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議題

首頁> 科技議題 - 政策動向> 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
2018年全球競爭力報告 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8
Klaus Schwab
2018/10
World Economic Forum (WEF)
http://www3.weforum.org/docs/GCR2018/05FullReport/TheGlobalCompetitivenessReport2018.pdf
第四次工業革命(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4IR)已然於真實世界上演,帶領人類進入新紀元。然而對於國家與社會而言,也是造成分歧與極化的開端。今年正邁入全球金融危機後的第十年,社會與經濟都產生莫大的變化,雖然過去2年經濟穩定成長,但在政治與經濟的變遷脈絡下仍顯得十分脆弱,令人開始擔憂經濟成長與全球化所造成的不平等與兩極化發展。由於第四次工業革命緊接著大衰退之後而來,因而重新定義了邁向繁榮之路,此點對於決策者來說,具有非常深遠的意涵。在20世紀後半段,許多低度發展國家企圖以廉價的低階勞動力來發展工業,然而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後,隨著技術與資本取得的成本越來越低,成功與否取決於成本以外的因素,低階技術與勞力的作法受到質疑。因此未來必須以宏觀的角度面對競爭力,無法再以一項優勢來掩蓋他項的弱勢,取而代之的是不偏頗、全面性的整體競爭力呈現。

世界經濟論壇在此脈絡下,累積40年來在長期競爭力標竿所蓄積的能量,開發出嶄新的全球競爭力指標4.0(Global Competitiveness Index 4.0, GCI 4.0),以全球性思考及決策的需求為導向,試圖將4IR的概念整併到競爭力的定義中。新的指標系統導入促進生產力與成長的新興賽制,例如人力資本、創新、敏捷與恢復彈性等促使經濟成功的特質,期望提供領導者一個加速催化的平台,瞭解並參與新興起的經濟與社會趨勢,以於快速演化的脈絡下,採取調適政策與措施。因此,除了傳統的ICT與實體基礎建設、宏觀經濟穩定度、智慧財產權等指標之外,也加入創業文化、企業擁抱創新構想、多元利害關係人合作、關鍵思考、精英領導、社會信任等包容性的概念,冀望以前瞻性的思維來設計新的產業政策、縮短技能落差、開發新的商業標準,以為未來工作做好準備。

GCI 4.0也將評分級距從過去的零和(zero-sum)改為0到100,100代表完全達成該項政策目標。此舉特別強調每個國家都可能達成目標而得到滿分,但同時也能觀察到各國之間的差距,以選定標竿學習的對象。由於在4IR時代,成功的經濟體必須具有預防金融危機以及失業的恢復力、敏銳迅速的決策能力、活力的創新系統,從而建立一個以人為本的經濟發展環。因此整體競爭力架構分為四大面向共12項支柱:
一、致能環境,包括體制、基礎建設、ICT採用、總體經濟穩定度。
二、人力資本,包括健康、技能。
三、市場,包括產品市場、勞動市場、金融體系、市場規模大小。
四、創新生態體系,包括企業動態、創新能耐。

透過這樣的指標架構可清楚看出140個經濟體的競爭力分佈。這並不是零和的賽局,而是透過彼此的比較,可以瞭解各經濟體的強項與弱勢所在,以挑選標竿對象或是在全球價值鏈中尋找合作的對象,而此種開放式的比較也有助於提升競爭力。經由GCI 4.0指數分析,可以思考三個基本問題:國家優先發展方向為何、是否隨著時間迭有進展、從表現最優異的國家學到什麼。觀測與前沿指數的差距,可以瞭解是否在特定領域逐漸拉近差距,或是與前沿差距最大的是哪些項目,以設定追趕的進度。

根據GCI 4.0 的總體指數排名,2018年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前15名依序為美國、新加坡、德國、瑞士、日本、荷蘭、香港、英國、瑞典、丹麥、芬蘭、加拿大、台灣、澳洲、韓國,挪威則跌落至第16名,以色列第20名,中國第28名。從世界排名可以看出來,前20名幾乎是北美與歐洲的天下。美國只以些微差距領先新加坡與德國,以總指數85.6分奪魁,與100分仍有14分左右的差距,顯示仍有進步的空間。排名最末的是查德,得分是35.5。拉丁美洲最高的智利,積分為70.3,幾乎是末段班海地(36.5)的2倍。顯示全球的差距相當大,不少國家對於第4次工業革命尚未做好準備,因而出現「低技能、低收入」以及「高技能、高收入」兩種極端對比。

