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碳市場現況概述
碳市場是全球實現淨零排放目標的重要機制,旨在透過經濟手段促進溫室氣體減排。碳市場以碳定價為基礎,將溫室氣體排放量作為商品進行交易,形成一種市場驅動的解決方案。碳市場主要分為強制性碳市場(Mandatory Carbon Markets, MCMs)與自願性碳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s, VCMs)。強制性碳市場由政策或法律規範建立,參與者須遵守排放目標或繳納碳稅。根據 2023 年的統計,全球約 23% 的溫室氣體排放屬於強制性碳市場之碳定價機制之範疇,包括碳稅與碳排放交易系統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s , ETS);而自願性碳市場則以自願購買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為主,通常由企業或個人透過抵消其排放量來實現環境目標。
根據Frost & Sullivan的市場規模預測,2023年強制性碳市場的市場價值預估達 8189.2 億美元,自願性碳市場為 20 億美元,自願性碳市場規模雖遠低於強制性碳市場,但其未來增長潛力相當高。預測到 2030 年,兩市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CAGR)分別為 16.8% 和 99.2%,顯示隨著全球淨零承諾的加速推進,碳市場的需求和規模將持續擴大。
二、強制性碳市場 (MCMs)
(1)強制性碳市場之機制
強制性碳市場透過具法律約束力的機制推動減排,主要工具為「碳排放交易系統」與「碳稅」。碳排放交易系統(ETS)採取總量管制與交易(Cap-and-Trade),由政府設定排放總量上限(Cap)並分配配額,企業可於市場上交易配額,由於碳配額供應量隨時間減少,價格逐漸上升,可進一步激勵企業減排。同時由於設有排放總量上限,可以有效控制整體排放量,確保減排目標的達成。相較之下,「碳稅」則直接針對碳排放量課稅,其優點是價格穩定、行政執行相對簡便,企業能更清楚地預期碳成本,但其缺點是減碳成效取決於稅率設定,政府難以精準控制實際減排量。
(2)全球強制性碳市場覆蓋範圍與主要市場
2023年,全球77項碳定價機制—包含碳排放交易系統與碳稅—涵蓋約全球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歐盟排放交易體系(EU ETS)自 2005 年運行以來,為全球運行時間最長、涵蓋產業最廣的排放交易體系,目前涵蓋能源、工業、航空等產業,並逐步擴展至航運業,就交易金額而言,EU ETS為世界最大碳市場,更透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ross-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 CBAM)增強其跨國影響力。美國目前尚未建立全國性的碳定價機制,然而全國 12 個州已實施有效的碳定價,包含加州、華盛頓州等地方性的ETS、以及東部州所聯合實施的區域溫室氣體倡議 (Regional Greenhouse Gas Initiative , RGGI)等。中國擁有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排放交易系統—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估計該市場涵蓋40億噸二氧化碳的管理,佔該國碳排放總量的40%以上。
三、自願性碳市場 (VCMs)
(1) 自願性碳市場之機制
自願性碳市場(VCMs)允許企業或個人透過購買碳信用額(Carbon Credits)以抵消其排放量。這些信用額主要來自於碳移除(如植樹造林)或碳避免(如清潔能源專案),目的是支持溫室氣體減排。與強制性碳市場不同,自願性碳市場的參與是非強制性的,通常與企業社會責任(CSR)或環境、社會與治理(ESG)目標相關。
(2) 主要技術與自然解決方案
目前約 90% 的碳信用額來自自然型解決方案(如森林保護和土地管理),技術型解決方案(如直接空氣捕捉和碳封存)則因成本較高而發展緩慢。兩者在減排行動中各具優勢,但透明度和長期效益仍是主要挑戰。
(3) 自願性碳市場 (VCMs) 的地區分佈
