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8年版環境白皮書・循環型社會白皮書・生物多樣性白皮書
2018年版環境白皮書・循環型社會白皮書・生物多樣性白皮書 平成30年版環境白書・循環型社会白書・生物多様性白書
2018
日本環境省
http://www.env.go.jp/policy/hakusyo/h30/pdf.html
該報告係依日本社會環境基本法第12條第1項及第2項、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第14條第1項及第2項、生物多樣性基本法第10條第1項及第2項規定向國會提出2017年度環境、循環型社會與生物多樣性施政報告,以及2018年度環境保全、循環型社會形成與生物多樣性保全及永續利用相關措施。總體歸結五大重點,分述如下:
一、總體大環境動向
日本迎向少子高齡化而人口減少社會同時,年輕族群不斷由地方流入都市,加速區域人口分佈偏頗,地方年輕族群、生產年齡人口減少。如此之下,也嚴重影響環境保全,如農林業人口減少而廢耕,荒郊野地森林増多,導致生物多樣性下降或生態系統服務(Ecosystem Services)劣化。此等密切關係著環境、經濟與社會議題並複雜化。反觀世界,反映地球環境危機而揭示國際共識「永續開發目的2030議程」或「巴黎協定」等永續開發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世界大轉舵邁向深度減碳社會,擴大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投資等潮流,正是典範移轉新文明社會到來。

在此認知下,日本於2018年第五次環境基本計畫,為了確實因應此一國內外情勢,就今後環境政策方向性,以經濟社會體系、生活方式、技術各觀點,開創創新並活用SDGs思維,以能發揮最大環境保全效果,並依議題關係性同時有益解決經濟社會議題設計下,邁向未來高質化生活「新成長」為目標。最大化利用ICT等科技持續經濟成長並使環境負荷最小化,健全物質與生命「循環」同時維持與回復健全生態系統。人類與自然、區域間「共生」實踐「低碳」循環共生型環境與生命文明社會,以永續社會之姿定位。具體化的關鍵,就是形成自立與分散型社會,隣近地方等區域資源互補性「區域循環共生圏」思維。每一區域擁有豐富自然環境多樣潛能,以增進環境、經濟與社會整合,發揮永續最大區域活力思維。

此乃第五次環境基本計畫提倡的思維,此一機會一直增大中,受經濟與社會諸議題影響地方,也出現地方自治體、事業者、民間團體等多元利害關係人活用豐富自然等環境創意推動區域活性化。政府基於此一投入,對有助於提昇環境、經濟與社會整合具體化優良事蹟分享普及社會。

二、第五次環境基本計畫永續社會潮流
世界人口突破70億人,預測至2050年達98億人。隨著人類活動使地球環境負荷愈益增大,使人類賴以維生地球環境頻臨存續危機。日本地方活力消退,聚落等豐富自然環境一直在退失。一旦超過負荷,人類賴以生存自然資源復不可得;物種滅絕速度及氮與磷循環、氣候變遷與土地利用變化風險增高,現代是第六次物種大滅絕。體認此一喫緊議題危機感下,SDGs設定17項目標與169個標的,尋求複合議題統合解決。

日本訂定SDGs實施方針,於2018SDGs行動計畫中,提出致力推動「Society 5.0」、以SDGs為原動力的地方創生及次世代與女性平權三大政策。於「未來環境都市」構想中,先導投入SDGs助益地方創生,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也以實現Society 5.0驅動SDGs達成,修訂「企業行動憲章」。日本近三年温室氣體排放量減少中,不過仍必須致力長期化停轉核能發電、代用品氟回收。於調適氣候變遷影響,於2018年向國會提出「氣候變遷適應法案」致力促進府際合作等措施。

由維持長期性原則或理念,以2030年、2050年之姿,考量國內外情勢、未來世代利益制定第五次環境基本計畫,追求永續發展社會。在決策上提出六項重點戰略:「建構永續生産與消費綠色經濟體系」、「提昇國土存量價值」、「地域永續打造活用地方資源」、「實踐健康且心靈富足生活」、「開發與普及永續技術」、「發揮領導風格貢獻國際與建構戰略夥伴關係」,以因應區域互補特性與對流共生,創造自然連環與經濟發展「區域循環共生圏」。

三、創造助益解決地方議題區域循環共生圈
區域經濟社會活動,受地方特性影響,如能源、自然資源或都市基礎設施、產業聚集,更包括各種人文、風土、組織與社群等。好山、好水、好風景與歷史街景步道經濟社會體系、生活方式與技術創新,活用區域多樣性資源或提昇質向生活提高最大化附加價值。利用「地方經濟循環分析」活化各區域特性,經「可視化」經濟指標的「地方經濟健康診斷」發揮優勢,各區域相異資源與經濟循環特性,形成自立分散型社會。因應隣近區域特性共生與交流,都市與農山漁村資源互補相乘效果,環境、經濟與社會整合形成更廣域自然或經濟夥伴關係的區域循環共生圈。

