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OECD 經濟調查:2018年以色列
OECD 經濟調查:2018年以色列 OECD Economic Surveys: Israel 2018
2018/03
OECD
http://www.oecd-ilibrary.org/economics/oecd-economic-surveys-israel-2018_eco_surveys-isr-2018-en
一、以色列的經濟強勁
以色列的總體經濟(macroeconomic)與財政表現(fiscal performance)持續締造優異的紀錄,經濟成長強勁之餘,失業率亦低而且逐漸下降。在低利率以及物價穩定的背景之下,以色列的財政政策相當謹慎,公債(public debt)的比例也相對較低且持續下降。多虧活躍的高科技發展使得以色列的國際收支狀況(external position)良好。另外,由於高就業率讓以色列的平均生活水準也有提升。持續寬鬆的總體經濟政策再加上未來數年預計投資近海油田的策略將進一步激發經濟成長。有鑑於此,以色列國民相較於大多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的成員國國民有著高於平均的生活滿意度。

二、所得不平等的情形漸減,但是經濟差異(economic disparities)與缺乏社會凝聚(social cohesion)的現況依然存在
就業率急速成長同時也提升了貧窮人口的收入,使弱勢團體(disadvantaged groups)得以受惠。然而,由於許多勞工的技能不足導致只能從事低薪工作,讓工作貧窮(working poor)的比例不減反增,其中又以阿拉伯裔以色列人(Israeli-Arabs)與正統派猶太教徒(Haredim)面臨的情形最為嚴重。這些族群出身的勞工往往被困於低品質的工作,在在顯示出存在已久的不平等與貧弱的總體生產力狀況。除此之外,社會移轉(social transfers)不足表示這些群體中的大家庭時常面臨匱乏與剝奪,因而導致兒童貧窮問題(child poverty)。高房價亦加劇了社會問題和社會福祉的重擔。倘若沒有進一步的政策行動,上述趨勢及問題只會有增無減,因為阿拉伯裔以色列人與正統派猶太教徒到2059年前將達到以色列人口的一半。

三、改革教育、基礎建設與產品市場將增進包容性與生產力
為促進以色列的社會凝聚和國家整體福祉,針對產品市場、基礎建設與教育的一系列配套與改革勢在必行。強化產品市場的競爭可刺激庇護產業(sheltered sector)的生產力;以色列的基礎建設嚴重不足,尤其是大眾交通運輸方面,因此時常造成交通壅塞和空氣品質不佳等問題,不僅阻礙了勞動市場的發展,還讓居住在偏遠地區的弱勢族群的空間隔離(spatial segregation)情形更加惡化。換言之,加強弱勢地區(特別是阿拉伯城市)的基礎建設能夠改善該區人民的就業前景與發展。最後,針對教育應灌注更多公共投資並且積極實行改革,如此一來便可強化阿拉伯裔以色列人與正統派猶太教徒的職業技能,尤其是能夠讓該族群的女性更有可能找到高附加價值產業(high value-added sectors)中具有優厚待遇的工作。

四、改善教育與訓練體系以提升生產力與平等的策略與行動方針
(一)減少社會經濟條件(socio-economic effects)對於學生發展的影響力
1. 對弱勢學校增加資金挹注。
2. 增加年輕教師的薪資,特別是教授勞動市場上短缺科目的教師,以及任教於弱勢學校的教師。
(二)減少個別教育體系的歧異
1. 針對阿拉伯族群增加希伯來領域課程,並且加強教授希伯來實務方面的知識。
2. 擴張三歲以下兒童的兒童照護與教育,並且將之納入教育部的義務之一。
3. 分析雙語學校在教育與平等方面的成效,進一步評估是否該增加對雙語學校的投資。
4. 針對正統派猶太教族群在課程中核心科目的投資,強化相關的監管與測試。
(三)改善技職教育體系
1. 將弱勢階層統整並融合進技職教育體系。
2. 在某些技職計畫中拓展「以工作為基礎的學習」(work-based learning)的概念。
3. 建立國立技職教育與訓練的官方單位以籌辦與協調相關的訓練活動。
4. 讓未能服兵役的國民參與替代性的文職服務。
(四)增加取得高等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的機會
1. 針對弱勢學生增加須透過經濟狀況審查(means-tested)才能取得的社會福利支持。
2. 為弱勢族群提供主動參與銜接課程的經濟誘因。
(五)連接高等教育與勞動市場之需求
1. 引進畢業生追蹤系統並且針對畢業生在勞動市場的表現進行高品質的研究與分析。
2. 引進職涯指導與規劃的完整系統。
3. 將資源聚焦於畢業生在勞動市場上表現較好的高等教育機構。
(六)促進終生學習
1. 系統性地評估現行勞動市場政策、籌資與技術訓練的有效性。
2. 擴張勞工可取得「技術培訓券」(training vouchers)的資格,應特別多幫助低所得的勞工有效取得資源。
3. 引進勞工的個人帳戶機制(personal account mechanism)以整合訓練的相關權益。

五、推展妥適與健全基礎建設之建議
(一)改善基礎建設領域的管理。
(二)加強社會經濟關鍵產業的基礎建設。
(三)使基礎建設的資金來源多元化,並且促進投資的誘因。
(四)透過完善基礎建設相關法規來促進基礎建設的有效利用。
(五)擴大弱勢地區使用基礎建設服務的機會。
林晏平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