最常見的碳信用額類型包括 REDD+ (Reduced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所致排放量,包含森林復育與永續森林管理),再生能源發電(如太陽能、風能、水力發電)和潔淨烹調等項目。美國、印度、中國、巴西和土耳其為自願碳信用額發行量最多的國家。
四、碳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
趨勢一:強制性碳市場與自願性碳市場的融合
自願性碳市場 (VCMs) 和強制性碳市場 (MCMs) 雖然仍存在差異,但兩者間的結合正逐步加深,且一些國家已採用混合模式,讓政府在企業自願交易碳信用額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例如,歐盟正在討論建立碳移除認證框架 (EU Carbon Removal Certification Framework),提議設立全歐盟自願性制度以認證碳移除量;倫敦證券交易所於2022年啟動了VCM指定 (VCM Designation),允許上市公司透過碳信用額而非現金股息支持減排專案;日本推出「GX聯盟」則是一個企業、政府與學術界合作的平台,並計劃於2026年啟動自願性排放交易體系(GX-ETS)。
此外,美國於COP28上推出的能源轉型加速器(Energy Transition Accelerator, ETA)旨在動員私人資本支持發展中經濟體的能源轉型。中國的核證自願減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 CCER)計劃則於2023年重啟,建立統一標準以促進碳減排量交易,而澳洲也正在評估以促進澳洲碳信用單位(Australian Carbon Credit Units, ACCU)交易的VCM方案。最後,《巴黎協定》第六條的通過進一步奠定了國際碳信用交易的框架,使193個締約方能透過購買自願性碳信用達成其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這些措施反映出自願性與強制性碳市場之間日益結合的趨勢。
趨勢二:用於碳報告、監測和追蹤的數位科技
區塊鏈、衛星成像和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正被廣泛應用於碳市場,以提高透明度、可追溯性和效率。區塊鏈技術以其能確保流程透明並防止舞弊的特性,成為提升碳信用額可信度的關鍵工具。例如:2023年底,納斯達克也推出了一項技術,將碳信用額發行數位化,它使用智慧合約語言,提供企業透過私有集中式數據庫或區塊鏈技術進行使用。
衛星圖像可追蹤和驗證減少溫室氣體的成果。透過分析衛星圖像,可以更準確地計算出減排量,並建立公開透明的記錄。獨立檢查員會定期利用衛星圖像和其他數據來驗證減排項目的成果,確保數據的可靠性。例如,Telia 公司選擇 Earthbanc 作為其碳補償供應商,因為 Earthbanc 採用了結合衛星圖像、無人機和人工智慧的創新碳計算方法,可以更精確地追蹤減排進度。
趨勢三:自然型與技術型解決方案的平衡
在自願性碳市場中,自然型碳信用方案 (Nature-based Credits) 包含減少森林砍伐及森林退化等方式,其影響雖然難以量化、監測與控制,但作為目前過渡性解決方案仍具一定價值。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預計在2030年後,技術型碳信用方案 (Technology-based Credits) 將逐漸超越自然為基礎的方法。技術型碳抵消方案包含:推動再生能源技術的應用、防止或捕捉來自化石燃料生產、採礦、垃圾掩埋場或畜牧業的甲烷洩漏、替換傳統柴火爐,以及直接從空氣中捕捉二氧化碳並將其永久儲存在地下。自然型與技術型方法合作運用,有助於更全面的管理碳排放。
趨勢四:標準化提升市場公信力
目前碳信用正面臨審查,因為外界對其產生「漂綠」(greenwashing)的指控,即過度誇大或捏造其碳信用的效益。自願性碳市場的登記機構被指控過度發放碳信用,並被要求提供更強的證據來證明其品質。買家希望購買能夠抵抗這些指控的碳信用,因此在選擇購買碳信用時,他們會尋找具有良好聲譽的監測、報告與驗證(Monitoring, Reporting, and Verification, MRV)框架的碳信用商品。
為了提升自願性碳市場中碳信用額度的品質,市場各方正積極推動標準化工作。例如,自願性碳市場誠信委員會(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 ICVCM)致力於制定高誠信碳信用額度的標準和評估框架,以增強市場的透明度與信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