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7年澳洲創新系統報告
2017年澳洲創新系統報告 Australian Innovation System Report 2017
2017/11
Department of Industry, Innovation and Science, Australia
https://www.industry.gov.au/Office-of-the-Chief-Economist/Publications/AustralianInnovationSystemReport2017/documents/australian-innovation-system-report-2017.pdf
自2010年起,澳洲創新系統年度報告便一直致力於追蹤、評估創新系統核心要素的效能表現,如商業創新、科學研究、技能或合作,以深入探究系統的運作與成效。2015年澳洲政府推動國家創新與科學議程,冀望發展成為一個創新創業的經濟體,因此在議程下設置澳洲創新與科學機構(Innovation and Science Australia, ISA),提供整體政府(Whole of Government, WOG)的政策建議,同時也提出2030策略規劃方案,以型塑2030年澳洲科學與創新系統的政策目標。2017年3月澳洲政府發表國家科學宣言,訂定長期科技政策架構與願景,而創新系統報告的主要功能則在於提供創新系統效能評估的實證資料。由於創新對於企業成長有一定的貢獻,因此本版報告主要俱聚焦在2005年至2014年間高成長企業(High-Growth Firms, HGFs)的特性描繪、這些企業與創新的關聯性,以及其對於澳洲經濟的貢獻。利用工業部首席經濟辦公室蒐集自商業縱向分析數據環境(Business Longitudinal Analysis Data Environment, BLADE)的相關數據,進行質性與量化的經濟分析。

報告首先定義創新系統方法是指一個開放性的網絡,在架構條件中及法規的管制之下得以彼此交流。因此由創新活動、網絡及架構條件等三大要素,在此系統內有效運作及擴散,而對於經濟、社會或環境產生價值。本報告重點分別介紹如下:

一、澳洲創新系統速寫:澳洲的創新型企業在國際間的表現不錯,在2015-2016年間便有將近一半企業(48.7%)是屬於創新活躍的公司,但是在不同產業類別中表現略有差異。整體來說,多數產業從2007-2008年到2015-2016年間的創新企業比例是成長的,其中又以藝術與娛樂服務、保健與社會扶助以及營建業成長較多;但是唯獨批發貿易及礦業呈現萎縮現象。創新型企業中又以200人以上大公司中的創新事業占比較高。依創新產出可將創新模式依市場區分為國際與在地區市場,再區分為創新者與改良者,發現多數屬於在地的改良者,企業規模在20人至199人左右。不過澳洲的企業在合作指標方面的排名,是OECD國家的後段班,且多項墊底;但是在合作研究的指標則有大幅成長。另一方面,包括市場進出、業務開拓、合約簽署等的企業動態,是帶動資源配置與生產力成長的動力。澳洲的新創企業進入率在2003-2016年的表現平平,直到2015-2016年才略有成長,其中又以營造、金融保險、專業科技服務及農林漁牧居多。在創業態度與機會的面向,澳洲倒是以早期創業獲得較高的排名,而且在2016年全球創業觀察報告中顯示,澳洲的創業機會無論在質與量的方面都有不錯的表現,49.3%可以得到新創的風險投資,52.3%認為有不錯的創業技能,均優於創新驅動國家的平均值。

二、澳洲的高成長企業特性:本報告採用OECD對於高成長企業的定義:10人以上連續3年成長超過20%的企業。但本報告採計的企業規模為5人以上的小型企業,至於5人以下的微型企業雖然對澳洲經濟有一定貢獻,但因資料波動過大,故將之排除;同時將高成長企業區分為雇員成長與營收成長兩類型。雇員成長型企業對澳洲的就業貢獻約46.1%,營收成長型企業對澳洲銷售成長的貢獻約65.9%,對附加價值貢獻率約69.4%,兩種高成長企業規模都是200人以上大型企業的貢獻率較高。根據從2004-2005年到2011-2012年的統計,澳洲的雇員成長企業年平均數約10,960家,營收成長型企業年平均數約18,210家,兩類型都是以20人至119人的規模居多,但是20人以下的營收成長型企業表現亦不俗。相較於非高成長企業年齡10-13年,高成長型企業的年齡多半在3-8年。高成長企業家數以營建業及高科技服務業最多,附加價值率亦高,但礦業的家數雖少,高成長比例較高,附加價值率亦相當。在研發投入方面,小型高成長與非成長型企業的差距相當大,但在大型企業則差距縮小。在勞工生產力方面,越小型的營收高成長企業生產力越高,但在非成長型企業則差距不明顯。

