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amil Salmi
|
出版年 |
2015/08
|
出版機構 |
European Commission
|
DOI |
10.2777/133494
|
連結網址 |
|
摘要 |
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世界各地見證了高等教育的角色及運作模式,因受到全球環境因素影響而產生很大的變革。在網路國際化、大數據、研究發展新興模式、全球科學人口上升、分享經濟的興起等驅動力的驅使之下,造成全球的資訊與通訊產生革命性的變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生產、接納與應用是創造經濟成長的原動力,此處所指的知識屬性,不只是技術性知識而已,而是泛指所有能支援分析與決策的知識。
實際上,知識不只是對經濟成長有助益,對於生活品質也有莫大的貢獻。因為地球面臨氣候變遷導致的水資源短缺、森林劣化、能源取代糧食以及網路安全等各種巨大挑戰,都能透過知識創新而扭轉劣勢。因此,知識是能辨識、思考並解決全球議題的最重要工具。在全球飽受資源短缺及勞動力減少的困擾之際,技術創新及具有競爭性的知識應用受到廣泛的重視。因而挪威總理在2015初發表「知識是繼石油時代後的未來發展關鍵」的看法。而2013年發表的一份英國報告中,甚至以雪崩來形容高等教育的重大轉變。不論是利潤導向或因勞動市場認證需求,或是因應各項競爭力評比的需求,出現各種轉型的高等教育包括:小型的互動式學習、同儕學習、以團隊或設計為基礎的學習,到可以同時供大量、跨國學生學習的磨課師(MOOCS)線上開放課程,甚至是與大學合辦的認證課程。 除了知識學習型態改變之外,對於知識的創造與發表的模式也產生質變,甚至可以藉由合作研究、技術移轉,促成開放式發表、開放式研究,而進入科學2.0時代。其中最顯著的變革是跨領域知識的融合,包括分子生物、生物科技、奈米科技、基因體與蛋白體、先進材料、微電子、資訊系統、機器人、智慧系統與神經科學、環境科學等。 這種開放式科研模式也間接造成研究資金與評估上的轉變。年輕的研究人員因可以參加合作研究而得以參與較深度的研究,得到所需的研究資金,且可以共同發表而早些得到肯定。但太多人共同發表的成果,將很難衡量每位參與者的貢獻,也難以確保研究品質。過去的研究補助方式通常沿用傳統科研制度,如共同評量教學與研究表現,或是競爭性研發補助,或是需求導向研究補助。但是現在研究發現,補助卓越研究中心的效益會比補助大型、跨領域合作計畫來得好。許多學界甚至根據開放式科研的精神開發出補助機制,如集合式決策系統及集中式研發補助。另一方面,資料分享及合作研究方式也引發道義方面的問題,有關研究過程的誠信及成果的品質問題將是另類新興挑戰。 市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興起,使得開放式科研擴及到因市民參與而產生的社會與倫理問題,例如資料的蒐集、實驗的設計與問題的解決。未來將聚焦在優先解決的社會需求問題的本質,而非科研人員的紀律,因而跨領域合作對問題的解決將會更有效率,但大數據的可用性也將成為公共政策上的考驗。開放式科研對於公共政策的兩大意涵包括因資料交換與知識共同產生所衍生的倫理、法規與社會問題,以及如何在資料使用時對於隱私的保護議題。但對於全球性的議題,如氣候變遷、新興傳染病、饑荒、遷徙及限核等議題,則可以在科技外交的保護傘下得以順利進行開放式合作。 本文提出兩種情境以推演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一是教學與研究依傳統式與開放式雙軌並行方式發展,最後將衍生出研究貢獻度、智慧財產權及資金配置的問題而使系統失靈。另一個情境是傳統與開放融合,最後開放式科研漸進成為主流,而讓大學、研究中心及社會都能獲益。在這兩種情境發展下各自思考可能衍生的利與弊。 若要開放式科研得以實現的條件,則必須要靠操作上的溝通、來源的開放、獲取方式開放、資料開放、軟體開放、web 2.0、設備與能耐共同分享、預測分析等工具或平台來促成。因此,本文特別提出以下政策面的思考:對於定義、方法學及分析架構統整的概念架構、促進大數據的應用、促進跨領域或合作式的教學與學習方式、促進跨領域或合作式的研究方式、對於公立大學研究的治理與管理、研究資金配置、數位基礎建設、公共政策討論、國際合作協助以及移民政策。惟有對提早思考未來需求,及早進行規劃,才能實現美好未來。 |
摘要撰稿 |
張國鈞
|
語文 |
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