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8年版科學技術白皮書
2018年版科學技術白皮書 平成30年版科学技術白書
2018/06
日本文部科學省
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a201801/1398098.htm
一、前言
日本文部科學省近日發表了一年一度的平成30年(2018年)版科學技術白書,這是依據1995年日本科學技術基本法第八條「政府每年必須向國會提出有關政府的科學技術振興施策報告」所要求的年度報告,藉此讓日本國會及國民瞭解並監督檢討政府關於科學技術振興的施策內容和執行進度。

2018年版的科學技術白皮書以「導向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更強化」為主題,全書構成包含一特集和兩大部。特集的標題為:持續可能的開發目標與科學技術創新的推進,介紹推展日本導向社會5.0(Society 5.0)的多項措施。另外,第一部以導向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更強化為題,包含兩章,分別陳述科學技術創新原動力的形成、大學及公立研究機關與產業界的人才力、知識基礎、研究資金等基礎力的相關現狀分析和提出課題,及今後政策措施方向。第二部以有關科學振興的施策為題,共分成七章,分別陳述科學技術政策的展開、導向未來產業創造與社會變革的價值創新產出的計畫、導向創新的人才、知識、資金的良性循環系統的建構等,期使有助於對日本科學技術政策相關措施的理解。

整體來說,本白書全文圍繞於「導向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更強化」的主軸,再分成以下三個層面陳述,即:(一)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更強化的必要性與重要性、(二)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現狀與課題、(三)導向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更強化的已進行措施及未來政策方向。全書扣除序言、目次及圖表目次頁之外,內文多達340頁,對上述三個層面的說明極為詳盡。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書內並有180份圖表,圖表數據內容十分多樣,除日本之外,還包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中國與韓國等全球科學技術創新經費前七位的大國的科學技術相關項目的比較,諸如此七個主要國家的科學技術創政策內涵、論文發表數量、專利案件數及相關預算等。閱讀本報告不只可以深入瞭解日本科學技術政策的各層面,也能旁及他國的科學技術政策和現況,在科學技術政策研究上極具參考價值。

因受篇幅所限,本文參考平成30年版科學技術白書的日本官方版摘要(詳見電子版白書第2至3頁所附摘要表),就有關主要政策的部分加以補充說明。若有興趣瞭解個別科學技術內容的讀者,請詳參原報告。

二、日本強化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必要性
本白書在第一章第一節開宗明義的探討日本強化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顯然是訴求日本國會和國民對強化基礎能力的政策目標的認同,並進而支持的政策論述。此白書認為,日本強化基礎能力的必要性可從三個層面來看。

第一,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至今一直是以科學技術的創新來實現本國的經濟成長與其伴隨而來的富裕社會。明治時期,日本積極引進西方科學技術,並進而改良或創新。例如,日本十九世紀從英國學習鐵道科學技術,到二十世紀中葉日本已經創新鐵道科學技術發展出世界聞名的新幹線高速鐵道系統。又如,日本在二十一世紀獲得自然科學諾貝爾獎的學者人數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在當代人類必須審慎面對全球暖化及能源問題的挑戰時,對缺乏天然資源的日本,如何持續經濟發展和維持保有社會富裕,在對於未來科學技術發展上是有更大的期待。

其次,人才、知識和研究資金呈現一種良性的循環,維繫可以產生優異研究成果的人才、可以支持多樣化研究活動的知識基礎及保有充足研究資金的基礎能力,是必須以持續不斷的科學技術創新做為支撐。一旦失去科學技術創新的優勢能力,人才、知識和研究資金的循環將會斷裂而無以為繼。

第三,由於當代科學技術創新產生的研究成果的發展呈現多樣化及加速化的現象。例如,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資訊通信技術以難以想像的快速進步,興起物聯網(IoT)、機械人(robot)、人工智慧(AI)等前所未有的多樣化的新科學技術,並透過跨越國境的全球化過程對於全體人類的生活形態及產業結構都造成巨大的衝擊。若缺少科學技術創新能力而落後,將使國家競爭力退步。因此,對於實現日本的社會5.0及創造出持續的科學技術創新以因應科學技術產生的巨大變革,強化日本科學技術創新的基礎能力是至為必要與重要。

