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2022年全球汽車市場發展趨勢

2022年全球汽車市場發展趨勢

鄧凱方、古慧雯/ 發布日期:2022/11/15/ 瀏覽次數:132

儘管晶片短缺等供應鏈問題以及馬來西亞與泰國等亞洲車輛生產重鎮的防疫封鎖措施,導致汽車生產與交貨的時間延遲,但在全球經濟復甦與多國推出新能源車購車獎勵措施的激勵下,2021年全球汽車銷量仍較2020年成長5.3%,達8,100萬輛;而居家辦公與移居非都會區等生活習慣的改變,也帶動共享移動市場的強勁反彈並孕育出許多新的商業模式,電動車銷量的穩定成長亦驅動自動駕駛功能的精進,駕駛與乘客對乘車娛樂體驗的重視則催生新的互聯服務技術的出現。面對蓬勃發展的汽車市場,此篇由Frost & Sullivan所發布的展望報告,從主要車輛製造商、電動車、共享移動、車聯網、自動駕駛與車輛維修及周邊服務等各層面深入探討全球汽車產業的2021年發展特點,並展望未來10大關鍵發展趨勢(圖一),以下為發展趨勢之重點說明:

 

一、運輸低碳轉型促進電動車市場成長
2021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達670萬輛,超過2020年銷量的2倍,並以純電動車(BEV)為大宗,占比高達70.7%,其次則為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占比為29.1%;就車廠分布來說,Tesla以93.6萬輛拔得頭籌,Volkswagen則以76.2萬輛的銷量緊追在後。在充電設施部分,2021年全球新安裝了超過150萬個電動車充電樁,其中又以中國大陸占比最高,達65%。
在2022年儘管開發電動汽車電池和半導體晶片所必需的氖和鈀,因俄烏戰爭而面臨供應中斷風險,進一步阻撓車廠的生產作業並延遲其交車時間,但受惠於各國為減少碳排放陸續推出更多電動車相關購車優惠或生產與研發獎勵補助計畫,預估整年度全球電動車銷量將較2021年再成長11.1%。

 

二、生活型態的改變催生更多元的移動解決方案
COVID-19疫情的爆發造成民眾生活型態發生諸多改變,居家辦公與彈性上下班的日益普及,讓通勤天數大幅減少,而民眾於疫情期間向郊區與非都會區移居的趨勢,也讓其移動網絡出現明顯變化。由於居家辦公使民眾與居住地區的聯繫越來越緊密,15分鐘內的交通需求大幅成長,讓共享移動市場進入蓬勃發展階段,且不僅是共享汽車,電動單車、電動機車、甚至電動滑板車等環保、輕量、便捷的兩輪式微移動共享(Micromobility Sharing)市場亦快速崛起,營運商並持續拓展租賃和訂閱等新的商業模式。而共享移動業者為了增加營利,持續利用車聯網技術與雲端運算等技術,優化車輛調度效率,且已有不少業者,如Ola、Via、Voi scooters 和GoTo等都規劃在今年年底前上市。
另一方面,由於傳統公共運輸服務的收益因民眾通勤需求的減少而嚴重受挫,使得不少公共交通營運商開始拓展企業員工上下班交通車等需求反應式班車(Demand-responsive Shuttles)之客製化B2B業務;而更彈性化的上班時間與地點選擇也帶動民眾對於Uber與「公車動態查詢系統」等移動即服務(Mobility as a Service; MaaS)需求的大幅攀升。

三、新興數位技術對汽車產業鏈各環節的影響持續增強
隨著以數位分身(Digital Twin)為技術核心,並融合AR、VR和區塊鏈技術以達到虛實整合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興起,無論是傳統車輛製造商或是發展元宇宙技術的科技公司都積極將相相關技術導致汽車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以降低成本、提升收益並讓車主提供更好的駕駛體驗。
透過數位分身,車輛製造商除了可在研發生產階段透過在虛擬世界的模擬來減少實物測試,以在確保品質的同時,降低成本並縮短開發時間,並得以藉此實現更具彈性的少量多樣生產模式。在完成車輛製造後,亦可利用於虛擬道路和測試場景來虛擬化測試車輛,藉由真人的模擬圖像為測試對象來進行碰撞測試,以更好的捕捉其碰撞效果。在售出車輛後,車輛製造商也可透過使用者回傳的資料建立新的數位分生,據以在虛擬環境下進行車輛的即時監測以降低維護成本,業者並可藉此蒐集使用者的實際使用情況,用以提升售後服務的品質。最後,車輛製造商更可串聯從研發到服務的所有數位資料,讓研發部門能取得實際使用數據,挖掘使用者使用需求,進而提升產品價值,研發與製造部門也可更了解彼此狀況,有助解決理想與實務之間的問題。

