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在美國製造:振興美國的製造業
在美國製造:振興美國的製造業 Making it in America: Revitalizing US Manufacturing
Sree Ramaswamy, James Manyika, Gary Pinkus, Katy George, Jonathan Law, Tony Gambell, and Andrea Serafino
2017/11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https://www.mckinsey.com/global-themes/americas/making-it-in-america-revitalizing-us-manufacturing
本研究報告為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針對製造業的未來、美國經濟、生產力、數位技術和包容性成長所做的研究結果。過去二十年,美國製造業的成長一直集中在少數幾個行業,包括製藥、電子和航空產業。除此之外,大多數其他製造業成長速度趨緩甚或實質下降。中小企業在這一波趨勢中首當其衝,雖然大型企業仍力爭上游,但在缺乏本地中小企業支援的情況下,不得不尋求國際供應鏈,因而限制了本身的靈活性與創新能力。廣泛而言,製造業的衰退已經危害了美國中產階級的前景,並造成勞動力的GDP貢獻減少三分之二。儘管二十年來在全球的市占率有所下降,美國製造業仍持續力挽狂瀾,在500個郡中,製造業仍然是主要經濟活動。雖然製造業只占就業人數的9%,占美國GDP的12%,但卻帶動了35%的生產力成長,60%的出口和70%的私營部門研發。美國仍然是世界第二大製造業國家,其工業多樣性在發達經濟體中是無可匹敵的。美國可以建立長期優勢以重新出發,包括利潤豐厚的國內市場、人力資本,以及強健的技術和創新能力。

麥肯錫的研究發現,在目前的趨勢下,到2025年時,美國可以憑藉其優勢,提升製造業的附加價值20%。全球需求持續上升,價值鏈正朝向對美國有利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在高科技產業及其供應商。隨著價值從生產轉向研發、設計和服務,新的商業模式充滿各種可能。隨著市場越來越分散,為了實現資本化,美國製造商將面臨更大的挑戰在提供多樣化產品和加速生產週期。

隨著資料、互聯網和智能機器融合了數位與實體世界,科技為美國製造商的生產力、靈活性和競爭力提升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新的設計工具可以縮短產品上市時間,創建快速的原型和模擬,在產品實際生產之前就驗證其可行性。物聯網與感測器可以結合資料分析工具和尖端的機器人以運行靈活與無人的工廠作業。數位化可以將企業、供應商和客戶聯繫起來,改善溝通機制,並將資料分析的洞見的轉化為新的收入來源。要掌握這些機會並不容易。製造業需要新的能力和投資,需要有更多的企業參與出口,以便把全球貿易的好處帶給更多的美國勞工。老化的工廠和設備,特別是那些位於高科技產工業供應鏈中的企業,必須升級以為實現數位化做準備。美國製造商以往將重點放在降低成本上而推遲設備升級,美國的工廠在1980年平均是16歲,但今天是25歲;在廠內,1980年的平均設備是7歲,但今天是9歲。製造業需要能由其勞動力中獲取新的數位和技術技能,美國的製造商需要像他們的國際競爭對手一樣吸引高素質的人才。

如今,企業和地方政府每年花費數百萬美元的投入於互不相干的方案。納稅人激勵措施可吸引或留住企業或生產設施,在整體市場萎縮的情況下必須汰弱留強。但如果要振興整個製造業就必須採取更大規模的協調行動和長期投資。例如,全國學徒計畫每年可能需要花費400億美元。在未來十年,資本基礎的升級每年將額外花費1,150億美元。美國的製造業需要注入生產力,新技術在競爭力上將起決定性的作用。如今,各種技術趨向整合在名為「工業4.0」的新浪潮下。人機互動的新形式(如觸摸式界面和擴充實境),對工業環境帶來變革。美國製造業數位化的速度相對緩慢,這已經拖累了其生產力表現。工業4.0可以幫助企業提高他們的競爭力,機器人技術,分析軟體和其他工業4.0技術的成本下降降低了企業引進這些技術的門檻,早期導入者已經見到其效益:更準確的需求預測,更好的產品設計、庫存管理、品質和效率。

即使成功振興美國製造業也不會恢復20世紀60年代在裝配線上所提供的大規模就業。但是它可以使製造業每年的GDP超過5,000億美元,刺激收入增加,促進新的就業機會,刺激本土投資以及影響其他行業的連鎖反應。美國製造業的衰落不僅僅是技術和全球化的結果,也不是必然的。美國可以做出政策和投資改變來扭轉目前的軌跡。但是這個努力必須著眼於未來的競爭,而不是重新創造過去。
鄭啟斌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