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8年聯合國水資源開發年報: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之解決方案
2018年聯合國水資源開發年報:以自然環境為基礎之解決方案 The United Nations World Water Development Report 2018: Nature-based Solutions for Water
UN-Water
2018/03
UN-Water
http://www.unwater.org/publications/world-water-development-report-2018/
一、研究目的
全球有超過20億人口缺乏安全的飲用水,更有超過一倍的人口缺少安全的衛生設施。在人口快速增長的同時,預估在2050年時水資源之需求將成長三分之一。要維護並滿足如此龐大水資源需求已非易事,再加上氣候變遷與環境惡化之威脅,地球珍貴之水資源需要一個新的管理模式來因應此挑戰。聯合國全球水資源發展機構於2003年起,即以年報方式分析水資源之供需與衛生等相關議題。過去水資源管理方式多以增加人為水泥建物來調節供應與需求,本年度報告回顧過去15年全球水資源發展況狀,並從一個生態系統的角度,與自然環境共存為基礎方式來倡導未來水資源管理發展方向。本報告在描述如何與自然律動共舞,降低人為的干預,除了可增加自然資產存量外,亦可有效支援循環經濟發展,使社會、經濟與環境能同時邁向2030年之永續發展目標。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係由義大利政府贊助之長期研究計畫,由聯合國全球水資源評估計畫辦公室執行。主要以文獻、專家意見與個案分析方式,探討全球水資源之需求與供應議題。本年度則以如何運用自然環境與半自然之綠色設施,達成水資源管理目標為主。

三、研究結果摘要
自然環境中包含森林、濕地、草地、土壤、作物區域、存在之生物等不同種類之生態環境元素,在水資源循環系統中皆擔任重要之控制、傳輸與處理角色。其中人為作物區域除了是水資源重要消費者外,在水回收與蒸發上也會對區域的降雨量產生影響。若能善加運用這些自然或半自然的環境元素,建立綠色基礎設施以進行水資源管理工作,應可獲得與既有水泥建物控制水資源之相同效果。以自然為基礎之管理方案是一個整合性的生態服務。以水循環為基礎,考量不同環境元素之互動關係,輔以半人工之綠色基礎設施,除了可提升整體系統韌性外,亦可達成水資源管理之三個關鍵目標:
(一) 水資源供應改善:水資源供應之管理包含降雨量、濕度、水資源儲存、滲透與傳輸等。除了天然濕地、土地運用與伏流水管理等可增加水供給外,改善作物之灌溉系統、推廣輪作農法、提升用水之效率等,亦可節約水之用量。另外,人口聚集之都會區亦須推動綠色建築與建立用水評估等標準,以避免水資源之浪費。

(二) 水資源品質增進:水源的保護可以降低都會區用水及偏遠地區飲水安全之水處理費用。若能妥善管理森林、濕地、草原、土壤及作物區之水資源循環,則經由沉積作用、雜質與污染物截取、回收水中營養成分等功能,將可有效提升水資源之品質。非點源汙染如農業之營養元素排放,是全球包含先進國家之嚴重污染問題。此污染是自然基礎管理方案最能發揮效用之一,經由土壤之養分管理,可重建生態系統,降低肥料之使用與養份滲透至地下水之程度。

(三) 水患風險降低:自然基礎之管理方案是一個整合性之水資源管理方案,在許多農作區此方案已成為主流之水資源管理方式。除了增加水供應、降低水污染、河流泛流區之重建也可降低乾旱與洪災發生之風險。對都會區而言,此管理方式運用綠色基礎建設,亦可獲得同樣之水資源管理功效並可進一步降低水資源之浪費。

四、結論
以自然為基礎之水資源管理方案目前已逐漸受到各國之重視,也由於環境保護與地球公民意識之提升,如何能兼顧人們經濟、生活與活動之需求並與自然環境共處,亦是全球發展之共同方向。本研究倡導之水資源管理方式,不同於傳統以人造建物阻攔、疏導與人工處理之水資源管理。而是以整體水資源循環管理為目標,調節供應與需求之關係,並運用天然環境進行水資源之品質與風險管理。尤其是人口聚集之都會區,如能從廢水處理到都會區之綠色基礎建設包含不透水之表面重新植栽、綠化屋頂與多功能人造溼地(處理家庭廢水:基本內容包含水、碳、養分)等整體規劃,應可具體的增加水資源管理成效。
林永修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