四、晶片短缺危機促使車輛製造商轉換供應鏈模式
疫情所導致的缺工缺料與塞港問題,以及俄烏戰爭所推升的原材料供應短缺風險,令全球陷入晶片短缺危機,連帶迫使各家車輛製造商紛紛進行供應鏈策略調整,以盡可能降低營運衝擊。在短期應對策略方面,多數製造商選擇優先生產最暢銷或利潤最高的車款,以減少需採購多款晶片的需求,如GM、Mercedes-Benz Group AG等都採取此種作法;另有業者選擇繼續生產未安裝晶片的車體,一旦晶片到貨就馬上完成組裝並出貨給經銷商方式,如Ford;GM也另外採取刪除某些與乘客便利型有關之非必要功能,以減少採購特殊晶片需求的做法,來維持工廠的正常營運。
在長期策略部分,Tesla傾向採取全面本土化的策略,透過本地製造晶片與國內採購的方式來提升供應鏈保障,同時藉由縮短供應鏈距離來減少物流中斷的風險。Toyota與Hyundai Kia則透過擴大對晶片供應商的數量承諾來爭取優先保證供應,藉以保持至少2致4個月的基本晶片庫存。

五、消費者對安全與便利性需求的提升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蓬勃發展
隨著對舒適性和便利性功能的需求增加,越來越多汽車製造商為車輛添加車聯網或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 ADAS)等自動駕駛(Autonomous)[註1] 功能。舉例來說繼電動車銷量於2021年出現強勁增長後,汽車製造商開始為電動車提供專用的車連網服務,如Peugeot為PHEV和EV推出了專門的應用程式功能,Polestar也為EV推出了專用的路線規劃應用程式--A Better Routeplanner。而為了迎合民眾對於車上娛樂體驗的需求,車輛製造商與科技公司的合作也更為密切,Apple CarPlay或Android Auto等車載娛樂裝置已逐漸成為愈來愈多車輛的標準配備。同時為了配合歐盟於2022年7月生效的強制搭載ADAS規範,也有更多車輛製造商為暢銷車款配備L2以上的自動駕駛功能。
另一方面,為了支持國內業者在自動駕駛技術上的研發,不少國家都鬆綁了法規已開放業者進行道路測試甚至先期商業佈署,並著手研擬相關監管法規以因應未來更高等級自動駕駛技術的應用。舉例來說,德國已於2021年開放讓L4自動駕駛汽車、班車與公共汽車在特定區域行駛。英國則以機場、商港與工業中心為首要推動區域,對L4的自動駕駛車輛進行道路測試及早期商業佈署;德、日、美政府則陸續蒐集安全專家與車輛製造商及其他利害相關人的意見,擬建構自駕車倫理規範。

六、結語
在電動車、共享移動、車聯網與自動駕駛大行其道,引領汽車產業在技術、性能甚至商業模式等領域都出現明顯轉變下,過去汽車產業以機械工程(機械引擎、傳動軸、煞車盤)等硬體為發展重點的傳統,已逐漸轉變為依賴機電工程(馬達、電池、配電盤、電能轉換器)、資訊電子工程(汽車電腦、網路、雷達與感測器、顯示面板、燈光)技術,以及注重服務和客戶體驗的發展模式,並吸引科技公司等跨領域業者相繼加入汽車產業生態體系。我國因具備硬體製造及資通訊軟體和技術優勢,加上產業聚落密集度高,近年來無論是傳統車廠或是科技業者都積極投入相關領域,不少業者更已做出不錯實績,並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有有利位置,有機會發展成為下一個護國神山產業。

註1:據汽車工程學會(SEA)的定義,汽車的自動化程度可分為6個等級,ADAS大致可歸屬於等級2以上的程度。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