三、高成長企業在澳洲的發展趨勢:極少數企業能夠永續成長,多數高成長企業在第4年後便無法維持先前的高成長率。澳洲高成長企業的比例自2005年後便逐年緩步下降,至2014年時高雇員成長由18.6%降到12.5%,高營收成長自17.6%降至14%。雖然各行業都呈現衰退,但以產業別來看,礦業的萎縮情形比較嚴重。2005-2010年的趨勢與澳洲的GDP成長率走勢接近,但到2011年GDP成長跌落谷底後便一路彈升,但高成長企業卻不見起色,但是營收高成長企業的營業額收入在2013-14年大幅成長,平均營收達1.84億澳幣。

四、企業成長對創新的衝擊:企業成長與創新密不可分,創新活動較為活躍的企業無論在銷售額、獲利率、生產力、公司規模及其他成長都優於低創新的企業。進一步將創新區分為產品及服務創新、操作流程創新、組織或管理創新、行銷創新等四大類。以整體企業調查而言,產品及服務創新約可提高營收成長約3.3%,行銷創新則約可提高4%營收。但對於高營收成長企業來說,產品及服務創新可以提高7.4%的營收,而操作流程創新及行銷創新的效益則不明顯。因此可以推論企業的商業策略足以影響企業的成長,企業應該衡量產業特性,依自身企業的定位來決定創新活動類型,以獲得較佳的產出效益;而對於負成長的企業,也可以藉此瞭解未來資源投入的重點。無論如何,以整體創新績效來看,平均投入創新可提高4%營收成長,而對於營收高成長企業而言,更可提高營收至9.7%。但是創新對於企業的影響大小,還是與經濟管理能耐以及商業策略有關,創業者或經營者都必須主動評估企業的創新效能以發展出獨到的創新模式。

五、企業研發活動的成長概況:雖然科技研發是創新的主要動力來源,但也因產業而異,對許多服務業來說,只要企業經營創新即可,不一定要投資R&D。基於服務業對澳洲的國家貢獻約60%,因此R&D對於澳洲創新的重要性自然也迥異於其他不同產業結構國家。對於將R&D視為很重要的產業來說,主要是仰賴創新過程中知識的產出,能夠增進對既有知識的消化與吸收,進而建立出創新的能耐。因此企業研發支出(Business expenditure on R&D, BERD)可以看出企業對於研發的重視程度及強度。歷年來,美國、瑞士及德國都是BERD/GERD比率相當高,約達70%的國家,但2015年的高BERD國家還包括以色列(85%)、日本(78%)、台灣(78%)、韓國(78%)與中國(77%)。相較之下,澳洲的BERD/GERD自2008-2009年的61%高峰,下滑到2015-2016年的53%,其餘大多數來自於高等教育及政府的研發支出,而GERD與GDP的比例趨勢也與此類似,因此在此項指標落到OECD國家排名第19。雖然如此,還是有一小部分研發型高成長企業與此趨勢背離。若以研發支出除以總營收來代表研發強度,在營收成長排名前90%的企業,因為其研發強度較高,也使得效益產出為中等企業的13倍,而末段班的企業投入較高研發強度卻反而出現反效果。但是一般而言,研發強度與企業成長之間還是呈現正相關,但研發強度強的企業能從研發成果得到的營收效益要比低研發強度的企業多很多倍。近年來澳洲的研發型高成長企業從製造業轉移到科技服務業與資通訊媒體業,這3大產業占研發型高成長企業的75%,但整體占比從2004-2005年的33%高峰降到2014-2015年的15%,意味著研發型高成長企業的研發支出在衰退中。而且根據調查,這類型企業多半是稍微資深且為中小型企業。

六、創新引領成長的政策考量:決策者可能因為創造就業及帶動成長而對高成長企業著迷,但是受到國際政策環境影響是顯而易見的。重要的是在微經濟環境中如何改善架構條件,以帶動創新與成長。特別是針對小型企業來強化技能的深度與廣度,更能透過創新來因應未來的挑戰。而澳洲擁有強而有力的法規環境,法規品質在127國中排名第8,經商容易度在189國中排名第13。但是法規對於創新是一體兩面,如何改革法規以創造更多機會,並提高競爭的門檻,才能化阻力為助力。改善資金的取得管到對於企業創新非常重要,特別是較小型的創新企業,才能夠產出具有破壞性創新的成果。面對來勢洶洶的數位經濟,澳洲有成功採用數位科技以促進生產力及維持競爭力的經驗,政策建議方向包括:
(一)利用鼓勵ICT擴散、支持創新網絡及改善資金取得等方式來改善數位創新的條件。
(二)以投資技術或教育訓練的方式來激勵數據分析能力。
(三)利用遠距工作、遠距會議等方式來推動企業內的組織轉型。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