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荷蘭邁向淨零碳排之途徑與行動建議

荷蘭邁向淨零碳排之途徑與行動建議

殷正華、楊侑馨/ 發布日期:2023/12/13/ 瀏覽次數:1130

一、荷蘭排碳現況與邁向淨零之挑戰

荷蘭擁有發展為永續燃料樞紐的基礎建設密度和強大的工業體系,同時在歐洲物流領域具有領先地位。然而,2022年能源價格飆升和2023年通脹危機將其經濟推入不確定的境地。荷蘭的經濟高度仰賴占GDP 18%的能源密集型產業,使其成為歐盟排放溫室氣體第五高的國家。在此背景下,必須更積極地推動去碳策略,以免影響國家競爭力。

荷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由高至低依序為工業(66MtCO2e)、能源(35MtCO2e)、運輸(32MtCO2e)、農業(27MtCO2e)及建築(26MtCO2e)部門。將荷蘭歷史與未來所需之溫室氣體減排量繪製成圖表(圖一),其每年需要減少60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的排放量才能實現2050淨零碳排之目標。

 

在實施去碳過程中,重要的焦點項目包括能源系統轉型、工業用電、以及碳捕捉與封存。為達到2035年的中期目標,必須大幅擴建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比2021年增長12倍)、增加太陽能容量(2-3倍)、提高電動車數量(20-30倍),並將公共電動車數量提升7倍。為分擔早期投資風險,荷蘭政府已採取行動,動用永續能源轉型補貼計畫和新農業基金提供支持。

幸運的是,截至2030年,80%的去碳解決方案已屬成熟技術,包括電熱幫浦、太陽能加熱、陸地風力發電等,以及採用電動車、牛的飼料添加物、離岸風力發電等。同時,一些處於展示階段的技術,如工業用碳捕捉與封存,以及處於研發階段的新興技術,例如燃料電池電動卡車和生質燃料飛機,也在逐步發展中。
 

二、幫助荷蘭實現脫碳之五項前瞻性措施

為了創造荷蘭新的出口市場、帶來成長的機會,Mckinsey & Company列出五項可以幫助荷蘭去碳化的前瞻性措施 (圖二)。

 

(一)  循環塑膠中心實現減廢並打造循環價值鏈
荷蘭每年生產約1.9公噸的塑膠,約0.7公噸被出口,使其成為全球塑膠出口大國。這一產業從生產到廢棄處理每年約排放12 MtCO2e。


前進策略:從原料和生產端積極致力於減少碳排放,包括減少碳輸入、提高碳效率、乙烷裂解為乙烯的過程,以及將工廠轉向再生能源等措施。此外,透過強化重複使用和增加回收的方法,每年能夠減少12 MtCO2e的排放,並且預計在2035年實現20-40億歐元的經濟價值。

(二)  永續燃料中心協助商業運輸去碳化
荷蘭的交通運輸部門對國家經濟貢獻顯著,佔4.3%的GDP和提供5%的就業機會,但其排碳量卻佔了13%。目前,荷蘭的去碳努力主要集中在車輛電動化方面,但在航空運輸和卡車方面的進展相對不足。雖然電動卡車和燃料電池電動車是新興趨勢,但由於成本相當高昂,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可能僅適用於渡輪、國內班機特定路線或小型班機的短程運載。為實現去碳目標,若將鹿特丹港和史基浦機場打造為永續燃料中心,專注於生物及合成燃料(如生物甲醇、氫化植物油、藍氫、生物煤油等)的生產和分銷,有望實現到2050年年減少26-45 MtCO2e的目標,並創造100-160億歐元的市場價值。由於荷蘭在基礎建設、生態系統和離岸風電方面具有競爭優勢,這一永續燃料中心可以確保其在歐洲物流門戶的地位。


前進策略:提倡明確立法,以釐清永續燃料的定位;迅速擴大生物燃料的生產和加工,以促進可再生能源的大規模應用;透過實施綠色走廊策略,擴展永續燃料的配送基礎設施,進一步強調永續燃料中心的地位。

