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OECD經濟調查:2017年英國
OECD經濟調查:2017年英國 OECD Economic Surveys: United Kingdom 2017
2017/10
OECD
http://www.oecd-ilibrary.org/economics/oecd-economic-surveys-united-kingdom-2017_eco_surveys-gbr-2017-en
一、勞動生產力復甦為提升生活水準之核心
英國於2016年的經濟表現良好,但到了2017年上半葉成長卻逐漸趨緩。儘管失業率低於4.5%,但是實質薪資卻呈現下滑趨勢。因此,讓勞動生產力成長復甦成為確保高生活水準的關鍵。

英國脫離歐盟(Brexit)不僅引發憂慮更損害企業投資,讓生產力挑戰更顯艱鉅。協商歐盟與英國間的經濟關係(EU-UK economic relationship)可減少脫歐的成本,政府當局應提前確認提升生產力之財政措施與投資,以減緩英國脫歐進程中對生產力成長的衝擊,並且確保財政穩定性。重新審視稅務和財政支出有助於為往後的生產性措施(productive measures)爭取更大的財政空間。

二、減少區域差異以支持生產力總體成長
在大倫敦與西南方地區以外的區域勞動生產力較弱,基於落後地區優點所制定的配套政策可扶植當地與區域的交通運輸基礎建設、研究與發展、住房狀況。簡而言之,透過國家基礎建設計畫可以增加經濟方面的利益;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維持在高度整合的狀態能夠增強商品導向的區域(goods-oriented regions)。另一方面,服務導向的區域(services-oriented regions)則受惠於服務貿易自由化(services trade liberalisation)以及整合緊密的城市。此外,應發展出符合當地需求且因地制宜的政策,增進跨城市交通規劃的調和可創造更大的經濟樞紐。

三、提升低技能勞工的能力使經濟更富創造性(productive)與包容性(inclusive)
英國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勞工僅有低技能,使得勞動生產力與就業品質低落,因此提升勞工技術是消除淨移民人數(net migration)的首要措施。目前英國政府已著手精簡技職教育和培訓,並且藉由大型企業徵收以資助學徒制度(apprenticeship)。

另外,強化教師訓練與其他誘因可因應教師短缺的問題,尤其是弱勢學校教師短缺的情形特別嚴重。總體而言,低技能勞工較不會參與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活動,故引進再培訓計畫能更廣泛的提升勞工能力。針對非正式僱用關係的稅務與制度改革可抵銷勞工較弱的談判能力,藉此確保較佳的就業品質。

四、減少區域間生產力之差距
英國相較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 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其他國家,在生產力方面呈現更大的區域差距,差距主要在於倫敦與其他地區。除此之外,區域差距抑制了總體生產力與其成長,並導致不同區域間的生活水準產生差異。首先,為了吸引企業與勞工至落後地區,城市間的交通運輸連結便顯得至關重要,而經由增加投資倫敦以外的交通系統即可改善此狀況。其次,另一個政策重點是透過增加對創新與技能的投資與支持,改善當地企業的經營環境。

當地政府應獲得更多權限與自由制定教育和培訓目標,土地利用規劃系統也需要更快速地回應城市內的居住需求。換句話說,地方政府的角色定位是發展關鍵,近期許多區域也回應權力下放的趨勢,英國的分權化(decentralisation)趨勢必須推展更廣、更遠,將權力與責任下放到地方層級。

五、加強低技能勞工的生產力與就業品質
英國超過25%的成人僅有基礎低技能,此現象對英國的就業前景、就業品質以及生產力成長有著負面影響。再者,比起已屆退休的一代,英國青年甚至沒有較優異的基礎技能,在在顯示技能發展的缺陷早在年輕時就產生,還延續到中等教育(secondary education);儘管弱勢學生與非弱勢學生的教育程度(educational attainment)差距近年來已稍減少,但整體差距仍大。

低技能勞工缺乏終身學習更將自己置於與時代脫節的風險,尤其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動態勞動市場,市場對於技能的需求亦時時改變。目前正進行的「技職教育與培訓體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ET)以及「學徒體系」(apprenticeship system)改革對低技能勞工的生產力應有正面助益,不僅可幫助學生獲得必要的基礎技能還能協助勞工找到適切的工作。

改善勞動市場政策的定位,並且確保國民所得以永續方式持續成長為改善就業品質、減少青年高失業率的核心手段,而政策如何妥善處理非正式就業逐步攀升的現象也是增進低技能勞工就業品質的關鍵之一。

六、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此研究報告針對改善低技能勞工生產力以及就業品質之建議如下:
(一)充分發揮個人潛能
1. 加強培訓制度和其他誘因以招募並留下弱勢地區的教師或是教師短缺的區域。
2. 為低所得勞工與低技能勞工引進個人化計畫以增進終身學習的機會。
3. 挹注資金至兒童保育工作者的培訓與技能發展。
4. 監管引進新系統的學徒制品質,確保勞資雙方的技能需求都可被滿足。

(二)減少技能供需不符的狀況以及改善就業品質
1. 改善青年勞動市場政策的效率、增加對政策的資金挹注。
2. 持續觀察稅與社會福利的交互作用以提升工時增加的誘因。
3. 採行更嚴格的標準以限制自僱者。
林晏平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