三、日本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現狀與課題
此白書第一章第二節透過2016年研究發展經費居全球前七位的日、美、英、德、法、中、韓等七個主要國家的比較,探討相較於其他大國,日本現在的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狀況,並提出有待解決的課題。白書將日本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現狀與課題歸納如下:
(一)日本科學技術論文的量與質都有下降的傾向,日本發表的論文數量在國際上排序下降,而做為論文質量指標的前10%被引用論文數量也下降。
(二)相較他國,日本的專利申請件數維持在高水準,大學等的專利權實施件數有增加傾向。
(三)日本面臨年輕研究者人數難以增加、國際流動性低、女性研究者及優秀外國研究者的人才多樣性不足,以及產官學間人才交流低等的問題。
(四)日本必須確保肩負下一代生計的研究者、形成年輕研究者的專業路徑,並消除彼等對經濟負擔的不安。
(五)日本在國際高注目度的研究領域雖有增加,但參與這些領域的挑戰性計畫不充足。
(六)日本必須促進自然科學與導向社會實踐的人文社會科學的跨科際整合計畫。
(七)日本必須促進特定先端大型研究施設及大學共同利用機構等的提供使用,以創造出優異研究成果。
(八)日本大學教員的研究時間占總職務時間的比例有減少傾向,依據文部科學省調查,2001年、2008年及2013年此三年度的平均研究時數對平均總職務時數分別是1300:2793小時、1142:2920小時與900:2573小時。主因是,大學人力精簡,教師需更多時間參與多校務行政、指導學生、申請研究經費、參加社會服務及應對評鑑工作等。另外,大學中研究助理人員數雖有增加,但日本支援每一研究員的研究助理人員平均人數為0.25人,低於德國的0.72人,法國0.56人與英國0.44人。
(九)日本近幾年大學及國立研究開發法人的基礎經費雖然維持相同水準,但長期有減少傾向,必須活用共同研究費,擴大獲得外部資金及補助金等多元資金,並推動更多的開放性創新(open innovation)。
(十)日本大學從民間企業得到的共同研究、委託研究、臨床實驗及知識財產權等收入逐年增加,大學、國立研究法人等與企業之間的組織對組織大型產學合作也有進展,但相較外國仍有不足。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得到的補助金總額少於美國、英國與韓國,日本大學研究經費的民間負擔率為2.6%,遠低於德國的13.9%及韓國的12.3%,故仍須加強產學合作。
(十一)前述問題要以組織經營力的強化為依據才有解決的可能,日本大學須加強因應人事僵化、高齡化及確保研究經費與研究時間等問題的戰略經營能力,國立研究法人須要求加強因應風險創業的創出與成長的制度。

四、導向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更強化計畫的方向
鑑於更強化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必要與重要,日本政府正在進行的主要監督考核計畫包括:(一)以內閣官房長官主持的總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二)在日本經濟再生本部下,以加速擴大「對未來的投資」的成長戰略與構造改革為目的的未來投資會議、(三)文部科學省屬下為監督考核科學技術人才的育成及促進活躍的科學技術學術審議會。另外,對於更強化未來日本科學技術創新基礎能力的政策方向,可分成官學產三方面如下:
(一)政府:以推進年輕研究者的獨創性、挑戰性研究為目的的環境準備以及建構人才、知識、資金的良性循環所需的系統,並確保用於實現第5期基本計畫的研究發展投資。
(二)大學及國立研究發展法人:強化可以因應擴大外部資金的財源多樣化、改革人事管理系統、促進人才流動的戰略經營能力,並參與規劃國際菁英人才的交流。
(三)產業:應積極活用與雇用合於產業界所需的博士人才,擴大研究發展投資,更積極推動開放性創新。

五、結語
日本文部科學省每年依法必須發表科學技術白書,藉此系統性的蒐集整理本國及外國的科學技術發展狀況與政策資訊,分析日本所遭遇的問題,並提出解決或改善對策。同時也透過白書訴求日本國會與國民對其政策的監督、認同與支持。
鄭欽龍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