太陽光、風力、水力、地熱、雪氷熱等再生能源,基本上是歸屬地理區域條件或自然資源,地方較都市可能導入。因應氣候變遷對策,富潛能地方導入再生能源改善區域能源需求,建構有力區域經濟助益地方創生。山川、聚落與海連環形成吾人豐富文化、風土生活的自然恩澤,即生態系統服務。尤其農林水產業或觀光業深度自然連結,自然恩澤為地方資源,蘊藏著地方產業或品牌。兩全自然資源利用與保全,以物質循環孕育生態系統服務,永續地方魅力與豐富生活。日本人口減少中,增加國外旅客與消費有助地方創生;再造訪外國旅客,以「日本飲食」、「自然與景點」、「温泉」、「體感四季」深度相關。

四、轉換區域循環共生圈生活方式
吾人價值觀、生活方式與勞動方式認知,經由消費行為或能源與資源利用,深深影響生態系統服務地球環境。受惠自然恩澤生態系統服務意識,轉換生活方式圖謀「區域循環共生圏」是很重要的。

在1960年代追求物質與經濟豐足高度成長,依內閣府調查,於1979年則逆轉為重視更重視豐富心靈生活。近年,消費者則關心品物或服務體驗與經驗的「事務消費」。今後生活,會愈益提高「休閒與閒暇生活」、「飲食生活」、「自己啓発與能力提昇」等相關服務;年輕世代傾向擁有不如租賃或分享。保有垃圾遵循地方分類規範、節電等省能源、節水、少垃圾、油或食物殘渣不由排水口流出為家庭高度日常習慣;近年稍稍下滑。

以人類活動對地球環境影響指標之一的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觀之,於1970年代前半,地球就超越所能生產與吸收生態服務供給量,即生物能力。日本大多消費資源仰賴進口,生態足跡約為世界平均1.7倍;如果世界人類皆如同日本人生活,就需要2.9個地球。日本約有4%區域生態足跡超越生物能力百倍,其中六成集中於東京、大阪、神奈川三都府縣。日本家庭部門約占CO2排出量15%,食品損耗占近一半。因此,改變消費者與家庭道德消費意識是非常重要。

東京2020奧林匹克暨身障競技大會制定「永續考量營運計畫(第1版)」,不僅是運動競技,更致力推動「環境」、「社會」、「經濟」永續可能性。以日本價值觀、重視美意識、深根地方自然觀、高度尖端技術環境社會體系的「永續生産與消費」推向全社會,甚至全世界。此外,日本於2011年發生史上最大東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地震,引發核能電廠事故與海潚。災害地尚無法歸還的特定復興再生區域或中間儲藏設施整備、特定廢棄物處理,概觀說明災害地復興與創生。於2016年熊本地方地震,基於2011年地震災害教訓,處理完成災害廢棄物處理並概觀陳述環境對應政策。

五、施政報告與措施
(一) 各領域施政報告
在2017年度各領域施政報告中,主要包括低碳社會建構:氣候變遷問題、國際架構下投入相關對策、氣温暖化國內相關對策;生物多樣性保全及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現況與對策、社會浸透、區域中人與自然關係調整與再建構、確保山川聚落與海連結、全球性眼界利用與保全管理、強化科學並結合政策;循環社會形成:廢棄物產生與循環利用、國內外推動狀況;大氣、水與土壤環境等保全:地方生活環境問題與對策,以及大氣、水、土壤、地盤、海洋等環境現況與保全對策;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化學物質環境中殘留實態、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與管理、小兒環境保健、化學物質相關風險溝通、國際動向與日本投入、日本國內毒氣彈相關對策;各種施策根基、參與主體及國際協力相關施政:政府全方位投入、推動綠化經濟社會,以及充實技術開發與調查研究、監視與觀測等,並致力國際性施政、推動區域打造與樹人、充實環境資訊整備提供與廣宣、環境影響評估、環境保健對策、公害紛爭處理及環境犯罪對策等。

(二) 施政措施
在2018年度相關措施中,主要包括低碳社會建構:地球暖化對策、推動氣候變遷影響的調適、臭氧層保護對策等;生物多樣性保全及永續利用:強化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取向、生物多樣性與永續利用國土保全管理、海洋生物多樣性保全、野生生物適切保護管理與強化因應外來種對策、永續利用及致力國際化、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服務掌握;循環社會形成:致力打造統合性永續社會、形成多種多樣性區域循環共生圈活化地方、以整體生命週期徹底化資源循環、廢棄物更適切處理與環境再生、建構萬全災害廢棄物處理體制、建構適切國際資源循環體制與推展海外循環產業、循環領域基盤整備;水、土壤、地基、海洋、大氣等環境保全:維護與回復水健全循環、亞洲水環境保全,以及水、土壤、地基、海洋、大氣等環境保全;致力全方位化學物質對策:推動化學物質風險評估及削減整體生命週期風險、因應未解明化學物質相關問題、推動化學物質相關風險溝通、推動化學物質國際合作與協調、日本國內毒氣彈相關對策;各種施策根基措施及國際協力相關施政:政府全方位投入、推動綠化經濟社會,以及充實技術開發與調查研究、監視與觀測等,並致力國際性施政、推動區域打造與樹人、充實環境資訊整備提供與廣宣、環境影響評估、環境保健對策、公害紛爭處理及環境犯罪對策等。
游振宗
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