(三)  由風力發電提供乾淨氫基礎建設
鋼鐵、化肥、煉油佔2.4%GDP,是能源密集且競爭激烈的產業,因此要有足夠的投資報酬才有誘因。荷蘭擁有生態健全、靠近北海可獲得低成本再生電力的優勢,同時也有密集的天然氣基礎設施,有利於氫氣的配送。行動策略包括投資在額外10GW專用離岸風電、10GW電解槽連接到離岸風電場、發展關鍵基礎建設(如儲存與配送網路)。


前進策略:快速擴大以氫為主的離岸風電場計畫與資金規模;以彈性的生態系統,將多餘電力影響極大化,創造製造量能與資源,以支援2035年的離岸風電;開發能貫穿價值鏈的關鍵氫基礎建設。

(四)  以碳捕捉與封存中心(CCS)減少西歐、北歐的碳排放
二氧化碳的應用仍然是一個小眾市場,且其對減碳的貢獻相對有限,尤其在與碳儲存相比。未來的發展可能在於探索新的應用領域,例如在循環利用再製品中的應用,或作為地熱系統中的傳熱流體。荷蘭已在邊境地區建立了碳捕捉與封存(CCS)的聚落,若能透過國際合作擴大其規模,將有機會建立典範。同時,荷蘭在CCS領域擁有成本優勢並具備海上儲存的能力。然而,雖然已取得領先地位,但如果與鄰國合作並串聯天然氣管線,荷蘭可能面臨失去優勢的風險。


前進策略:確立CCS在荷蘭國內及出口之目標;成立跨境基礎建設工作群;開發碳交易的法規架構。

(五)  更靈活的新電廠幫助去碳
荷蘭因使用再生能源而需採用間歇性的供電設計,這可能導致電價波動,因此確保靈活性成為至關重要的因素。


前進策略:利用儲存與電力轉換技術,實現氫能與熱能的應用;透過時間費率和簡便的購買方式,建立消費者購買動機;精密標售競價,提高電價透明度;協調能源供需,以減少對電力與氫基礎建設的需求;積極推動基礎建設投資,促進電網創新。
 

三、    六道行動對策加速國家去碳化

上述前進策略在擴大規模及實現獲利方面仍有待改進,若透過創新方式降低成本、或得到其他清潔能源技術支援,將有望加速轉型。因此,報告提供了六個行動對策,分別涉及實體建設基礎、社會與經濟調整,以及政府與機構的承諾等三個面向,以促進快速實現去碳轉型目標。

(一)  從規劃轉向問題解決:
確保規劃具備靈活性和實用性,以避免浪費資源。並在特定領域加強參與者的協調,同時關注生態系統發展的挑戰。


(二)  從根本解決整體經濟瓶頸:
建立快速許可管道以激勵創新者投入關鍵基礎設施,擴大中階技術專業的教育與支援,提高關鍵零組件的取得以降低地緣政治和供應鏈風險。


(三)  政策與法規引導以消除風險:
透過政策引導在主要基礎建設開發中消除參與者的疑慮,制定法規以確保進入競爭場的可能性與公平競爭。


(四)  重新思考應對風險的方式:
權衡不投資的風險以避免過度保守,確保創新者能夠得到適當的回報以激勵創新,設計生態系統的合作機制以降低協作風險。


(五)  發展創新轉型的財務機會:
金融機構需策略性提供融資或債務服務,建立新的投資機制或與創投合作,以加速創新推進。


(六)  確保利害關係人的支持基礎:
明確說明不作為的後果並進行有效溝通、公私合作共同承擔初期投資風險以確保成本和產品的可負擔性、釐清利害關係團體的預期貢獻並提供正確的商業模式,以降低其技術和財務負擔,並巧妙平衡利害關係人的利益與實現轉型目標之間的平衡。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