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4年氣候變遷 :降低氣候變遷影響---政策建議與技術摘要報告
2014年氣候變遷 :降低氣候變遷影響---政策建議與技術摘要報告 Climate Change 2014: Mitigation of Climate Change---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and Technical Summary
IPCC
2015
IPCC
http://www.ipcc.ch/report/ar5/wg3/
一. 研究目的
氣候變遷之衝擊如極端天候與乾旱等現象已逐漸浮現在日常生活中,雖然在過去十數年,部分國家已推動許多減緩衝擊之政策,但是,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仍有成長的趨勢。在數百個氣候科學研究文獻顯示,要有效的減緩地球暖化現象,需要對現有產業流程與商業模式從科技、經濟與制度上進行結構性的轉型。本研究是聯合國環境署與全球氣象組織共同主持之國際氣候變遷論壇第五次評估報告。參與研究之科學家以繪製地圖的角度,描述氣候變遷可能的發展路線、解決方案、不確定因素與方案間之取捨考量。本研究提供詳盡之氣候變遷資訊與調適方法,可以提供給決策人員制定氣候政策之參考。本研究有四個主要目的:首先是藉由科技、經濟與規範等降低氣候變遷衝擊之分析,使決策者可以有更多氣候變遷政策之選擇。其次是呈現氣候變遷影響之相關證據及數據,使政策之價值選擇與討論儘可能透明化。再者是提供與氣候變遷相關之發展資訊,決策者除了降低衝擊外更可尋求更多之創新與發展。最後是本報告之分析內容可用來進行風險管理相關工作。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集合數百位氣候變遷專家,以文獻探討及科學模擬方式,分析降低氣候變遷衝擊之方法。研究團隊於2009年開會確認研究目標與範圍後,即由235位作者、38位審查編輯進行研究與撰擬。最後有超過800位專家與37個政府對草稿提供38,000條審查意見,最終於2014年完成此政策建議與技術摘要報告。

三. 研究結果摘要
降低氣候變遷衝擊主在運用人為之方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之來源或運用天然與人造機制強化碳儲存之容量。這些方法須要有科學依據之政策支持,並以系統性程序整合各領域共同推動,方可有具體成效。本研究提供氣候變遷的科學依據,說明排放量與溫度變化關係與可能發展路徑,並分析各領域如能源供應、能源使用、農林業與土地運用、建物與基礎建設等之降低衝擊方法與衡量指標。各項科學分析與情境推導在報告中皆有詳盡之分析,在推動策略上亦提供決策者氣候政策之相關建議,現摘要如下:
 永續與公平之發展提供評估氣候政策與衡量氣候變遷風險之基礎:氣候政策除了減緩衝擊與調適活動外,更應將不同族群觀點與社會發展方向,納入整體政策設計考量。

 僅是單方興趣或獨立機構進行減緩氣候衝擊將無法獲得具體成效:氣候變遷是全球性溫室氣體累積的議題,需要經由國內與國際間共同合作,方可減緩變遷之影響。

 氣候政策之選擇將涉及許多價值判斷與道德議題,包含社會福祉、文化價值與自然環境等皆須考量對其之衝擊與影響。

 經濟評估是多數氣候政策設計之依據:經濟評估工具可將多數氣候行動量化為財務數據,再者,對於不同社群之社會福祉因素也應盡可能量化成財務數據,以支持氣候政策之設計。

 氣候政策與社會發展目標息息相關,適當的溝通與管理,將可避免政策推動上之反對意見,進而促進相互之合作:氣候行動將涉及多數產業與民眾之調適作為,衝擊之範圍與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事前之政策溝通與協調是決定推動成效之關鍵。

 氣候政策須考量許多風險與不確定性因素,雖然部分因素難以衡量,事件發生機率不高,但是發生後卻會帶來重大衝擊,對於此類事件亦須規劃相關氣候行動。

 氣候政策設計應將大眾與組織對風險及不確定因素之認識與觀點納入設計之考量:許多民眾與組織習於保持現況,通常會採用簡化之決策程序來選擇氣候行動,若能以正式之政策設計方法,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技系統等因素納入政策設計程序,應更可涵蓋潛在之風險與不確定因素。

四. 結論
因應氣候變遷已是各國政府與國際合作之優先政策,在選擇政策方向與設計氣候行動時,決策者一方面需要有充足之科學分析以了解氣候變遷之發展趨勢、可能之風險與衝擊,另一方面需要有政策設計工具及資料,以分析國內各族群觀點與調適目標及範圍,方可擬定可行之氣候政策。本研究即提供此相關分析資訊與方法,可協助決策者擬定適合減緩國內衝擊之氣候政策。
林永修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