五:維持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創新成長趨勢,挖掘拉丁美洲的創新潛力為當務之急
根據數年來的全球創新指數顯示,相較於它的經濟發展,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創新表現不俗,該區域占了「創新成就者」的絕大多數,包含肯亞、盧安達、烏干達、莫三比克等國家,但非洲在高科技專利方面仍遠遜於創新表現同樣亮眼的東亞國家。
至於在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智利、墨西哥、巴西等國無庸置疑是該區域重要的創新參與者,但無論是在整體創新表現或是出版、研發、專利等重點創新領域依然有相當大成長空間。為協助該地區進步與成長,就必須投入更多資金、協調創新系統、促進更廣泛的區域研發合作,方可趕上其他區域的發展。
六、發現六:全球最大的區域性創意群集包含日本的東京—橫濱、中國的深圳—香港,以及美國加州的聖荷西—舊金山

2017年度全球創新指數首度檢視區域性的創新群集(sub-national innovation clusters)。全球與區域性創新中心的重要性基於兩項原因始終為全球創新指數過去十年的熱門討論議題。其一,成功的創新群集是一國創新表現的關鍵因素;其二,全球創新指數最常被問到此模型可否更廣泛地應用於評估國家以外的區域創新群集之發展。

然而,由於群集往往不受國境限制的特性導致難以直接套用國家的指標來評估。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基於專利合作條約(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 PCT)和相關技巧研究出全球目標最大的創新群集,分別為日本的東京—橫濱、中國的深圳—香港,以及美國加州的聖荷西—舊金山地區。當地創新群集的資料與數據在不久的將來會愈來愈受到關注,並且極有可能成為全球創新指數重要的一環。
林晏平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