事實上,低收入國家在4IR時代,也能在特定領域呈現跳躍式成長,例如利用ICT來從事基本的服務或產生新的商業模式。盤點許多落後國家之所以成長低落且無法掌握新興機會的原因,主要歸咎於體制、基礎建設與技能落後所致,若不能積極改善這些面向,日後便難以翻身。而雖然ICT與生產力致能因子,如創新、商業動態有關,但不是光靠技術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影響技術發展的還有教育、健康及治理等。相對的,具競爭力的國家對於新的工業革命有較好的準備,通常擁有敏捷與創新的企業、有技能的勞工以及充滿願景的政府,能夠對抗環境變遷,迎向更好的機會。而通常具競爭力的國家也能有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能夠處理貧窮與生活滿意度等議題,這些都能從以下指數分析得到引證。

創新是促進生產力成長與價值創造的主因要驅動力,早已成為國家發展的核心議程,但是政府仍難以理解能夠讓國家創新的主因是什麼。新版GCI提出3個原則:創新仰賴高品質且複雜的生態系統、創新是讓構想能夠成為成功產品的過程、創新無所不在且不侷限在實驗室裡面,而且可以各種型態產生效益。因此GCI 4.0納入許多驅動創新的軟性因子,如創意、創業。從140個經濟體的前半段分析可以發現許多創新的樞紐國,在創新能耐這個支柱是表現最弱的一環,而本版報告選出的超級創新者(super innovators)是德國、美國、瑞士和台灣。台灣在本年度的整體競爭力排名第13名,在致能環境的總體經濟穩定度次支柱排名居冠,創新生態系統的創新能耐次支柱排名第4,在市場的金融市場次支柱亦排名第7。

至於創新是否有方程式可循,由於創新是從構想到商品化、成功邁向市場的過程,因此可以觀察創新生態系支柱下的商業動態及創新能耐。商業動態又分為構想產生的互動與多元性、研究與發展、商品化等3項次支柱,創新能耐則包括創業文化與行政的需求等兩項次支柱。從高、中、低不同收入國家的比較可以發現,高收入國家在創新能耐方面與中低收入國家的差距相當大,但是創業文化的差距並不大。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印度的表現,中國近年來在研究與發展大舉加碼的結果,甚至高過高收入國家,使其商品化結果與高所得國家齊名,而且中國創造出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也已從2014年的12%上升到33%。印度也不遑多讓,與高所國家相當,緊追之勢不可小覷。從幾個創新強國的比較也可以發現,美國、德國、日本與韓國在研究與發展旗鼓相當,但日本與韓國的創意多元與商品化較為落後,而且害怕創業失敗的心態與美國、德國差一大截。由此歸納可得,有競爭力的國家較容易將研發成果轉譯成商品,因此而能促進經濟成長,對於技術衝擊的恢復彈性也比較好。

另一方面,強有力的體制是生產力與長期成長的基礎驅動力,至於現今體制是否依然重要,可從GCI指數分析觀察到,體制弱的國家較難以表現競爭力。由體制項下的次支柱觀察:
一、安全:芬蘭在組織犯罪成本表現突出,日本在犯罪率、芬蘭在警察服務信賴度的表現優異。
二、社會資本:澳洲表現良好。
三、檢核與平衡:芬蘭與挪威等國在預算透明度、司法獨立、法規架構、媒體自由的表現傑出。
四、公部門效率:新加坡無論在法規障礙、法規效率、電子參與或政府未來定位都表現卓越。
五、透明度:紐西蘭在貪腐發生率最低。
六、智財權:芬蘭以IP保護,新加坡以土地行政品質稱霸。
七、企業治理:新加坡、芬蘭等表現較好。

以指數分析來看,通常具競爭力的國家較為富裕,但也有例外;比利時與馬來西亞的競爭力差不多,但是比利時收入是馬來西亞的3倍。過去常被詬病的貧富擴大社會極化現象,在本競爭力分析並不顯著,其中尤以荷蘭、瑞典與丹麥為表率,可見競爭力與平等可以兼得。同樣驗證可得,具競爭力的國家,社會福祉、生活滿意度較高,生態足跡亦較低,對環境較友善。

在全球化時代,開放自由貿易對於國家之間可能是雙贏局面,但在國家之內,卻可能造成收入不平等的輸贏局面。但是由GCI 4.0指數分析可知,較開放的國家較容易取得創新資源,因而也較具競爭力。因此決策者應思考的是如何以政策嘉惠弱勢族群,而非採取保護主義,例如讓人力資本與資金的取得機會平等,以減少不平等現象。而積極的勞動市場政策,建立社會安全網,協助百姓渡過轉型的就業問題,縮短薪資差距等,皆是拉近差距、促進平等的作法。
張國鈞
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