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報導

首頁> 焦點報導清單> 燃料電池展望與新興技術趨勢

燃料電池展望與新興技術趨勢

古慧雯/ 發布日期:2020/02/14/ 瀏覽次數:414

燃料電池具有可逆性、可與其他系統聯合循環提高效率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可利用各種烴類或醇類燃料,或來自垃圾填埋氣體、厭氧消化氣體、生物質或氨中提取氫氣,多元化燃料來源的特色,被視為下一代的發電系統。目前燃料電池多應用於固定式電源、攜帶式電源、輔助電源裝置和物料搬運設備,依2016-2018年的全球主要應用領域在燃料電池的專利分布,全球主要車廠共有530件燃料電池的專利,預估未來燃料電池車輛將成為市場趨勢。另一方面,歐洲、美國、日本和韓國政府也在預算、獎勵措施及氫燃料的基礎建設上大力支持燃料電池的發展。預估電池壽命、材料及製造成本將是未來商業化的主要挑戰因素。

 

燃料電池種類繁多且應用層面廣,從2016-2018年各國專利佈局著重於SOFC、PEMFC、ZAFC、MFC、MAFC,各大車廠主要布局在PEMFC。科研方面多著重在MFC、SOFC、PEMFC技術,值得注意的是ZAFC在過去兩年成長3.2倍。以下為Forst & Sullivan預估最具商業發展潛力的新興技術,其技術特色在於燃料來源的多元性、低成本和高附加值,如廢水處理和碳的捕獲。


一、固酸態燃料電池(SAFC)

利用無機化合物固體酸做為燃料電池電解質,高導電率且能抑制醇類燃料穿透,在傳導過程中因為不需水當媒介,故無需額外增加氣體增濕設備。工作溫度在100-300度左右,除可提高催化劑的利用效率,亦降低對燃料的純度需求,具有抗一氧化碳及甲醇氧化中間體中毒的優勢,使SAFC越來越受業界的關注。但仍需減少觸媒上貴金屬(Pt)的含量以降低成本,及解決電解質易溶於水,在相變溫度以上容易變形、脆化的問題。

二、直接碳燃料電池(DCFC)

是採用固體碳為燃料(煤、焦炭、焦油、氣體碳和生物碳等),在工作溫度600-1000度時通過電化學氧化反應直接轉換為電能的裝置,能量轉換效率高且無需貴金屬(Pt)作為催化劑,最終產物二氧化碳低於燃燒過程所產生的排放量。目前尚在實驗室原型機測試階段,功率密度低且碳酸鹽電解質具有強腐蝕性,降低電池壽命,仍需進一步改良才能達到商業化產品規模。

三、鋅空氣燃料電池(ZAFC)

以鋅作為燃料,利用鋅的氧化與氧的還原產生電能,且反應所得產物為氧化鋅及水,除可將反應逆轉,把氧化鋅再生成鋅金屬顆粒,亦可直接作為工業原料。ZAFC相較其他電池比能量及功率密度較高,燃料取得容易且便宜,對環境污染程度低,且在密封狀態自放電率年損失僅2%。目前美國加州鋅空氣電池公司 NantEnergy已開發出100美元/kWh以下的低成本可逆的儲能系統,並應用在偏遠地區的電源供應。未來須進一步解決其強鹼性電解質易腐蝕電池附近零件,且易與空氣中二氧化碳結合形成碳酸鹽阻塞電極,降低導電率等問題。

四、鎂空燃料電池(MAFC)

燃料金屬鎂與空氣中的氧發生化學反應產生電能,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安全潔淨且低成本的優勢,美國MagPower Systems Inc.公司已開發出近80%發電效率的鎂空燃料電池,在商業上極具競爭力。但鹽水容易的電解質易與產物發生反應,且易發生電池極化現象及陽極鎂的腐蝕,未來開發重點將在電解質材料、高能量密度的正極材料及可完全充電的製造技術。

五、質子陶瓷燃料電池(PCFC)

PCFC採用具有質子傳導性的陶瓷材料為電解質,操作溫度一般在400-700℃左右。美國科羅拉多礦業學院針對11種不同的碳氫類燃料進行試驗,再持續8000多小時運轉下,氫氣轉換效率達97%,法拉第效率也高達90-98%左右,其持久性及性能皆獲得很好的驗證。目前該技術仍在實驗室研發階段,其成本、高溫材料的開發及複雜的製造技術成為商業化的關鍵考量。

六、 微生物燃料電池(MFC)

利用生物電化學的原理使有機物質(如廚餘、廢水、河川底泥、畜牧廢棄物)透過觸媒上的微生物進行降解產生電力,並具有汙水回收再利用的功能。目前布里斯托生物能源中心(Bristol BioEnergy Centre)與PEE POWER公司合作開發出將尿液轉化成電能的MFC,除可提供照明或手機充電外,亦可產出天然植物肥料的副產物。未來須解決微生物在低溫環境中無法進行反應的問題、增加電池材料的壽命及強度、發展大型化技術。

七、酶生物燃料電池(EFC)

為生物燃料電池的一種,從生物體中提取出酶作為催化劑,燃料來源可為氫氣、甲醇或是有機化合物,主要應用在穿戴裝置或植入式感測器的電源供應上。如日本筑波大學開發出一種穿戴式裝置酶燃料電池,電極採用氧化鎂與碳纖維的複合材料,MgOC紡織電極材料輕薄且柔軟,且功率密度可達2mW/cm2。目前該技術研究方向在解決酶生物燃料電池效率低,壽命短,發電能力不強的問題。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